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蒸汽波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折射

2021-12-30徐良玉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蒸汽音乐

徐良玉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一、蒸汽波的“亚文化”现象

随着互联网进程的发展,智能移动设备改变了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很多新兴文化形式诞生。随着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的进一步验证,很多小众文化也开始涌向大众审美,文化的演变逐渐从复杂和严肃向简单和娱乐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亚文化开始向文化主流过渡,蒸汽波文化(Vaporwave)就是其中的一支。蒸汽波文化是互联网生态下一种正当流行的青年亚文化形态。亚文化是指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而所谓青年亚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一种次文化‘Subculture’,是从属、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试图通过风格化或另类的符号等作为载体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从而建立起区别于其父辈文化的附属性文化”[1]。所以,蒸汽波就是一种以青少年为主的边缘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蒸汽波的出现与社会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它伴随着人类电子化进程和网络的发展而生。互联网让人们与社会的关联发生了维度的变化,打破了生活中社会交往的限制,形成了虚拟与现实交互的新关联状态,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兴文化,虚拟空间的介入也仿佛拓展了人们可存储的意识界。在此之前,流行于社会的亚文化借助互联网与现实的空间交互,并开始发酵。一方面,对于青年而言,他们生活在时代前沿,作为科技的主要受众更容易接受和进入技术带来的新世界,因此,青年群体对于网络世界的开发与认识更有自己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青年人在尚未成为主流文化主力之前,很多自身独立的想法被排斥,网络文化的新兴促使他们在这一领域交流和分享,使其成为一类属于自身且独立的亚文化体系,完成了身份与观点的自我认同,使青年群体的压抑得到了释放。互联网衍生的青年亚文化有很多形式的体现,如流行词语、弹幕、二次元、鬼畜视频等,这些文化形式皆体现出青年反叛性格、颠覆主流及对自我价值的主观表达。这些亚文化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而且传播的方式可以随意地进行修改和再创作,形成具有青年人自我个性的翻版和代表,在社交平台形成短时间的传播爆炸。

同其他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亚文化相比,蒸汽波文化更加系统和成熟,以至形成一种潮流。它以音乐、视觉及数字媒体这三方面构成独立的三维形态艺术观,有着复古科技感、碎片化拼贴、低保真感官呈现、迷幻风格等特点。蒸汽波文化出现于2011年初期的电子音乐领域,彼时电子音乐的实验进入一种循环式的轮回状态,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制作人威尔·伯内特(Will Burnett)将这一系列专辑的风格归类为“蒸汽波”。随后蒸汽波从听觉领域转向视觉领域,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数字媒体的表达方式。

蒸汽波文化的科技即视感与主流的现代科幻不同,“是一种将复古与未来科技感的元素混合在一起的美学艺术”[2],听觉上聚焦于20世纪末的流行音乐,以其为主要元素进行再创造,视觉上则对老式的广告、早期的Windows系统复古弹窗与图标、20世纪末的动漫卡通人物形象进行摄取,而重新解读的方式却又十分现代。这使得蒸汽波文化的感官感受呈现出低保真的状态,视觉上多为重影、色彩偏离,听觉上音质低且不稳定,营造出迷幻的感受,加上碎片化的艺术表达使得整个作品制造出一种眩晕状态,在循环中给人带来舒适与沉溺的感官体验。蒸汽波文化具有怀旧的特点,它的怀旧充斥着对当下科技的恐惧,而当下科技的发展现实却实实在在地成为这样一种文化形式赖以生存的载体,一方面批判现实,另一方面不否定现实,这些特点都表现了一种对主流科技化发展的叛逆立场,呈现出了一种赛博朋克的消沉科幻色彩。事实上,蒸汽波与赛博朋克(Cyberpunk)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蒸汽波则继承了赛博朋克的边缘美学。赛博朋克是一种以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为载体的文学精神内涵下的思潮,这种思潮弥漫着一种反乌托邦的气氛,赛博朋克的主体也是徘徊在主流社会边缘的人群,以20世纪末的冷科幻为视觉的主体基调,科技与无序的金属感直观呈现了人们对电子的两极矛盾认知,时刻反思人类科技的方向以及对未来的忧患。但与之相比,蒸汽波却没有继承赛博朋克在政治上的“锋利”,它的忧患仅仅是意识一念的闪现,或是面对阻碍叹息之后的逃避,相对于赛博朋克而言,蒸汽波更加温柔。

