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个全国性会计学术团体推动会计专业发展忆述

2021-12-30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簿记学社会计学

戴 锋

1934年,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会计专业学术团体中国会计学社在南京成立。学社以“研究会计学术、改进会计事务、砥砺会计人格”为宗旨,作为一个小型化、专业化的学术团体,其成员到1942年也只发展到160余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其拥有当时以留美人员为主体的学术界、政界和商界的杰出人才。学社成立之前,一些会计著作和刊物就已经在中国出版。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簿记改良运动的逐步发展,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和大辩论,客观上为会计出版物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社成立后,其成员把出版会计出版物和开办会计职业教育作为其核心任务,借以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传播会计理念,交流会计学术。学社成员较多接受了西方会计学术研究成果,积极改良中国传统会计技术与方法,当时已经出版发行的会计刊物《会计杂志》和《立信会计季刊》在学社成立后成为学社的会刊。除此之外,抗战胜利后成立的各地方分社(如工商业比较繁荣的上海、广东、天津等分社)也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学社成员还出版了很多著作,包含了审计、簿记、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等方面的内容。学社出版的刊物和著作为会计知识和会计实务在我国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对现代会计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作出了积极探索。

一、中国会计学社成立前会计期刊及著作的出版发行情况

我国会计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现代会计著作出现的标志一般认为是1905年由蔡锡勇编译、湖北官书局刊印的《连环账谱》。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会计学社成立之前的1911至1934年间,我国会计著作总量约为126部,其中自编105部,译著21部,比例为五比一。从著作问世时间上分析,1928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的著作较少,之后逐步增多,到1933年出现井喷之势。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工商业的发展进入一个短暂的发展机遇期。经济的发展带来会计事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各国立、私立大学及专门学校逐步开设商科类专业,但所用教材基本上都是英美国家会计原著,与我国会计实务有诸多区别。在此背景下,一些会计师开始根据国内具体情况编写一些会计专著,会计学术界展开了大讨论和大辩论,许多学者借用会计书刊作为阵地,为会计著作的出版创造了条件,会计期刊也逐渐发展起来。上海作为当时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产业经济和现代金融发展较为迅速,更是带来会计行业的繁荣。《中国银行会计通讯录》在1915年发行,这本由上海银行主办的刊物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公开发行的会计期刊。除此之外,当时一些开办商科教育的高等学校也出版了一些会计期刊,如《会计学杂志》《会计学报》《会计季刊》《会计期刊》等。这些刊物的陆续出版为当时企业会计制度的建立、簿记改良运动的开展以及会计从业人员交流实务、讨论问题、发表论文、学术交流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潘序伦、徐永祚等人作为近代中国较早的会计研究者,出版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当时中国会计学术的繁荣以及会计学者的成长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会计学社发行的会计刊物情况

中国会计学社发行的两个刊物《会计杂志》和《会计季刊》均早于中国会计学社的诞生,但都是由中国会计学社的主要成员创立,并在学社成立后成为学社的会刊。《会计杂志》月刊于1933年1月1日在上海创办,其创办者为徐永祚先生,在中国会计学社负责编辑发行之前共发行了5卷30 期,约310篇文章。1935年7月1日起,《会计杂志》成为中国会计学社的会刊之一,编辑发行事务由已成为学社理事的徐永祚、潘序伦等人负责。学社的另一会刊是《会计季刊》。1933年7月,潘序伦将立信会计学校创办并停刊的《会计季刊》复刊并从第二期更名为《立信会计季刊》, 1935年7月起改由中国会计学社编辑,更名为《会计季刊》,每年发行四期。《会计杂志》“以短篇论著为主,而略偏重营业会计。”其文章主要集中在营业会计的理论与实务上,通过案例进行分析并应用于会计实务之中,有的文章提供相应的核算数据,这样就把一些会计方法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加以应用。《会计季刊》则定位偏重于非营业会计,在文章字数上则以长篇为主。由此可见,两种刊物取长补短,分别以两种会计为主要内容相互补充,使先进会计思想的传播更为有利。

(一)《会计杂志》

《会计杂志》自1935年7月起由学社进行编辑,至1937年停刊,只持续了短短4年时间,但却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会计刊物。杂志内容丰富,既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先进的会计思想理念,又包括了当时在国内兴起的改良中式簿记的方法探讨,还有当时会计法规、制度介绍。杂志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为我国会计学术思想的建立、会计制度的完善注入了动力。

表1:《会计杂志》主要文章统计表(1935年7月-1937年)

表2:《会计杂志》作者统计表(1935年7月-1937年)

