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进展
2021-12-30牛彩琴张博达
汪 奎,牛彩琴,张博达
(1.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哮喘作为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3亿哮喘病患者,中国哮喘病患者数量大约为3 000万左右,并且患病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哮喘的研究不断深入推进,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防治哮喘发作依然是临床研究的难点热点问题。目前认为该病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粒细胞、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等)和细胞组共同作用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气促喘息、咳嗽及胸闷等为特点,大多集中在凌晨或夜间发作或加重。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祖国医学治疗支气管哮喘历史悠久,用药安全,疗效显著。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防治慢性缓解支气管哮喘前景广阔。
1 病因病机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的“喘病”“哮病”范畴,从《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从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及治疗等多方面对哮喘进行了描述和研究。《素问·阴阳别论》认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使人喘鸣”;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则认为:“伏饮者,乃饮留膈上伏而不出, 发作有时者也;…世俗所谓吼喘病也”。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因素“专注于痰”,提出“未发时以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急”。可见, 历代医家认为哮喘发病必有“痰饮伏肺的夙根”。当内外各种邪气引触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壅塞气道,肺失宣降,致喉中痰鸣如吼、呼吸喘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1995年发布的哮喘病的诊断标准[1]也明确指出该病的病理基础为宿痰伏肺。近现代医家在继承古人认识的基础上各有所发展:裘生梁等[2]认为“痰瘀”虽为哮喘病急性发作的病理因素,而贯穿哮喘病始终最核心的病机是脾胃虚弱。李朝娟等[3]则认为哮喘病是一种缠绵难愈的慢性疾患,脾肺肾虚是其病发作的根本原因,也是慢性持续期的主要病机,主张在缓解期重视脾肺肾三脏同补是预防哮喘复发的主要治则。叶广才等[4]认为哮病之夙根在于痰瘀阻肺:夙痰阻肺日久,形成巢臼,潜伏于肺,或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等引发哮病。洪广祥[5]提出痰瘀伏肺是哮喘发作的夙根。杨玉萍等[6]撰文指出,国医大师晁恩祥认为风邪具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点与哮喘病的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及病情多变的发病特点密切相关,并提出了“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机;并强调此风邪不仅指外风,也包括内风如肝风内动。张立山等[7]认为气郁、气逆是哮病发作之关键,且贯穿哮喘病发作的始末;气郁不解,气逆不降,哮喘常难缓解。
总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以正虚为主,且以肺气虚为主,可累及脾肾;痰饮伏肺是哮喘的基本病理因素或宿根,同时可因风邪、寒邪、气郁、气逆、饮食等诱因加重,且哮喘日久可出现痰瘀阻肺。
2 治疗方法
2.1 从虚论治
2.1.1 补肺益气法 《素问》中有关肺脏的论述:“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指出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的作用,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津停为饮,饮凝为痰,则痰浊壅肺;同时肺虚肃降无权,卫外不固,外邪更易侵袭而诱发其发病。李哲等[8]研究发现运用补肺益气汤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免疫能力,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李响[9]运用补肺益气方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肺气亏虚患者,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用补肺益气方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李小娟等[10]对22例治疗组患者补肺颗粒治疗1个月,结果亦提示补肺颗粒能够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慢性持续期症状,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白桦等[11]运用自拟麻蝉鱼龙汤治疗4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结果显示疗效较好,表明麻蝉鱼龙汤对哮喘病具有降气宣肺、平喘祛痰之功。因此,补肺益气法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1.2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法 《素问·咳论》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若哮喘反复性发作,肺病日久犯母,使脾虚失运,或者素体脾虚,均可致水谷不化,痰湿内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母子同病进一步加重痰饮伏肺,致肺失宣肃,哮喘迁延不愈。因此,痰液的生成与肺脾关系密切,健脾益气,上则培土生金补肺,下则益火补土温肾制水,母子同补为哮喘的经典治本之法。张洁[12]认为哮喘慢性持续期应以补虚治本为要,而补虚治本首先是益气健脾,临床选用黄芪六君子汤加减作为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代表方,通过对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治疗观察表明,此方能明显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稳定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李艳艳[13]运用自拟平喘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儿,结果显示:使用益气健脾法可明显减轻患儿症状,改善肺功能,且能减少哮喘病急性发作次数。