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云港地区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1-12-30陶小祥孔令军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飞虱纹枯病成虫

陶小祥 孔令军

(1.连云港市农机推广站 江苏连云港 222000;2.连云港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江苏连云港 222000)

连云港地处中国沿海的中部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00多万亩,主要以中熟中粳品种为主。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推进、轻简高效栽培和秸秆全量还田等模式的推广,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水稻病虫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主要病虫害暴发风险高,次要病虫上升危害快,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因此,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对水稻病虫发生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水稻主要病虫害概况及其发生规律

1.1 灰飞虱

灰飞虱是连云港市水稻常发性害虫,年发生5~6代,以若虫寄生在三麦、绿肥田及杂草上越冬。小麦收获后一代成虫迁飞到秧田和大田产卵繁殖,除成虫、若虫刺吸直接为害外,作为水稻条纹叶枯病(RSV)、黑条矮缩病(RBSDV)、小麦丛矮病(WRV)和玉米粗缩病(MRDV)等病毒病的重要传毒媒介是其造成为害损失的主要方式。21世纪初期曾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大发生,但随着抗性品种、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的推广和灰飞虱带毒率的下降,以上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1.2 稻飞虱

本地害虫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不能在本地越冬,随台风和气流迁入为害,是连云港地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水稻生长前中期白背飞虱为害重,水稻生长后期褐飞虱为害重。近年来呈现迁入早、迁入虫量大、后期为害重、东部沿海明显重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常年6月底至7月初始见白背飞虱迁入,7月中旬始见褐飞虱迁入,以成虫、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使谷粒不实、结实率降低、空瘪率增加、千粒重下降,排泄的“蜜露”还易诱导煤烟病滋生,虫量大、受害重时引起稻株倒伏,俗称“冒穿”,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白背飞虱易大发生;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不凉,有利于褐飞虱发生危害。

1.3 稻纵卷叶螟

本地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年发生2~3个世代,呈现迁入早、迁入虫量大、世代重叠为害的特点。夏季第四(2)代成虫随西南气流迁入,在本地繁殖定居,随着后续虫源的补充迁入,五(3)代、六(4)代稻纵卷叶螟为本地主要的为害代次。常年7月上旬始见四(2)代成虫迁入,五(3)代成虫多发生在8月上旬左右,六(4)代成虫多发生在8月底前后。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趋绿和群集特性,卵多散产于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初孵幼虫栖于心叶或嫩叶啃食叶肉,形成针头大小的白色透明小点;2龄期在心叶或稻叶尖部吐丝纵卷成小虫苞,称“束叶期”;3龄后开始转苞为害,形成单管状虫苞,叶肉食尽后留下白色表皮;4~5龄进入暴食期,常2~4叶束在一起,成为虫苞,幼虫在虫苞内取食,形成大量白叶。水稻生长后期,功能叶被害,空瘪粒增加,千粒重降低。

1.4 二化螟

连云港稻区重要的常发性害虫,常年发生2代。第二代老熟幼虫栖于稻根、杂草内越冬,少量的在稻草内越冬。近年来,越冬基数低,北部稻区重于南部稻区。第一代成虫主要集中在秧苗上产卵,以卵或低龄幼虫转移到大田为害,也可在直播稻田直接产卵孵化为害;第二代幼虫于7月底至8月初开始为害大田,虫口密度高的田块后期虫伤株可成团塌秆,造成“冒穿”。幼虫在叶鞘取食形成枯鞘,蛀食稻茎形成枯心、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天气干燥缺水、稻株生长不健壮,幼虫转移频繁,危害加重。

1.5 水稻纹枯病

连云港稻区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常年中等以上发生。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或以菌核、菌丝体在病稻草和其他病残体上越冬,可通过水流、昆虫和农事活动传播蔓延。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穗期前后达到发病盛期,主要为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病斑先呈暗绿色水渍状模糊小斑,后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状灰褐色斑块。发病严重时,植株不能正常抽穗,造成秕谷增加、粒重下降,甚至造成倒伏和植株枯死。偏施氮肥、植株徒长、苗弱、抗逆性低的田块容易重发。通常前期病情发展缓慢,中后期上升较快,7月中旬前后田间始见发病,8月中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

