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文地理与文学发展脉络
2021-12-30王文参
王文参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在民族文化复兴的背景下,阐释和挖掘河洛文化传承形式和发展脉络,尤为民族文化建设的急务,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热点。梳理和探讨洛阳文学的发生发展脉络,彰显河洛文脉,从洛阳文学形式、文学思想和文学价值观的角度思考河洛文化的核心内涵,渐渐成为众多文人的责任和使命,并产生极力向外推荐河洛文化的群体冲动。这种群体激情应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根脉的寻找,已成为当今热爱文学者和人文工作者的自觉意识。
一、河洛地域与洛阳文学
河洛文化以洛阳文学为重要载体,涵盖周边河洛地区。在这个区域内,以河洛文学为重心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梳理洛阳文学的发展脉络,能够较好地触摸和把握中华文明进展的历史线索,能够在一个生动形象的文学领域内,领略中华五千多年以来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和文化魅力。
洛阳文学的地理范围,应该以历代行政区划的洛阳为准。影响文学的主要因素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洛阳自然成为文学形成和文学特征相对一致的区域。历史上,洛阳的行政区划多有变迁,洛阳作为行政中心,其管辖范围的大小在不同历史阶段也略有不同。史书上,洛阳指河洛,有时河洛也指洛阳。关于河洛的地域范围界定,以洛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对于古人界定黄河、洛河共同流经的模糊区域也无异议。对于河洛地区东至郑州、中牟一带,西达华阴、潼关一线,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北跨黄河到以汾水以南的晋南,河南的济源、沁阳一线也基本认同。[1]历代也基本上把洛阳作为这个范围的行政中心。
洛阳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也是在这个区域内,但主要涵盖洛阳市及今天洛阳所辖的偃师、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孟津、嵩县、栾川等县市区。作品方面,一是洛阳籍并长期居住在洛阳的作家写的作品,二是非洛阳籍作家但长期居住在洛阳并在洛阳写的作品,三是非洛阳籍作家写洛阳的作品。简单地说就是“洛阳人写的”“在洛阳写的”“写洛阳的”三部分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 它们的创作离不开洛阳地域文化,作品带着浓郁的洛阳气息。三部分作品足以体现洛阳厚重立体的美学品格、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作家方面,一是出生于洛阳、成长于洛阳、生活在洛阳的作家; 二是出生于洛阳、成长于洛阳,然后因为官经商等原因走出了洛阳的作家; 三是原籍为外省,在洛阳仕宦或寓居时间较长者,或终老于洛阳的作家。以史志记载为今洛阳籍作家,某些作家以郡望、祖籍等关系在史志中标示不属洛阳人,而其出生或逝世、葬地及主要活动多在洛阳者(如白居易),其创作更多地带着洛阳地域文化的影响和彰显洛阳文学的主要特色。
二、洛阳文学的人文地理景观
洛阳人文地理景观主要包含洛阳的伊河、洛河,穿越洛阳城的瀍河、涧河和谷水,伊阙龙门山、绵延于洛阳城北边的邙山,流淌于东北边的黄河,洛阳的牡丹、大运河、龙门石窟、白马寺等,经过各代作家的抒写咏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符号,也是影响河洛文化意涵构成的人文地理景观。
区域文化与文学地理学等新视角和新方法都已经广泛应用到了文学史的研究中。影响作家成长最基本的因素是地域文化,家乡的山水和风俗总是渗透在作家的生命意识中,体现在创作风格上。同时,作家成名后,与他相关的故乡山水被赋予了他的文化理想和现实追求,成为具有人文气质的人文地理意象。李白、杜甫、白居易生活过的地方都有许多故事在流传,他们描绘过的地方成为人文景观,为后世缅怀想象。比如,洛阳上阳宫因唐代王建的“上阳花木不曾秋”而驰名,北邙山因沈佺期的“北邙山上列坟茔”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悲凉。作家成为地域文化的塑造者,地理物象也因此成为代代传承的文化符号。作家与因他们而成的文化景观互为融合,成为文学史上一座座彰显人文精神的文化丰碑,激励着人们锲而不舍地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持续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美的感受和人生体验。
洛阳的文化形象与历代洛阳作家的人格精神和杰出创作密切相关。洛阳地域文化色彩是由洛阳历代文人所描绘。文学景观是可以不断解读的文本,不同时代形成的文学景观是一道道具有韵味的文学画廊,而洛阳地域的这条文学画廊更加多彩和独特。这条画廊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的线条走向与民族文化发展脉络一致,它成就了中华文化的底色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促成了山水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最佳契合,成为可资后世模仿借鉴的文化生成范本。