陈冰泽等[14]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对照治疗132例哮喘病缓解期患者,结果表明此方能明显改善哮喘缓解期脾肺气虚证的症状,特别是在治疗儿童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疗效更为突出。王胜等[15]选用自拟的宣肺益气散治疗肺脾气虚型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2.1.3 补肺益肾法 哮证反复频发,正气必虚。肾为先天之本,气之根,肾主纳气,久病及肾,封藏失职,肾不纳气,肺不主气,母子同病,主纳失常,动则哮喘加重。肾阳虚气化无力,饮停水泛,凌心射肺,加重痰饮储肺,肺失宣降,哮喘加剧。肖美霞等[16]予健肾固本平喘汤治疗肺肾两虚型哮喘74例,结果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黄赛男等[17]运用金水六君煎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肺肾两虚患者30例,结果表明金水六君煎能有效改善肺肾两虚型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患者体质。余凤萍[18]运用自拟补肺益肾汤治疗60例肺肾两虚型哮喘病患者,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给予补肺益肾汤加减治疗,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补肺益肾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肾两虚型患者,临床效果明显。
2.1.4 肺脾肾共治法 哮喘的反复发作日久致肺脾肾同病,表现为三脏的气虚和阳虚,或肺肾阴虚。“虚则补之,虚则补其母”,治疗宜扶正治本,三脏同补,可以采用健脾、益肾、补肺等方法益气平喘,杜绝生痰之源;久病多瘀,少佐活血化瘀药,是改善患者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治法之一。赵汉林等[19]运用补肺化瘀汤内服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35例,治疗30 d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结果显示疗效显著。王国营[20]对68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予以参蛤青龙汤降气平喘、理肺化痰治疗,结果表明:参蛤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谢占武等[21]运用加味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肾虚患者,研究亦显示加味金匮肾气丸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并减少急性复发次数。由此可见,治疗哮喘病慢性持续期重视肺脾肾三脏共治可明显降低患者急性发作期次数,改善患者症状,稳定肺功能。
2.2 从痰瘀论治 哮喘患者宿根为“伏痰”,最重要的病理产物也是痰,且久病必瘀,痰瘀互结进一步加重肺助心行血的功能障碍,致哮喘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患者胸闷气喘、口唇紫绀,故痰瘀互结是哮喘缓解期的主要病理变化。因此哮喘患者在常规脏腑辨证的同时,还需结合病因辩证,从痰瘀论治,将化痰祛瘀融入哮喘的全程治疗中,实现标本兼治,促进患者康复。丁元华[22]运用活血化瘀方剂治疗63例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后发现活血化瘀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效果。殷四祥[23]通过探究川芎平喘合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川芎平喘合剂能有效缓解患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症状。苏俊秀[24]运用活血化瘀定喘汤治疗常规方法治疗无效或病情缠绵难愈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结果亦显示患儿咳喘等症状明显减轻。
2.3 中医外治法 穴位贴敷、穴位埋线、针灸疗法、拔罐疗法等中医外治法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经典有效,能够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症状,有效控制哮喘急性发作,减少发作次数,且不良反应小。李世雄[25]运用小青龙汤联合穴位贴敷法(取肺俞、天突、定喘等穴)治疗支气管哮喘,结果显示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肺功能。薛秋平等[26]对哮喘慢性持续期及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分别辩证选穴治疗(慢性持续期:选取肾俞、定喘、肺俞、太溪、太渊等穴位;急性发作期:选取丰隆穴、肺俞穴、列缺穴、定喘穴、天突穴、尺泽穴等穴位),结果表明运用针灸疗法治疗哮喘病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急性发作次数,且安全经济,患者依从性强。吕晓惠等[27]运用穴位埋线(选穴:肾腧穴、脾腧穴、足三里穴等穴位)治疗支气管哮喘结果亦显示埋线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明显。任建红等[28]运用平喘三伏贴和三九贴治疗哮喘阳虚患儿58例,结果显示可明显改善患儿症状、减少发作次数,且可有效预防复发。
3 结语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常见的慢性顽固性疾病、也是目前医学界共同面临的难题,需要长期规范治疗。中西医在治疗支气管哮喘各有所长,现代医学目前主要选用如支气管舒张剂、抗炎药、激素等药物对症治疗,急性发作期能迅速缓解哮喘症状,但无法阻止哮喘反复发作、肺功能逐渐下降及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且长期使用激素等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优势明显:从整体出发,按脏腑辨证从肺脾肾三脏论治;重视痰瘀等病理产物致病,按病因辩证标本兼治;同时联合灵活多样的中医外治法,能有效稳定哮喘患者的病情,减轻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从恢复人和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性促进患者康复治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也是哮喘患者最佳的生存和康复环境。环境对哮喘患者病情的影响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