除此之外,蒸汽波与波普艺术也有很大程度的交集,“波普艺术,一种主要源于商业美术形式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将大众文化的一些细节,如连环画、快餐及印有商标的包装进行放大复制”[3]。从表象上看,蒸汽波是对波普艺术的短暂流行,是廉价、风趣及魅惑的商业行为特点的继承。尤其是蒸汽波创作手法中的拼贴就是波普艺术的主要创作方式。回归波普艺术,自其诞生起就以拼贴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波普艺术的拼贴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和价值,这种创作倾向是形态与思维的延伸,不受空间的限制,通过解构与重组的建构来表达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或颠覆,波普艺术的拼贴遵循着独立的艺术解读与创作原则。

蒸汽波与波普艺术一样具有很大程度的商业性,而且蒸汽波要高于波普艺术的商业化应用,从艺术品中脱离,使其成为一种思路。这降低了波普艺术的思维与创作的门槛,而且不注重艺术家以及作品的独立与唯一性。蒸汽波只注重作品的感官呈现和表达,甚至无需介绍与强调创造者,几乎随意使用软件就可以进行蒸汽波的拼贴创作。相比于波普的拼贴,蒸汽波对拼贴的表达更加简单和有序,波普艺术的拼贴天马行空,但蒸汽波的拼贴更像是现代艺术的印象派与极简主义的融合,制造出眩晕效果,尤其是蒸汽波音乐经常通过拼贴营造出莫比乌斯环式的无限循环状态,使其在音乐结束后依然留下余韵,在听者的意识中旋转。蒸汽波文化独特的美学在智能时代成为青年们独特的交流方式,也正在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逐步蔓延。蒸汽波文化应音乐的创新而兴起,几经发扬又折射到音乐之中,使其形成更为独立的流行电子音乐风格,而相对蒸汽波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蒸汽波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是正面和积极的。

二、源自都市化的流行音乐风格

2011年,音乐人威尔·伯内特将这类音乐风格归纳为“蒸汽波”,vaporwave这一词的内在含义,前缀vapor有水汽、水蒸气;无实质之物、自夸者;幻想的意思,后缀wave则是浪潮、舞动之意。水汽与水蒸气的虚化给人以模糊感,又拓展了听者的想象空间。早期的蒸汽波音乐正是呈现出这种趋势,而蒸汽波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之后,这种倾向开始向它的理想化存在无限接近,已折射为今天的蒸汽波音乐。蒸汽波音乐流派是一种极其都市化的音乐风格,尽管流行音乐本身就是都市逻辑的音乐表现形式,但蒸汽波音乐的风格更具都市感。它在发展中即完成了模板式的转化,同时也完成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虽然最初蒸汽波音乐诞生于美国,但今天的蒸汽波具有明显的日本风格,这种转变都体现了蒸汽波音乐的都市化风格特点。

