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意识的构建
2021-12-30杨昕瑜杨洪斌
杨昕瑜,杨洪斌
(郑州大学 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营企业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也应是民营企业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一、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两重含义: 一是企业需要承担的具体社会责任,着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专注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应遵守的伦理道德,即具有内容和行为的二重性。
(一)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概述
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偏重于内容与行为的兼具性。民营企业因具有天然的自由属性,首先应当履行最低限度的、基础的法律责任,即法律法规是民营企业不可触及的绝对红线。民营企业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得以创立之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遵纪守法,而且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样在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新时代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从企业发展规划到内部管理制度,从原料采购到生产过程,从内部员工到外部客户等方面都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此处所指的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广义上的社会责任,也即民营企业需要对员工、消费者、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所应负的责任。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自主性特征
与国有企业不同,民营企业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具体来说是拥有更为清晰明确的产权制度和自主经营能力。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和国有企业也有所区别。就运营来讲,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具有天然的约束机制和政策限制等现实问题; 而民营企业自负盈亏,是独立自由的法人主体。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者的角色更加凸显,形象更加鲜明,竞争主体特征较为显著。[3]国有企业较多受国家整体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发展方向颇受其影响,社会责任之上,“政治意义”更为明显,体现出更多的政治负担和政治责任。而民营企业活跃于市场与社会之间,其社会角色更为突出,更重要的是履行社会责任。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更依赖于民营企业内部的决策,依靠内部的管理机制来保障社会责任的履行,这就更加明确了民营企业的“自由”向度。
民营企业上述的独特性决定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更多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所以,要构建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除了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更重要的途径是自身的管理。一方面,在政府政策的大环境下,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有一定的学习倾向和对策依赖;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私有性质决定了民营企业主,即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对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较大影响。并且,民营企业也无法避免“自然选择”的力量,作为市场中的灵活竞争主体,其社会责任履行行为具有一些“天性”特征。
二、 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
首先,民营企业法律意识缺失。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的自由主体,往往具备较大的主观自由性,因而时常发生对员工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比如,我国一些较大民营企业盛行的“996工作制”形成了加班习惯,这不仅仅违背了劳动法,更是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侵害,这也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一大表现。
其次,民营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道德责任缺失。民营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除了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要之外,也应当对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加以评估。比如一些竞技产业,提供一些虚拟的网络产品,充斥着暴力与色情,不仅容易使人消极怠惰、意志懒散,还对人的身心造成重大损害。这类产品虽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但是其危害个人、危害社会甚至严重危害国家的利益。这些民营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只顾获取更多的利润,对社会价值造成了负面影响。
再次,民营企业环保责任缺失。我国“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一些民营企业为追逐经济效益,极大地损害了自然和社会环境。伴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其产生的各种包装制品,都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至今,仍存在许多过度包装的产品,这大大增加了环保的社会成本。这些民营企业从新型的商业模式中获利,而造成的环保破坏则需要社会买单。
最后,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民营企业的私有企业性质决定了企业家作为精神领袖的重要领导作用。近年来,不断有民营企业家在取得巨大的财富之后纷纷出国,所积攒的原始财富也用于国外的捐献而罔顾国内,这种行为并没有践行“共同富裕”的理念,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企业家不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民营企业内部的环境影响,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影响是巨大的。
三、 新时代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意识的构建
民营企业不能被动地履行社会责任,而应当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通过积极主动的专门政策和执行制度来回应外部对于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期许。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制定企业战略,理念上深化社会责任意识
1.企业战略统领
企业社会价值角色的塑造,起源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使得企业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承担社会责任,最根本的是摆正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价值观影响着企业内部成员的行为,也是判断标准,民营企业应当形成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价值取向、可以激发员工活力的企业价值观。[4]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队伍,由此在战略规划上也要和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具体说来就是讲政治讲大局,强化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代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更加注重企业将社会责任变为一种战略意识,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社会责任应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从内生动力上讲,需要从企业战略目标的总体出发,在宏观上确立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战略地位,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总纲即企业规划之中。从战略层面上,推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创新、经营模式的改革和社会责任履行的有机结合。而综合协调内外各方的利益需求,才可以保证各方的职能的正常发挥。这也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终极目标追求。[5]