洛阳有太多天下闻名的文学景观。“河图洛书”使流经洛阳东北边的黄河和穿城而过的洛河名扬天下; 洛河以曹植的《洛神赋》而平添迷人的神话色彩; 汉魏时期都城近郊的巩义北石村因潘岳的《悼亡诗》而流芳史书; 伟大的诗人杜甫的童年和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迫切呼唤,使巩义南边的瑶湾村成为一座人文地理的丰碑,为后世敬仰。万安山、龙门山因有欧阳修、梅尧臣、尹洙等北宋文人集团交游酬唱的故事而更加令人神往。嵩山的厚重,积淀了太多的庄严的文化思考和丰富的文学想象,而元好问寄居的足迹又使嵩山多了一层“问世间情为何物”的爱的观照。这些地理物象因文学而成人文景观,这些由具体变抽象的人文景观不但启发人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还会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现实、自然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悟。显然这些感悟和启示比史书和地理学著作更为真实、生动和深邃。文学景观“除了文学的价值,还有地理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哲学的、宗教的、民俗的、建筑的、雕塑的、绘画的、书法的价值,有的甚至还有音乐的价值。文学的形象性、多义性和感染力,不仅超过了地理、历史、哲学、宗教和民俗,也超过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和音乐”[2]。
洛阳地域的文学景观是河洛文化的重要标识,是中华儿女缅怀先人、寄托乡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洛阳文学景观的伟大和深邃在于可以使全球化、城市化浪潮中迷失的人们找到回家的路。发掘洛阳文学塑造的人文地理景观,可以增益文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自信。千年积淀的洛阳古都文化品格,表现了正道庄严、雍容博大、和谐宁远和崇文厚德等突出特征。它不仅形成了华夏文化的源流与根脉,是历代洛阳作家立足洛阳创作的文化底蕴和基础,也成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基本意涵和价值取向。
三、洛阳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地理环境孕育人文品格,形成人文环境,地理与人文交相作用,塑造出洛阳地域的风土人情,这是洛阳作家人格品质和艺术个性养成的重要环境条件。同时,中国文明社会以农业经济为前提,起源于河洛地区。特别是长期为政治中心的洛阳地域,血缘纽带组成的群体为农业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单位。小农经济意识里孕育出的家国同构观念,伴随君权至上的伦理政治思想,构成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严密的宗法社会组织,这种宗法组织内部虽经历沿革更迭,但根本结构和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变中有静,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这种基本特质体现在洛阳文学中,就是深深根植于河洛大地上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虽经历千年风云,从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当前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梳理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区域作家作品,探讨洛阳文学的发生发展与中国传统主流文学思想的密切关系,从河洛文学形式、文学思想和审美意识对河洛文化核心内涵形成的影响,探讨中华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河洛文化的密切关系,才能彰显洛阳这个特殊区域的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条主要根脉。同时,借鉴当前河洛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全面、系统地描述洛阳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发掘新的洛阳文学资料,尤其是系统描述和揭示带有宗法文化传承特征的家族文学特征,比如从汉代贾谊家族到明清王铎家族的文学传承,看宗法制社会文学思想继承和变迁历程等,颇能开拓河洛文化研究的时空线索和研究思路。同时,考察历代洛阳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时,要将历史意识和当代意识相结合,体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还要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度研究洛阳文学成就对于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这应该是中国文学研究溯源意义上的有益探索。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爱国主义思想是洛阳文学贯穿古今的红线,也是洛阳历代作家贡献给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最为内在和持久的文化魅力。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仰望苍天、俯视大地、关心民瘼、内省人生、直面现实,离不开河洛大地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宗法意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人们往往把忠君与之相互联系,但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这种民族集体意识和共同心理定势,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无数次激励着有志之士反对分裂、抵抗侵略、保家卫国。