抛开文化潮流,单从音乐角度上看,蒸汽波音乐诞生的起因是一种称为“高科技”(Techno)的电子舞曲风格得到了发展,这种音乐很简单,其目的就是为了单纯地让人释放,乐曲通过循环放克(Funk)音乐的节奏来完成原地踏步的动感,再加入一些电子合成器的音效来烘托。在蒸汽波尚未形成时,很多电子音乐人都在尝试突破现有的舞曲形式,创作具有未来感的电子音乐。其中来自纽约的两位实验电子音乐人丹尼尔·罗帕汀(Daniel Lopatin)与詹姆斯·费拉罗(James Ferraro)的两张专辑《回声果酱第一乐章》(Eccojams Vol. 1,2010)与《远端虚拟》(Far Side Virtual,2011)对蒸汽波音乐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两者都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为素材,前者剪切并做降速、循环和回声的处理,后者则是大大释放了素材的商业属性,以音效构建了一个复古的科幻世界,歌颂了互联网一体化的时代,这两张专辑被认为是蒸汽波音乐潮流的催化剂,同时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与流行使这种复古的循环风格迅速蔓延,但这种蔓延仅仅还是尝试的实验阶段。经过这两位音乐人的突破,蒸汽波音乐历史上最著名的专辑之一《Flower Shoppe》诞生了,这张专辑由美国波特兰的女音乐人Macintosh Plus创作,同样是怀旧主题,降低了音乐的音质,使它听起来更像八十年代电梯和游乐场或任天堂游戏的背景音乐。从这个角度来看,蒸汽波生根于美国,通过混淆时间感带来穿越性,是对逝去时代的怀念或是对逝去父辈们生活的一种质疑和假设,这种表达的手法与基调都建立在都市风格的基础上。蒸汽波音乐的基础节奏是“Disco”(迪斯科)与“Funk”(放克),前者的动感诞生于霓虹灯的舞池之中,后者则是黑人音乐最为灵动的一种风格,两者都是时代都市文化的音乐风格代表。随着蒸汽波音乐的传播,人们不约而同地将日本20世纪80年代都市音乐(City pop)作为复古的采样元素,并且故意用数字技术使音质褪旧做成低保真音效,使人的听觉沉浸于旧时光,营造一种环境感。随后,蒸汽波的主体音乐几乎都以日本的城市音乐为元素进行创作和修改。

蒸汽波音乐从西方转移到东方,其原因有三:第一,从音乐角度上,相对于传统的放克音乐,日本的放克音乐更加干净简洁,更有一种都市感,当年以竹内玛莉亚和山下达郎这对夫妻档、大贯妙子、大桥纯子等为代表的City pop音乐风格将美国黑人音乐融入日本音乐之中,注重严谨的日本人对黑人音乐在各个角度细节和量化,使其呈现一种科学的状态,更具都市的科技感;第二,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的黄金时代,那时经济处于鼎盛,9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逐步下滑,日本人对当时的生活十分怀念,而这种怀念感恰恰符合蒸汽波复古的文化内涵;第三,日本动漫文化十分发达,动漫音乐又是极具理想化的都市音乐的集合体,为其创作的城市音乐无不体现着一种都市人的朝气与活力,而时代发展到今天,回头再看这些动漫音乐,他们的整体褪色就有一种不真实感,这符合蒸汽波文化的主题。此外,柔和爵士乐(Smooth Jazz)、复古沙发音乐(Lounge Music)、当代节奏布鲁斯朋克(Punk Ideologies)等音乐风格也都被蒸汽波所采用,这些音乐几乎都是源自夜店文化的舞曲,具有明显的律动性和应用性。从这些脉络之中可见,蒸汽波音乐是一种源自都市化的流行音乐风格,也可以视作都市流行音乐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产物。

三、结构上的循环与重叠

从结构上看,蒸汽波音乐有着明显的循环和重叠特点,其结构上的循环体现了现代极简主义的手法。虽然蒸汽波音乐依托于流行音乐而生,它的大部分旋律、节奏器乐等都具有流行音乐的特点,但它的结构却更接近极简主义的无限循环,这种循环将蒸汽波音乐推向氛围音乐的方向,也增加了它的实用性。

