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丘陵区“油菜—高粱”周年垄作轻简栽培技术

2021-12-30王秋月尹学伟李清虎鲁远源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行距高粱油菜

王秋月 魏 灵 尹学伟 李清虎 鲁远源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 重庆 402160)

重庆丘陵区温光资源丰富,适宜开展周年多熟种植。长期以来,本市传统旱地农业生产通常以人工生产为主(如土地主要实行人力或畜力耕作,少部分实行机耕,油菜、高粱等实行人工育苗和移栽等),机械化水平低,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日益贫乏、人工价格昂贵和农资价格不断增涨等情况下,造成生产成本高和种植效益不显著,成为阻碍旱地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探索提高旱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栽培技术轻简化,在降低生产成本基础上力求提高种粮效益,是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耕作和起垄于一体的旋耕起垄机械,较好解决了长期以来耕地起垄作业无成熟配套机械(具)的问题,实现了耕地起垄机械化。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2018年以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利用本院旋耕起垄机械设备开展了旱地作物轻简栽培的试验探索。2019年针对“油菜—高粱”周年种植方式开展了生产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集成机械垄作直播(免耕)“油菜—高粱”两熟制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即前茬作物(油菜)实行机械垄作直播,后茬作物(高粱)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在原来垄作基础上免耕直播。经2020年规模示范,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效明显,受到生产者,尤其是种植大户的青睐。本文作者总结了该项种植制度模式应用效果、栽培技术及其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比较优势,以期为推动旱地农业生产向轻简高效发展和提高耕地综合利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机械垄作“油菜—高粱”种植模式试验示范

1.1 油菜

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项目组在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兴隆村示范基地实施了机械垄作“油菜—高粱”轻简栽培试验,对垄作栽培技术(品种、施肥和田间管理等措施)进行了探索,研究集成“油菜—高粱”垄作周年轻简栽培技术。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重庆永川区青峰镇莲花石村进行了规模展示,面积33.2 hm2。油菜品种为‘蜀丰7810’,高粱品种为‘晋渝糯3号’。示范展示区土壤质地中壤,肥力水平中等。

2019年9月20~23日,机械旋耕起垄。起垄标准:垄面宽80 cm,垄沟宽35 cm,垄沟深25 cm。2019年10月8日直播油菜于垄面上,垄面双行直播,窄行距40 cm,宽行距75 cm,窝距20 cm,每窝播种4~5粒。3叶1心匀苗补苗,定苗2株/窝,密度17.39万株/hm2。2020年5月1日成熟机收。

1.2 高粱

2020年5月10日,在油菜收获后的垄作耕地上免耕直播高粱,垄作厢面双行直播,窄行距45 cm,宽行距70 cm,窝距30 cm,每窝播种4~5粒。3叶1心匀苗补苗,定苗2株/窝,种植密度为11.59万株/hm2。8月25日成熟机收。

2 机械垄作“油菜—高粱”种植模式生产效果

垄作直播油菜农艺性状表现:株高189.13 cm,有效株数17.39万株/hm2,有效分枝高度82.78 cm,一次有效分枝数7.3个,单株角果数315个,每角果粒数19.31粒,千粒重4.67 g,实际产量2 676.0 kg/hm2,比当地传统平作翻耕移栽油菜产量(2 524.8 kg/hm2)增产5.99%。

垄作直播高粱株高194.17 cm,穗长34.5 cm,有效株数11.48万株/hm2,单穗粒重61.91 g,单穗实粒数2 113.0粒,千粒重29.30 g,实收产量6 492.3 kg/hm2,比当地传统平作翻耕移栽高粱产量(6 053.55 kg/hm2)增产7.25%。

3 机械垄作直播“油菜—高粱”轻简栽培模式生产的优势表现

机械垄作直播“油菜—高粱”轻简栽培模式与传统生产方式(翻耕平作移栽方式)比较,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生产技术轻简

本模式生产方式将传统旱地人(畜)力翻耕转变为机械旋耕起垄,实现旱地耕作(起垄)机械化;油菜、高粱种植从传统人工育苗、移栽种植变为直播栽培,省去了传统育苗移栽生产具有的系列繁琐生产环节,如育秧阶段的苗床用地、用肥(膜)、病虫(草)防治,秧苗移栽阶段要人工拔(运)苗、打窝移栽和后期的补苗、抗旱等问题,实现了栽培技术轻简化。

3.2 劳动强度降低

本模式相比传统生产方式能显著降低劳动强度。主要表现:机械翻耕(起垄)土地取代了长期传统的人(畜)力耕作习惯;高粱生产由传统人(畜)力翻耕条件下的人工移栽种植变为耕地免耕直播;油菜、高粱传统生产人工育苗(移栽)变为种子直播,以及人工收获转变为机械收获等。其生产过程有效减少了人(畜)力参与程度,从而显著降低了生产者劳动强度。

3.3 节本效果显著

首先,本模式改传统生产人(畜)力耕地(起垄)为机械作业,变传统高粱生产必须在耕地翻耕基础上种植为免耕种植等,能显著降低生产过程的土地耕作成本。其次,改传统油菜、高粱育苗移栽为直播栽培,省去育苗移栽过程的系列成本投入(如苗床地耕作、育苗管理和人工移栽等)。初步统计,本模式比传统生产方式(平作翻耕栽培)节约整(耕)地成本至少5 700.0元/hm2(其中,油菜节约整地费1 950元/hm2,高粱节约整地费3 750.0元/hm2),节约(油菜、高粱)育苗(移栽)成本1 800元/hm2,合计节约生产成本约7 500元/hm2,其综合节本增效效果突出。