从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虽然一度深受西方文学形式和文学思想的影响,很多作家模仿借鉴,创作出了大量实验性的作品,但洛阳作家诸如阎连科、张宇、任见、司卫平等,仍然关注于洛阳地域文化的创作。阎连科执着地埋头“二程故里”做深刻的现代形态的文化反思; 张宇创作《活鬼》,洞察“侯七”的生存哲学,对乡土伦理做现实的深刻反省; 任见以惊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克服生活上、身体上的重重不顺境况,创作出千万字的抒写洛阳的皇皇巨著《帝都传奇》; 司卫平挥汗如雨,细密考证,为洛阳“诗鬼”李贺做传。热爱洛阳、钟情河洛文化,使洛阳作家具有足够的文化定力,把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现当代洛阳作家从《诗经》描写洛阳地域生活的篇章中获得过精神滋养。诸如写远征将士对战争虽有怨愤,但在大敌当前之时,仍以大局为重,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其忠君爱国思想感动天地,成为中国文学表达爱国思想的基本模式。洛阳才子贾谊的政论文,极力主张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募民实边、抗击匈奴,杜甫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漫卷诗书喜欲狂”,韩愈等人讴歌平息叛乱、积极参加维护国家统一的战斗诗篇,洋溢着的民族集体意识和保家卫国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激发着人们心中蕴藏的渴望国家和民族振兴的热情。
其次,洛阳文学饱含着同情劳动人民的精神。《尚书》时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不能与今天的民主思想相提并论,但是它反对对人民的压榨,同情人民的疾苦,其积极作用影响后世。《诗经》中保存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等大量作品,奠定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3]在洛阳文学发生发展的历程中,为民请命、批判黑暗、张扬正义的精神从未衰竭。杜甫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满腔忧愤,揭露现实的不平;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关心人民生活的咏叹,代表着洛阳文人要求实行仁政和解民于倒悬的良好愿望。
再次,洛阳文学在家国情怀中饱含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洛阳地区长期处在政治、军事斗争的中心,洛阳作家的忧患意识更为强烈。从汉代贾谊、晁错的激切陈辞,到建安诗人的慷慨多气; 从唐代杜甫、韩愈的诗到宋代贺铸、陈与义的词等,忧国忧民和感时伤世的感情像一条又粗又长的红线,贯穿于洛阳作家的作品中。洛阳文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使后世读者为之动容,这也是洛阳文学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总之,洛阳文学的发展主脉可以概括为: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孕育着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起源于河洛的儒释道思想凝聚着黄河、洛河和伊河三川之地人民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深邃观照,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思维品格和文化精神。一代一代洛阳作家集中描写了黄河流域人民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和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以儒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的主体意识,塑造了无数道德完美、人格高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主流思潮。同时,洛阳文学始终秉持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贯穿着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以及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民本思想,这显然成为河洛文化的基本精神风貌。特别在唐宋以后,洛阳作家身上有着自觉维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意识和河洛文化的自豪感,有引领国家文化建设的强烈诉求和自信心。在当前民族文化建设背景下,洛阳文学创作再度繁荣,从农民工到大学教授,或歌咏家乡山水人文美景,或倾情河洛文化。不论艺术水平高低,很多人从最初的诗歌创作走向散文和小说创作,从纯粹的热情歌唱到从事高雅的河洛文化研究。作协之外的文学爱好者出版作品的很多,年龄跨度也很大,中学生出版作品集的也不在少数,80多岁仍然有诗歌问世的作家也有很多。发表渠道也很多样,微博、微信公众号,数不清的各类社团和诗会,河洛网络社区,朋友之间微信群互转等。可见,洛阳文学焕发着青春活力,正创造着美好时代的新篇章和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