2.企业家精神的指引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得以有效形成的重要支撑。企业家精神,既是企业家个人素质的体现,又是企业家对企业发展所抱有的期待的理念总和。它不仅可以从内部激励,更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外在的生长动力,这种强劲的生长动力促使着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不断为企业输送精神支持和智力财富。“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6]企业家不仅对振兴民族经济和促进企业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也负有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民营企业家要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1]正能量的企业家要热爱祖国,同时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不仅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还要带动企业成员回报祖国。通过诚信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的经济利益,同时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把自己的财富回馈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和企业家个人也可以收获良好的口碑,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在企业文化传播中融入社会责任履行意识
企业文化的传播,不仅推动企业文化理念对外交流,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企业所将带来的社会影响,积极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企业的社会形象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7]这就要求在企业文化传播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加入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企业在传播制度的事先设定下,积极组织、参与各类社会责任活动,可以充分展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气魄,对外传递积极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例如,社会公益活动、扶贫活动、环境保护活动、捐资救灾、捐资助学等活动。管理标杆案例研究结果发现,95%以上的标杆企业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融入企业文化理念中,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将社会责任相关内容作为自己的使命。另外,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将“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回馈社会”“追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相统一”等作为自己的愿景和使命。[8]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传播时,更要富有国际眼光,实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飞跃,以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企业软实力向全世界展示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
(三)增加企业文化管理中的社会责任内容
如埃德加·沙因所说: “一家企业的文化优秀或正确与否,取决于依据企业所坚持的那些最基本的经营理念,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该企业有效应对其所处发展环境的变化。”[9]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国家共性、民族特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民营企业身处中国的大环境之下,必然要挑起民族大旗,注意保持鲜活的民族特性,及时根据社会上的发展态势对企业文化做出调整。在社会化企业发展方向占据主流地位的今天,民营企业需要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建立积极反应的管理制度。将社会责任要素纳入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中,一是构建企业的社会责任治理架构,形成合理高效的社会责任管理和程序,可以使得民营企业在运营和管理中践行社会责任。二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形成独特的评估体系,将社会责任具体纳入企业的部门管理和运营之中。三是积极推动企业文化融入工作,将社会责任履行作为一种企业文化融入工作岗位,确保社会责任管理融入民营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使得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都体现着社会责任意识。
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保障
制度的执行可分为被动执行和主动遵守,从被动执行到自觉、主动执行的转变也可体现文化价值观的作用,执行制度的目的是对企业文化其他方面制度的保障。因为执行是企业各项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过程,[10]保障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硬性文化监控和软性文化感染两个方面对策对。一方面,制度设计与执行应当具有制度权威的刚性因素,制度要做到奖罚分明,使得企业文化理念得以“固化于制”; 另一方面,可以从“柔性”因素入手,使得企业价值观可以完成文化感染,从而收到正向的激励效果。
(一)“硬性”制度监督
为了确保制度得到正确执行,必须加大“监控”成本。作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手段,文化监控具体体现为制度监督。在保障社会责任履行的层面上,企业通过自身内部的监督制度,可以加大社会活动的执行力。通过开展企业文化评估,客观检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工作的完成度。一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发掘社会责任的实践成果; 另一方面,通过定期评估与审视,发现工作的不足,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保证社会责任履行工作始终保持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而为企业总体战略提供文化支持。对于社会责任工作成果的评估,一般分为工作实施与效果评价两个部分。工作方面的评估是对公益活动、传播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化企业文化制度的具体实施与落实情况,也包括文化的贯彻以及保障制度的评价。而效果评价则更多是对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社会对于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的认同度,对于员工的影响力、组织与创新能力、企业社会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估。另外,建立员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将员工履行社会责任行为透明化,一方面给评估和评价制度提供信息,完善评估和评价工作,保证准确性; 另一方面,可以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披露中互相竞争、互相进步,共同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二)“软性”文化感染
企业文化的推进过程是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核心理念以及体现这些精神的制度的认知理解的过程。当员工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遵守到主动接受,制度的监督成本将大大减少。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如果要想建立一种执行文化,领导者必须投入到公司的实际运营中,不应该只做一种高瞻远瞩的观察者。[11]一方面,民营企业领导者通过切身参与执行活动,可以发现社会责任具体履行活动存在的问题,从而适时调整,充分保障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目前民营企业领导者应发挥企业家精神,以柔性的文化感染、影响企业员工,从而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形成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风气,加强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内部起着潜移默化的统领作用,要解决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要在民营企业内部倡导合法文明的企业文化。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民营企业是具有私有性质的企业,其内部企业文化更需要实行规范化、体系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对于民营企业的社会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建立“民主平等”的企业文化理念。民营企业内部话语权多掌握在领导人手中,领导者“一言堂”的现象尤为普遍。如果民营企业的领导者仅仅将员工看作赚钱的工具,那么就无法实现民主平等的价值追求。只有企业将员工视作平等的伙伴,才会真正实现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员工民主参与管理。而员工在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才智与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第三,树立“生态文明”的企业文化理念。民营企业应将“生态文明”纳入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中,在全企业内部形成“环保”的风气。民营企业应充分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进程之中,民营企业应大力追赶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在消除贫困、促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有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和可以发挥的作用。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立足于新时代民营经济的理念,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