在传统的音乐创作中,无论古典还是流行音乐,其自身都遵循着一套直观的时间结构,这个结构总是有一个或多个主题,主题在音乐的发展中经过变奏或更为复杂的变化,最终走向它的结局,这也是传统音乐内在戏剧性的体现,还注重时间的稳定性。这种音乐的叙述方式以音乐家为主体的音乐创作,他们将内心世界投射到作品中,这种投射又以人们可视可闻的世界为参照,所以音乐能够带动人们的情绪,使音乐对听者有各自情理内外与意料内外的引导。但蒸汽波音乐与现代极简音乐却不然,他们在结构上打破了这种时间系统,尤其是极简主义,它不是为了给大众带来某种情绪感受,而是为了颠覆而生。蒸汽波正处于这两者的交界处,一方面,它遵循着传统音乐的内在逻辑,其音乐的主体素材都来自某一首传统的流行音乐作品,这个采样的部分就可以视作蒸汽波音乐的主题,可以看到蒸汽波音乐具有希望人能感受音乐内在的主观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剪切使原素材采样的段落不断重复形成循环,如同极简音乐一般将观众固定在听觉的当下,忽视音乐的起点与终点的存在,只是极简主义在结构上脱离更为彻底、更为纯粹的音乐语言表达,而蒸汽波的脱离更像是一种舒适的逃离,偷偷地躲在沙发中享受某个时光。

如被奉为蒸汽波音乐的“国歌”《リサフランク420 /现代のコンピュー》的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循环的状态,作品名字直译为“丽莎弗兰克420 /与现代电脑”(以下简称《420》),采样了1984年美国女歌手戴安娜·罗斯(Diana Ross)的歌曲《你的律动》(It's Your Move),降速之后前奏部分的八个小节始终循环,循环三遍之后省略A段直接进入原歌曲采样的B段,然后进入前奏部分八小节循环,原采样不断重复九次一句“Don't say no”,再次进入前奏的循环,依次使前奏的八小节形成一个所谓的准主题不断回旋,让主体歌曲都被拆解围绕着前奏展开,彻底颠覆原作品的音乐表达。在拆解的过程中,前奏八个小节的循环也有折叠循环的处理,就是将八个小节的原采样折叠,出现了循环前四小节的情况,融入八小节的循环,使其形成一种眩晕感,而始终回到原点的结构设计也让作品保持原地踏步的状态,诸如此类。蒸汽波音乐的结构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循环,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有的如《420》一般营造出一个“莫比乌斯环”没有尽头地走下去,也有如环形叙事一般最终回到开端的另一首音乐《柴鱼的呼唤》(柴鱼のcalling)这样的循环结构,作品采样了美国独立流行乐队Tennis的《我在呼唤》(I'm Callin'),还嫁接了日本动漫《星际牛仔》第10集的台词,相比《420》这首作品的循环范围更大,结构上依然是以原采样的放克风格前奏作为主要循环的部分,循环两次后衔接在采样的A段前半部分,在即将发展的时候再循环回到前奏,依次进行几大段的循环,最后又回到所谓的开端,给人以重来未完的期待。

蒸汽波音乐结构在循环的基础上还设置了重叠,这种重叠的运用目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让循环的部分听起来稍显不同,营造出短暂的差异,使听觉边缘化和模糊化,还是以《420》为例,在歌曲中间部分进行了延时重叠的手法,重叠的采样在调式不变的前提下逐渐开始降速,使听觉上产生重影感,增加了听觉上游离的感受;另一种则是为了突出节奏,在原有的音乐上增加更浓重的节奏,但加入节奏一般是与原有的律动相同,这样不会破坏采样的基础状态。如《我总是微笑,但我的眼睛是悲伤的》(I always smile,but my eyes are sad)采样了波兰音乐创作人康多尔(Kondor)的《白日梦》(Day Dreamin’),在原采样变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循环节奏,与原版相同,但维持了原版在整体失真后力量的厚重,因此从应用的角度上看,蒸汽波的重叠是配合其循环结构的装饰性手法。

四、编曲的拼贴与效果的装饰

蒸汽波音乐的编曲遵循着蒸汽波的拼贴手法,使其在新的空间中释放,这种音乐创作的形式不同于传统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传统作曲对于创作的界限。从音乐制作的角度上看,蒸汽波音乐的编曲就是一种“再创作”,它不依靠音乐人对和声与调式、调性的设计,它的创作更多是一种选择性的拼贴。蒸汽波音乐的拼贴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它需要更加强大的音乐性来支持。作者在结构循环的原则上剪切采样,将采样固定化为“环形音乐模块”,也就是电子音乐制作中经常说的术语“loop”,即循环。“loop”广泛应用在流行音乐的电子音乐中,以一种框架循环的形式存在,通常“loop”的音乐节拍都以八拍为单位进行倍数的递增或递减。电子音乐的“loop”就是通过循环和反复来完成对音乐旋律的支撑。

