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①

2021-12-30战晓玮吴晓姝

关键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知识产权

战晓玮 吴晓姝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110122)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强调,要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专业化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2021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345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项目数量都有所增长。合同项目数量为15035项,比上一年增长32.3%;合同总金额为152.4亿元,较上一年下降19.1%。可见,高等院校作为各类科技成果研发的主力军,在成果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面临的严峻考验是如何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能够实际应用的项目。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指出,要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益。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但从实践来看,转化效率不能令人满意。我国大部分高校拥有庞大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但是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并没有转化为实际应用。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投入增速有所回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比上年下降。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3408.8亿元,增长10.6%;高等学校经费支出1882.5亿元,增长4.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6%、14.0%和7.7%。与发达国家相比,企业对高校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资不足。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般由本校的科技管理部门主导管理,部分工作由二级院系协同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包括成果产生阶段(课题立项→科研成果)、成果转移阶段(科研成果→科研产品)、成果产业化阶段(科研产品→产业化),整个转化过程需要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主导管理,这种管理带有一定的行政性,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此项工作的进展效率低,运营方式相对僵化。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科研立项与研发工作,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流通过程中还要完成相关的合同签订、款项报销等其他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科技人员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成率。

(三)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主要承担的任务是课题的立项管理、相关合同管理等行政性工作,但未能构建更合理有效的科研奖励机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对科研人员缺乏有效的鼓励与激励是导致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合理的激励制度,不仅削减了科研人员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会带来成果质量不高、成果转化成功率低的结果。

(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在学校与企业对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过程中,涉及合同签订、项目实施等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关注不到位,有可能侵犯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已经制定的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政策性文件中有的是从国家科技领域的宏观政策层次进行立法规范,如《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具体法律条文中,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就有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组织和协调的工作职责规定,以及应当在职称评定、岗位管理以及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的认定标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等法规、规章则是相关激励制度上作为辅助内容加以规定。这样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从不同层面加以保护,但是并未形成相对完整的保障体系,法规内容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上也有所欠缺,从而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统一的法律标准,高校在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上缺乏参考和依据,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产出。

二、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对策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指出,要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益。科学技术是促进国家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的转化则是创造生产力的先决条件,高等学校作为科技成果创新的主要力量,应当制定出合理完善的制度规范,这将有利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施。

(一)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科研经费是科技成果能够得到顺利转化的有力支持,为高校科技成果的立项、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流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每一个环节如果缺少了必要资金的支持,都可能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失败,绝大多数的科研人员并不知道如何有效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目前高校的科研投入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这也形成了资金来源渠道窄、资金缺口大的现状。针对这种现状,政府应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创新,与此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资源分配的配置作用,鼓励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广泛吸取多方面的资金,鼓励有一定实力和需求的单位组织积极地参与科学研发,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产出提供必要的服务,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二)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工作效率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要整合资源,转变工作方式,从“坐等服务”改变为“上门服务”。

在科研成果立项、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搭建平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设立专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下设于科技管理部门,由该中心制定具体服务流程(见下图),统一负责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工作。专门主管机构的设立既有利于高校行政职能部门资源的整合,又有利于简化工作流程,避免了一个科研项目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批办理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科研人员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技成果的创新和研发。

高校设立“互联网+成果转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有效解决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瓶颈,征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科研人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三)健全科研激励机制

构建更合理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能够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动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所属学科、科研任务分工制定不同的激励办法。形成公平的激励评价体系,比如科技成果中发表论文的质量与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度或者经济效益,这几项指标就要根据科研人员从事的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进行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同科研领域的研究人员获得公平正确的评价。同时在年度考核、提职晋级、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必要的政策倾斜。良好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减少科研成果转化外流的风险。

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服务流程图

(四)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保障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从课题立项、科技研发到校企合作、成果产出的整个过程会涉及诸多的法律问题,如在申报知识产权环节中知识产权的归属,签订合作协议过程中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等。完善的权益保护机制,对于保护科研人员基本权利,提高科研积极性,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显得至关重要。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风险防控能力,为科研人员提供事前法律咨询、事后法律援助,使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和高校的利益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民事主体、民事行为、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完善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可以通过制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进行规范和调整的法规,从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的角度入手,从而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在立法层面,进一步明晰高校、科研人员、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的权责分配,特别是对于科技中介机构的经营和管理进行规范,科学且合理的法律制度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的外部环境。进一步确立知识产权制度,高校对于科技成果拥有所有权,明确高校、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产出的利益分配比例,保障科研人员劳有所得。

三、结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要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高校应从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工作效率,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保障体系几方面入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全面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大力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知识产权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