1.《会计杂志》的宗旨 。《会计杂志》以“改良中国固有会计制度,介绍各国最新会计学说”为宗旨。当时随着国内局势的相对稳定,工商业有了长足发展,会计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显现,主要有内外两个原因。外因是随着工商企业产权类型变得更加复杂,资金也会变得更加集中,企业的规模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样一来就必须进行精准统计与核算;同时,政府规定公司、公用事业和政府会计必须有会计从业者也就是会计师进行业务的认证和审计,因此会计行业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内因是在会计学术界的倡导下,企业界对会计知识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研究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最终诞生了专业会计和专业会计出版物。当时我国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会计核算尚处于变更时期。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商界和学界联系起来,一方面通过完善会计理论改良会计实务,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会计从业岗位并促进会计学术的发展,两者相互借鉴从而促进会计的真正发展。徐永祚先生在《会计杂志》创刊词中明确提出:“我国会计学说之不昌明、会计制度之不完备为憾。当思竭一得之愚。与国人相研讨。故前有《会计业书》之编纂。今不揣简陋。复集合同志。创为本刊。举凡关于会计经营、工商法规之原理、原则及实际问题。均欲有所论列。以期达到(一)改良中国固有会计制度、(二)介绍各国最新会计学说之愿望。惟是任重道远。”会计制度的落后在当时已经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着现代管理理念的会计师纷纷留学归来,成立了新兴的会计组织: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会计执业者深感我国会计学术和技术已经与时代脱节,需要在理论和实务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借以建立起适应当时需要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体系,从而达到完善我国会计学说,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2.《会计杂志》的主要内容。《会计杂志》从第六卷第一期开始改由中国会计学社编辑发行,杂志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变化了一些内容。在第六卷第一期的发刊词中曾明确表示其内容逐渐向某一专业领域靠拢,体现出杂志最新的办刊宗旨。整体上看,杂志刊载的文章在形式上以短篇论著为主,在内容上略偏重于营业会计。成为中国会计学社会刊后《会计杂志》共发行3卷18期,每月一期刊载文章9-12篇,共计126篇。其中每篇文章约为10-30页,文章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审计、书评、会计法规及资料、会计教育信息等方面,既有权威的理论研究,也有作者的经验和见解。《会计杂志》成为中国会计学社会刊后刊发的主要文章见表1。

《会计杂志》成为中国会计学社的会刊之一后,共有55位作者在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见表2),其中大多数为学社的成员。一方面由于学社成员都是会计专业人士,具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和经验,他们的文章既契合杂志的宗旨,又与当时会计知识与会计实务的传播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杂志作为学社会刊之一,作为传播会计学术的主阵地,也为学社会员发表最新研究文章提供了平台。

3.《会计杂志》的停刊。《会计杂志》于1937年停止出版,由中国会计学社负责编辑发行只有两年时间。杂志的停刊是整个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企业在战争环境下破产或无法正常经营,少部分企业西迁至西南西北内地,这令杂志的正常出版受到极大影响。杂志发行的目的是完善我国会计制度,传播各国最新的会计理论。企业数量急剧减少,其新理论新技术都无法施展的空间。杂志与中国簿记改良运动密切相关,企业的减少导致会计岗位的减少,改良的对象也就越来越少,杂志很难发挥学术阵地的作用。作为中国会计学社的会刊之一,杂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费,其次还有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的营业收入作为补充。但战争造成经济困难,杂志收入锐减,难以为继。

4.徐永祚先生对《会计杂志》的贡献。徐永祚(1893-1961),字玉书,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会计学家,中式簿记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创收付记账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徐永祚大学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经济系,大学期间较为系统地完成了商科的相关课程,特别是接触到西方会计的学术理念,为他以后从事会计事业、开展会计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徐永祚在1921年获得会计师证书,两年后开办会计师事务所,并开办会计职业教育。1933年他创办《会计杂志》宣传会计会计理论和方法,是当时公认的知名会计师,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虽然会计在中国起源较早,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近代以来,会计技术只靠口授心传进行传承,而且沿用传统的中式簿记,没有进行相应的复式记账。社会大变革趋使会计发生变革,但当时的一些会计从业者和研究者不想随着社会大变革进行相应的改进。那一时期的会计学处于转折的历史关口,对民族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顺应潮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会对我国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中国会计的未来,徐永祚进行了积极探索,勇于做先行者。1918年他在报纸上开设会计专栏,公开发表多篇文章,宣传最新会计学说和会计技术,为后来的中式簿记改良大讨论开启了先河。此后他一直致力于中国会计改革的推动和会计学的研究,1927年中国经济学会邀请徐永祚在上海总商会发表演讲,主题就是“中国会计改革”。之后,包括暨南大学、上海商学院在内的一系列高校主动邀请其讲学,促使蓬勃发展的中式簿记改良运动很快开始并逐步在国内推广实施。经过历年的实践,在我国原有会计簿记学说的基础上,徐永祚结合世界最新簿记理论,完成系统改良中式簿记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账簿表单程式30余种。1933由他编撰的《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一书公开出版。随着簿记改良运动的逐步开展,面对学术界和社会的需要,1933年1月徐永祚创办了全国闻名的《会计杂志》,他深知只有将杂志办好才能对中式簿记改良运动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除了作为杂志的创办者和组织者外,徐永祚还亲自在杂志上发表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来推动中式簿记改良运动。徐永祚作为中国会计学社的主要发起人,长期担任学社理事,把其一手创办的《会计杂志》变为中国会计学社的会刊并作为进行改良中式簿记的阵地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会计季刊》