蒸汽波将采样制作成“环形音乐模块”进行创作式的拼贴,并在混音时对“环形音乐模块”加入不同的效果(如失真、改变音质、增减速度等),从而形成一首完整的蒸汽波作品。在蒸汽波的拼贴过程中,一般会将前奏、间奏独立使用,而对演唱的部分则以句子为单位打乱顺序,并重新进行模块组合。但通常不会采用全部歌词,也不受原作品歌词逻辑的限制。在拼贴的创作中,蒸汽波作品对于“环形音乐模块”之间的过渡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它遵循流行和声功能的过渡原则,但一般会在相同功能使用上进行微调,使和声色彩发生微妙的变化,避免在循环机制中产生听觉上的枯燥。

《420》在编曲上就运用了这种模块拼贴的手法,如表1所示,首先,它的前奏独立成一组四个八拍的大模块A,然后将这个A倍数递减,A的前半部分就形成一组两个八拍的小模块A1;其次,在原采样《It's Your Move》中打破歌词的结构,以歌词句子为单位建立了“环形音乐模块”(表1以原歌词顺序为主体对应“环形音乐模块”编号),同时也重新建立了歌词的语言逻辑,将原版作品中以困惑和被动为内在体现的歌词方向变成主动直接的表达。作者将原歌曲的第一部分打乱顺序,形成完全不同于原采样的7个部分,然后将这七个模块与前奏的模块进行合理拼贴,在错乱的拼贴中建立了全新的秩序,并给予原作品以新的生命。这种蒸汽波音乐编曲的拼贴呈现出颠覆式的建构,它并不以采样原来的主体歌曲作为它的主要成分,而是对边缘部分进行重视,通过采样的循环结构来实现反客为主的局面。

蒸汽波音乐的编曲在拼贴的基础上还注重效果的装饰,其中最重要的是低保真特效,这是怀旧的重要成分,通常依靠变速来实现,变速后原音质发生扭曲,保真度下降,形成磁带播放器转速不均的听觉感受,这种低保真形成了轻柔护耳的特点,与采样、循环共为蒸汽波音乐的三大特点。此外,蒸汽波的音效还常常营造出一种游离感,这种感觉源自它内在的复古沙发音乐,但在继承沙发音乐游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游离的尺度,使前者慵懒的感觉变为眩晕,呈现出摇晃的听觉感受。同时也用到很多缩混的技法来增加效果,如方位的转换营造距离感的拉近和远去,或在低保真的基础上忽然极端降速,营造时间停止的感觉。除此之外,蒸汽波音乐还善于加入日本动漫或日剧的台词,并将强调的某一句与主要的模块共同循环,加强梦幻色彩。削弱采样的主体放大局部和营造感官气氛是蒸汽波音乐编曲的主要意图,通过拼贴和效果的颠覆建构,一方面对作品进行了重新解读,抒发了音乐人对于传统的叛逆视角;另一方面为原作品的解读增加了更多可能性,进而这种手法也延伸到思维上对所有事物角度的改变。

表1《420》原采样《It’s Your Move》歌词模块对照

续表

五、结语

艺术并不是概念的抽象、逻辑或理论定义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生活文化中可欣赏与应用的行为,艺术的创造性与时代息息相关,使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蒸汽波文化正是这种艺术行为,它在今天艺术商业化的现实中衍生,以互联网文化为土壤,连接着虚拟与现实,尤其是蒸汽波在流行音乐上的投射,体现了作为一种新型艺术形式和蒸汽波文化的应用价值与社会责任,也体现了飞速进化的时代中青年人成长的忧患与思考,越来越受到当代青年人的接受和认可。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蒸汽音乐
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一次侧管嘴堵板研发和应用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圣诞音乐路
一种新型蒸汽发生器结构设计
第一艘蒸汽轮船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蒸汽闪爆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音乐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