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华诗词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12-30潘碧珍

科学咨询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语诗词中华

潘碧珍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中山 528404)

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教师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这点并非容易,尤其对象是喜欢操作器械,厌烦记忆单词的职校学生。确实,太多句型背了又忘,太多语法不知所云,太多哑巴英语令学生学之无味自然弃之;而教师在授课任务压力下往往容易忽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西方潮流时常常忽略中华文化。对此,同仁前辈研究了很多对策,各具特色。英语课程思政是要把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入英语学科教学设计。本文以笔者的实践教学为例,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诗词,以喜闻乐见的朗读加竞赛等形式展开,把熟悉的中华诗词和陌生的英语单词相结合,以有感觉的文化碰撞无感觉的外语,双语教学互动产生效应,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一、理论依据

(一)源自学生的认知动机

由心理学家霍尔提出,伍德沃斯应用,赫尔推广的认知驱力和动机理论,被认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学校中,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学生的动机。英语学习亦复如是,教师从接地气的兴趣着手,充分利用学生曾经熟悉的认知,能激活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而那些年大家一起读过的诗就是最接地气的诱导动机之一。

(二)源自学生的唤醒成就

心理学家赫布等人研究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喜好、探究和孩提时活动等行为或记忆,常常是在没有紧迫驱力的情况下出现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耳熟能详的画面、令人兴奋的回忆或试图解决一个问题等引起的唤醒,是学习的获得性驱力,能持续为行为提供能量。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解释道,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经常参加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学英语无成就感时,学生容易切换其他消遣来寻求更刺激的成就情景,这样势必会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应从可行性出发,创设赏读式的竞赛,帮助学生减少失败焦虑,使学英语成为学生好奇心与内在唤醒的结果,增强获得感。

(三)源自学生的民族文化

我国外语界的前辈许国璋曾指出,早期以母语为媒介学得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也是最能培养出有潜力的外语学习者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民族感情使学生较易适应具有本民族特征的学习环境和以自己成长语言为主的教学模式。对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入本民族的语言精髓,如汉语诗词,帮助学生在双语环境中尽快适应新语种的学习。利用和发挥母语的引导功能及理解优势,最大限度地创设激趣机制,从而达到学生愿学之、乐学之、恒学之的最终效果。

(四)课程思政是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主要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经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坚定性等特征,对于大学生唤醒初心梦想、厚植家国情怀、涵养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媒介。

二、实践探索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笔者以设置激趣为出发点,以营造学习氛围为中心,以实效为目的进行了一些课上课下的英语教学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诗词英译教学点

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传诵千年。那些抑扬顿挫的诗词,被翻译成英文版,或直译或意译,语言依然优美且简单易懂,有的也还原了原诗的押韵,每一首都是享受!本文以赏读其中的两首为例。

1.浣溪沙 Sand of Silk-washing Stream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I compose a new song and drink a cup of wine,

In the bower of last year when weather is as fine.

When will you come back now the sun’s on the decline?

Deeply I sign for the fallen flowers in vain;

Vaguely I seem to know the swallows come again.

Loitering on the garden path, I alone remain.

中文诗词讲究格律和押韵,译文中wine, fine, decline,vain, again, remain奇妙还原。选词简单易懂,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趣味盎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家喻户晓的名句,译文中分别用Deeply I sign,Vaguely I seem,格式对仗工整,绘出诗味,即使是英语读者也能体味到其中的意境。教师在朗读中讲解译文,对于稍陌生的单词compose, vaguely, loitering, 引导学生主动查词典。学生自然随之积累了新词汇,跟原诗对照又理解了词句的涵义。

2.金缕衣 Cloth of Gold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I advise you not to cherish cloth of gold, but to honor the days of youth.

When flowers bloom they need be plucked:wait not to grasp in vain at empty twigs.

这首富有哲理性、涵义深永的小诗,特别适合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勤勉读书。区别于一般译诗追求长短一致,句句押韵,此诗以散文体翻译,侧重于神韵和意境,同时贴近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文中把两个“劝君”用advise sb. to do sth. 贴切展现,in vain体现追悔莫及的意境,既巩固英语句型,也激发想象力。想象、联想及意境是中国诗歌的特质,译之为英语散文,可使这种特质尽量保持并易于理解和发挥。借此培养学生想象力,也是现代教育以文化人的重要环节。

(二)创新实践途径

实践的途径不局限于专业必修课。一些职业院校中,外语专业并非大专业,英语课更多出现在选修课或国际班的双语教学中,对于诗词朗读,以下三种形式可供参考。

1.公共选修课

为践行这一理念,笔者申报开设“中英诗词朗读”全校公共选修课。本想先以小班制30人尝试,结果出乎意料,多达50学生报读,一些没抢到课的学生甚至说不要学分也要来旁听。开公共选修课的好处在于:学生自愿,且筛选而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愿是最佳的前提。课堂上,老师引入中华诗词,再引导学生理解英译版,学生有亲切熟悉的基础垫底,对外文就不会拒之千里外。继而朗读,加以小组或个人竞赛,相互打分、相互点评环节。中英文学习双向互动、互益循环。重新编排的教学内容、易于接纳的教学技巧与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共鸣,激起了学生的交感神经,助长情绪,这无疑对增强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加上“从众心理”效应,刺激了少数只为混学分的“低头党”学生,或多或少受到众多积极分子的感染而参与其中。