3.4 资源利用率提高

油菜、高粱机械垄作直播栽培,避免了传统生产秧苗过程中人工移栽存在的机械损伤及栽后返青等问题,克服了返青期引起的秧苗生长迟缓(延迟)造成的温光资源浪费问题,促进了作物生长和提早成熟,提高了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如直播高粱比同期播种的移栽高粱提前成熟5~7 d,为下茬作物及时播栽生产提供了保障。其次,由于本模式生产技术轻简和效益突出等原因,可激发生产者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其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因此,本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利用率)和粮(经)作物产出量,缓解耕地摞荒现象,而且能够提高农业机械(具)利用率,减少农机设备闲置问题,并有力增加剩余劳动力工作创收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如自然资源(土地及温光条件等)、农机具和劳动力等]利用率。

3.5 垄作栽培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

垄作栽培技术是我国农业耕作上的两大体系之一[1],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等优势[2-4],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耕作生产改传统平作栽培为机械起垄栽培后,土壤微地形改变,耕作层增厚,根系营养空间增大,有利于促进作物根系生长[5];能够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6],改善土壤结构及养分供应状况等,有利于土壤的定向培肥[7-8],保持了良好的土壤环境质量,更有效地协调土、肥、气、热、光、温等关系[9-10],从而提升作物产量[11];耕地在垄作条件下,田间通风透光性和边际效应增强,作物生长小气候有了良好改善[3]。因此,垄作栽培有助于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

3.6 种粮效益突出

本模式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其种粮效益表现突出。垄作油菜、高粱产量水平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有较好的增长;生产成本得到显著降低,有效提升了种粮经济效益。因此,该生产模式符合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需要。

4 机械垄作直播“油菜——高粱”轻简栽培技术

4.1 油菜垄作直播生产技术

4.1.1 机械整地(起垄)前作高粱收获后,先用铡草机粉碎秸杆并均匀施入田块后机械旋耕一次。油菜播种前5~10 d,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旋耕起垄机实施田块旋耕和起垄作业。每次起垄后形成2个垄厢,每个垄厢平均宽度115 cm(包沟),其中,垄宽80~85 cm,垄沟宽30~35 cm,沟深25~28 cm。

4.1.2 播种品种选用渝油系列和油研系列等,主要有‘先油188’‘渝油28’等。播种前清选种子,去除杂质及秕粒等,并晾晒1~2 d。在重庆渝西(永川)地区,于10月5~15日播种,打窝直播油菜于垄埂厢面,垄埂厢面双行直播,窄行距40 cm,宽行距75 cm,窝距20 cm,密度8.7万窝/hm2。每窝播种4~5粒,当秧苗叶龄3叶1心时及时查苗补苗,每窝定苗2株。

4.1.3 施肥油菜直播前施复合肥(N、P、K比例为15∶15∶15,下同)600 kg/hm2作基肥,蕾薹期追施复合肥200 kg/hm2或尿素67.5 kg/hm2。施追肥时肥料离秧苗窝心3 cm左右,避免肥料直接接触幼苗。在油菜初花期,结合菌核病等防治,可每公顷叶面喷施硼肥1 500 g(先以少量热水溶解),并加上磷酸二氢钾1 500 g,兑水750 L/hm2喷施,有利于促进油菜生长。

4.1.4 病虫害防治加强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治,初花期针对油菜菌核病可选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针对蚜虫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6 000倍液喷雾防治。

4.1.5 收获成熟期选晴好天气及时收获。为保持垄埂不受成熟期收获机械的碾压损坏,不提倡使用大型收获机械机收,可先以人工方式收割主茎上的果荚分枝,或使用割晒机切割放倒后,再使用配套的小型油菜脱粒机脱粒。此外,应避免收期太迟,以免造成果荚开裂而减产。

4.2 高粱直播生产技术

4.2.1 品种针对重庆丘陵平坝区或浅丘区,高粱品种选用生育期适中、产量高、综合农艺性状好和抗病力强的品种。通过试验选择,适宜品种有泸糯8号、晋渝糯3号等。

4.2.2 播种油菜收获后,垄作厢面留下前茬油菜秸秆的主茎,可不必清除,垄厢上双行直播高梁2行,窄行距45 cm、宽行距70 cm。播种前晒种2 d,用40%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种消毒15 h左右。窝深2~3 cm,每窝播种4~5粒,种植密度为5.8万窝/hm2。3叶1心时每窝定苗2株。

4.2.3 施肥起垄后播种前基施复合肥1 050 kg/hm2,秧苗7叶1心时,对长势差的苗子施复合肥225~300 kg/hm2,或施尿素30~45 kg/hm2提苗,促进生长整齐。

4.2.4 田间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高粱5叶1心时,根据杂草发生程度,使用专用除草剂28%二氯·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150~200倍液,在高粱行间定向喷雾防治杂草。加强螟虫、蚜虫和炭疽病等主要病虫害防治。苗期发生小地老虎、蝼蛄、地蚕和蛴螬等地下害虫危害时,用20%甲氰菊酯乳油800~1 000倍液、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0~300倍液等药剂防治;发生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防治;抽穗至灌浆期要注意螟虫发生,及时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进行防治;高粱孕穗初期可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 000~2 5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 000~2 500倍液等防治炭疽病。禁止使用对高粱敏感的有机磷、有机氮和无机铜制剂等农药。

4.2.5 收获 当高粱95%颖壳变黄,籽粒变硬、变红且饱满时,抢晴机械收获,及时晾晒和贮藏。

猜你喜欢

行距高粱油菜
高粱红了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金秋时节高粱红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辽宁不同生态区行距配置对玉米形态、光合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荞麦田杂草及荞麦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