1.6 稻瘟病

稻瘟病是本地稻区常发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在水稻各生育期、各部分均可发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和穗颈瘟等,以叶瘟和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最大。苗瘟一般在水稻3叶期以前发生,造成幼苗基部呈现灰黑色水渍状病斑;叶瘟开始时叶片上呈针尖大小的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病斑,叶瘟严重时,田间呈火烧状,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抽穗艰难;连云港市一般6月下旬田间见病,至孕穗期达到发病高峰;节瘟多发生于穗部以下的1~2节,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后呈环状扩展至整个节部,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且病节以上部分早枯;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分枝的穗颈部,发病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下降,影响米质。

1.7 水稻白叶枯病

细菌性病害,部分老病区和杂交稻发生较重,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随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发病中心,借风雨、露水、灌溉水、昆虫和人为等因素传播。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有利于病害流行,稻田长期积水、偏施氮肥、生长过旺、土壤酸性有利于病害发生。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叶片最易感病。依病害症状可分为普通型、急性型和凋萎型。普通型:一般在分蘖后较明显,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沿叶脉向下伸长、加宽扩展成条斑,条斑初黄色或略带红褐色,后发展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健交界明显,湿度大时病部通常可见黄色珠状菌脓。急性型:病害正在急剧发展的典型症状,叶片起初暗绿色,后迅速扩展,几天内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黄色珠状菌脓。凋萎型: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均可发生,病株心叶或之下1~2叶先失水、青卷,而后枯萎,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剥开青卷的枯心叶,常可见珠状黄色菌脓,折断病株茎基部并用手挤压,可见大量黄色菌脓溢出。

2 综合防治措施

以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和推进农药减量控害为核心,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治前控后、压低基数”的原则,优先使用农业、物理、生物等非化学防控措施,辅以科学的化学防控措施,推动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粮食稳定安全生产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1 植物检疫

严格履行植物检疫手续,严禁从疫区调入种子,严肃查处无证调运和私自调种的行为;对新发疫点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铲除,并对周边区域扩大范围进行施药保护;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条例》相关规定及时处置疫情、销毁染疫种子或改变用途,严禁种子外调,防止疫情扩散。

2.2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性品种。以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地选用华粳、连粳和徐稻等多抗(耐)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二是采用综合农艺措施。通过翻耕灌水灭蛹、健身栽培和清洁田园等措施,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提高水稻抗逆性,减少田间菌虫源,降低病虫发生基数,达到减轻为害的目的。

2.3 物理防治

在水稻秧苗期,采用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阻隔稻飞虱、蓟马等,即可有效预防病毒病,也可降低大田虫卵量;同时,也可采用晒种、温汤浸种和灯光诱杀等方法杀灭病菌和虫(卵),减轻病虫防治压力。

2.4 生物防治

一是充分发挥生态调控作用。田埂种植大豆、芝麻、向日葵等显花植物,涵养寄生蜂、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天敌,提高天敌的控害能力,也可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螟虫种群基数。二是利用好性信息素诱杀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在越冬代二化螟和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始蛾期,集中连片使用性信息素,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减轻为害。三是合理使用生物药剂。在病虫害发生初期,科学合理选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球孢白僵菌、苦参碱、阿维菌素等防治螟虫、稻飞虱,选用枯草芽孢杆菌、蜡质菌芽孢杆菌等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

2.5 化学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发育进度、抗药性及水稻危险生育期和天敌敏感情况等确定最佳防治时期,适期开展药剂防治。重点做好3次防治总体战,第1次在8月上旬,主治纹枯病和“两迁”害虫,兼治二化螟,挑治稻叶瘟;第2次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结合水稻破口抽穗,主治穗颈瘟、稻曲病、纹枯病和“两迁”害虫;第3次在9月中旬水稻穗期,主治穗颈瘟、纹枯病和“两迁”害虫。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重发地区要单独开展针对性用药。在药剂的选择上,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路药剂,既治虫防病,又保护天敌、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稻米品质、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推广使用高效施药器械,推广应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低空小型无人施药机喷洒,提高防治效率。积极开展统防统治,大力推广全程承包、承包代治等社会化服务方式,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防控规模小、防病治虫难等问题。

猜你喜欢

飞虱纹枯病成虫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