2.英语社团专项活动

教育之道,在于启发潜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实践不限于上课,场所不拘于课室,人生无处不课堂,课外活动同样具有教育功能。我校英语社的学生每周三早上在校园集体晨读,每周一主题,如英语新闻、考试文章、英美文学。老师建议添加中华诗词英译,轮换视野。结果发现,双语朗读诗词那一周,吸引了众多非社团成员驻足倾听并加入朗读,队伍更强大,气氛更浓郁。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宣传媒介,不定期开展英语诗词朗读活动,如校园广播中增加诗词双语朗读时段、英语社微信公众号增添诗词英译专栏,把学生的朗读音频或视频链接上去。以诗词引开口,以朗读助记忆,学生在活动学习中听到自己的声音,欣赏自己的声音,突显存在感。

3.大型读书分享晚会

高职学院要着力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语言类综艺节目爆红,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当中华诗词遇上英文,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呢?设备齐全的大学舞台最适合展现这种反应。职业院校学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文体能力和创新能力。举办大型晚会、联欢会、竞技比赛是最有影响力、最能快速学习的活动。选取中华诗词精品,用英语展现,设计闯关、益智、点评等丰富又激烈的环节,把知识性和娱乐性有效融合,配以舞台唯美设计,联袂呈献双语版“朗读者”或“诗读大会”视听盛宴。

类似的文化加文艺晚会,同学们可以自译,也可以收集翻译大师的作品,在组织筹备中学习到不同风格的英译版。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翻译家张廷琛译为“Oversleeping in spring I missed the dawn; Now everywhere the cries of birds are heard”学生译为“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 am lying, Not to 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也是好句;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译成“Close friends remain close friends wherever they roam; Even at the earth’s end, you would seem next door”或“Although we’re side in far corners of the world, having a good friend is akin to having a good neighbor”,学生从中学习到“信、达、雅”的翻译理念。在中英互动,优秀诗词文化的价值引领中,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教育理念,实现了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实践成效初现

直接跟学生论“英语的重要性”收效甚微,而换个思路,先引入一个“媒人”,则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爱屋及乌。中华诗读就是那个有安全感的“屋”,吸引着学生爱上英语学习。公选课人数超预定、学生评教分数优秀等数据有力验证效果良好。同学们先后在朋友圈分享学习心得和愉悦心情,有的学生意犹未尽询问老师明年能否继续开班。学生的口碑是最好的宣传,这极大地鼓舞了英语教师继续开课甚至增加班数。英语社团的学生积极参加诗词双语晨读,定期开展英语朗读专题讲座等活动,辐射较广;双语文艺晚会获师生好评,营造出浓郁的诗词书香、英语交流的氛围。此外,笔者所在的教学部门曾以中华诗词演绎系列活动为主题向学校申请到了学生工作特色活动专项经费。诸如类此,可以看到师生、学校对诗词的热爱和认可。实践显示,诗词双语朗读的情境使课堂教学趣味化,激发、维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符合教学规律。通过双语朗读,绵绵用力,诗词的情感意趣,英语的发音节奏,词汇的积累巩固,内化于学生的心里,久久为功,育人效果化外于形。

四、反思和总结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是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用英语重温中华经典诗词,双语朗读,辅之译、讲、赛、演等形式的教学实践值得探索和推广。英语老师带领学生领会中华诗词文化,锻炼英语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新备课形式,优化实践环节

学生之“动”需唤醒,教师之“活”在备课。开课前多调研学生,听听学生的建议;博览群书,精选名作;实践设计环环相扣,既要直铺诗词,也要设计悬念,尤其是竞赛式的朗读交流;发挥学生助理的作用,备齐辅助道具,保证实战时井井有条。实践时,教师需要将汉语、英语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以训练为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情境,踊跃参与训练,乐在其中,学而思之。

(二)美化朗读情感,强化语言交流

这里强调是“朗读”,而不是“背诵”。背诵于学生而言约等于死记硬背,倍感压力。而反复朗读、大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提升肺活量,提高兴奋度。听老师朗读、听同学朗读、听自己朗读,给老师打分、给同学打分、给自己打分,既学习了发音,也传递了感情,更体验到了语言美、声韵美,实现了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

(三)英语教师其实是双语教师

英语教师不应该仅是英文爱好者,还应该是中文传播者。英语教师肩负着在国际舞台上传承、展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英语教师需要坚持外语学习,同时要加强锤炼母语,深入研究母语文化。课程思政要求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英语课程思政要有意识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始终重视价值观的引领。把中华优秀诗词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课堂内外实践中,符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动机,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力,也有利于加强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师生的中华文化自信,值得探索研究。

猜你喜欢

双语诗词中华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诗词之页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