1935年7月,由潘序伦先生主编的《立信会计季刊》在出版发行八期后成为与《会计杂志》并列的中国会计学社会刊之一。杂志刊载的文章在形式上主要以长篇论著为主,内容上偏重于非营业会计。其定位与《会计杂志》正好互为补充。从学社接手到杂志停刊共发行了三卷九期,共刊载约92篇文章,每期文章10篇左右,篇幅从5页到40页不等。文章内容除涉及审计、地方会计制度和政府财政管理外还包括国外会计制和书评,此外还附载了当时主要的法令法规及学社的社务信息。综合看来,《会计季刊》刊发的文章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地方会计制度和政府财政管理。县域财政治理是国民党政权财政体制中比较混乱和薄弱的环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至1934年以前,国民党政权虽然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但是政出多门,很多地方还是由地方势力把持,各省没有统一的财政制度和财会规范,全国财政较为混乱。有鉴于此,在193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确定地方政府会计制度,建立和整顿地方财政的建议。在这一背景下各省开始统一财政预算和会计制度。江苏省经济发达,南京又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新会计制度实施得以顺利实施,逐步改善了多年来的混乱局面。

二是审计类文章占比较大。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由于政治体制和组织架构的不同,各国的审计范围有所区别。然而,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实行完善的审计制度可以在财政监督和预防腐败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我国的审计制度和会计都属于会计的范畴,民国政府成立后对审计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国会计学社成立后对审计制度非常关注,对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体系的建立有所研究,因此许多作者在《会计季刊》上发表了多篇对审计制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有力推动了审计监督的实践。

三是大力介绍国外会计制度,推动国外先进会计制度在我国的应用。中国会计学社以研究会计学术作为宗旨之一,因此大力推动中外会计学术交流成为学社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外会计制度研究在当时走在了前列,一些前沿会计制度的引入会对我国会计体系的建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季刊作为学社会刊之一,对国外会计制度进行了介绍和研究,推动了中外会计学术的交流。

(三)分社所办的其他会计刊物

中国会计学社除总社外,于1944至1948年间在贵阳、上海、云南、广东、湖南、湖北、天津等地成立了分社。分社的兴盛主要在抗战胜利之后,持续时间都较为短暂,且分布以南方地区为主。一些分社成立后也开办了自己的刊物,如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分社。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分社刊物是上海分社发行的《现代会计》,这本刊物在内容上贴合当时研究的热点,刊物的发行时间也较长,发行量也较大。分社刊发的会计刊物补充了《会计杂志》和《会计季刊》停刊后学社在会计刊物上的空白,促进了学社会计研究的继续开展。

三、编撰会计书籍

除开办会计刊物外,中国会计学社也制订了会员专著出版计划,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开始实施,后受战争的影响被迫中断。所出版的会员著作体现了当时学社成员的研究成果和会计思想理念,对当时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总量上看,中国会计学社会员出版著述111部,其中个人作品98部,译著13部。在学社成立前出版的会计著作数量很少,学社成立后会员作品数量大幅增加,特别是1935年和1936年,会员著作呈现井喷之势。但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会员作品数量有所下降。学社鼓励会员出版作品,对优秀的文章和作品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会员的编写兴趣。同时著作的内容也很丰富,涉及簿记、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等多个方面。

四、结语

中国会计学社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作为第一个全国性的专业会计学术团体,自成立以来就自觉肩负起发展会计的责任,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学社通过出版会计刊物和著作,发展会计教育,不仅向社会传播现代会计知识和教授会计技能,而且为会计学者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会计杂志》和《会计季刊》虽然不是中国会计学社创办,但成为学社会刊后,秉承学社宗旨和办刊宗旨,对中式簿记改良运动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刊载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并对其进行相关解读,既促进了社会公众对政策法规、会计制度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政策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客观环境对学社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学社西迁至重庆,会务陷于停顿。此外,学社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社的组织较为松散,成员大多都是当时的政府官员和职员、社会精英等,很多人都有国外留学经历,较为自由和独立,造成学社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社规模一直没有扩大。人员较为短缺和分散,制约了学社的发展和各项社务活动的开展。作为中国第一个会计学术团体,学社为中国会计事业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其积累的经验教训也值得反思和借鉴。

猜你喜欢

簿记学社会计学
学社奋发担使命 草书千载绘华章——写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90周年之际
什么是簿记建档
最是情浓毕业时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基于Android平台的学社APP设计与开发
浅析网络时代会计学的发展
以“精龙学社”为载体,党员团员为骨干,推动医院文化建设
市会计学会确定2014年度10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