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理论主题与发展道路

2021-12-29卢成观代金平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族政策

卢成观 代金平

[摘要]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指导民族工作的开展,在解决民族工作的实际问题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终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依靠实践加以推动。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开展民族工作的百年伟大实践中,从政治维度、经济维度和文化维度,找到了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格局塑造和完善的发展道路,并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当前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以及全面总结百年来党在民族工作中所选择的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的发展道路,有助于深化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格局。

[关键词]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卢成观,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右江民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贵州贵阳,550001。代金平,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400065。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4-0069-0010

回眸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了革命、建设和改革风雨兼程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也走过了极不平凡的百年历程。抚今追昔也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规避西方国家那样因民族纷争而产生诸多动乱现象,这不得不归功于中国共产党行之有效的民族理论、民族制度和民族政策得以一以贯之的执行。在这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形成了遵循规律性、体现原创性、彰显体系性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当前对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历史性回顾,对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学术史梳理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系统梳理党在百年来开展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全面了解和把握百年来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历程和基本经验。据不完全统计,以“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学界有学者对百年来党的民族工作相关内容进行不少研究。学者梁君思系统分析了党关于民族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题、内容及特征。[1]学者彭谦和程志浩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政策环境流变的百年歷程以及百年流变中所反映的民族政策特点。[2]学者严庆认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构建起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等内容和体系。[3]学者王华华和王永益认为,中华民族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形成、发展、深化和完善四个历史性阶段。[4]学者郑文宝也从中国共产党民族关系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建构史的构成要素。[5]从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民族政策、民族观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梳理和总结,对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具有重要启发。但与此同时,学界仍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民族工作实践历程中,如何逐步实现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的确立、发展、成熟和深化,并如何选择其发展道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理论主题和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具有事关民族繁荣发展全局的重大意义,是党推动民族繁荣发展的关键抓手。因此,从理论上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相对全面的历史性总结,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民族工作的百年历史经验,进一步深化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

二、历史阐发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及其深化

重视和直面民族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重大实践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之一,就在于如何更好地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呈现出百年中国化的发展轨迹。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主题的确立(1921~1949年)

正确回答民族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开展民族工作必须要指明和坚守的主题,这是开展民族工作首先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不断在开展民族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得到了确立。

首先,坚持民族平等,为民族解放事业积蓄革命力量。晚清以来,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中国各族人民一直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摧残和蹂躏,各族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恩格斯曾指出:“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6]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实践导向,自觉在坚持民族平等中反抗民族压迫、谋求民族解放。1928年10月,为了适应内蒙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向内蒙的汉族发起号召,号召汉族要加强对内蒙民族的同情和帮助,努力做到坚持民族平等。[7]911929年2月,中共中央又强调要注意蒙汉被压迫民族的联合问题,积极引导蒙汉被压迫民族奋起反抗王公贵族的特权[7]102。1934年11月长征时期,中央红军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发现一些少数民族遭受压迫和剥削,中央红军政治部对此高度重视,并随即组织起草并发布了民族工作指示:“反对一切汉族的压迫与剥削”,主张民族平等,要求汉族与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和平相处。[7]244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民族平等的民族工作理念,就在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不但不尊重少数民族,还极力奉行大汉族中心主义,以“边疆”一词刻意回避“民族”之概念,而中国共产党“不但承认少数民族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高度尊重民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8]1940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强调:“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平等。”[9]7521942年以后,中共中央开始关注云南少数民族问题,提出国内少数民族大团结离不开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团结作为重要支持,团结包括云南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国内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10]92~93解放战争后期,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容纳各少数民族意见的时期,也是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的关键时期。1947年3月,乌兰夫向中央致书提出要让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代表参加筹划建国大事,这就反映了少数民族要求获得平等机会的强烈愿望[7]1324。1949年9月,《共同纲领》强调要赋予少数民族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少数民族可以通过选举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可见,党在革命时期始终坚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无产阶级平等观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积极宣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思想,号召各族人民联合反抗“三座大山”,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应用于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侵略等革命斗争实践,以此为基础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的初步确立。[2]

其次,堅持民族区域自治,推动民族自治主张在实践中发生转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民族自治,理论上,选择什么样的自治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但由于受当时的革命背景、革命实践、认知水平以及苏联模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过程相对曲折。1922年党的二大根据蒙古、西藏、新疆(当时叫回疆)的实际情况,提出要在这三个地方执行自治,“建立民主自治邦”[7]8。此后在1927、1928和1929年中共中央一直认为在内蒙古民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执行民族自决权[7]86,1934年11月,长征时期中央红军政治部强调要在瑶民和苗民中实行“彻底的民族自决权”[7]244,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又提出要协助少数民族组织建立自治政府,开始从民族自决转向民族自治。但1938年9月,在延安桥儿沟召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国内各少数民族要与汉族建立统一的国家,并以国家统一为基础以自愿为原则建立统一的政府。[11]290这就表明了中共中央开始意识到国家统一对于民族自治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主张正在从民族自决向民族自治发生转变。[8]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共中央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自治主张发生全面转变,已经不再提倡民族自决。1945年在内蒙的工作方针制定上,强调要执行“区域自治”。1946年1月,“少数民族区域”这一重要概念在《和平建国纲领草案》中被郑重提出来,强调要承认并赋予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其自治权。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更加显示了中共中央在民族工作上的奔走呼号取得了实质性成效,这直接迈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定的第一步。[8]可见,由于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现实的民族问题要加以解决,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治的相关思想,探索适合解决中国民族自治问题的最佳方案,民族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在实践中得到调整和完善,使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得以基本确立。

最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推动民族工作顺利进行。在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中进行革命思想宣传时,遇到了缺乏民族信任、民族语言不通、民族传统知识匮乏等困难。中共中央由此意识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只有培养一批土生土长并与本民族有着天然感情联系的少数民族干部,才能练就为党和少数民族群众起到沟通桥梁作用的民族工作精英分子。在1931年11月《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和《宁夏工作报告》、1938年11月《关于蒙古混成旅工作的指示》、1946年3月《关于热河蒙古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都谈到了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以更好地推动民族工作能够得到更好地开展。[8]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高度信任和大胆重用,回族的马骏、蒙古族的乌兰夫、壮族的韦国清等逐渐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能力强和威望高的少数民族干部,有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得到了所在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赏和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重视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少数民族干部,也是党根据革命斗争实际需要作出的正确决策部署,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得到了基本确立。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主题的发展(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百废待兴。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民族工作出现一定的停滞曲折。但面对如何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建国初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对民族工作出许多论述,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的发展。

首先,确立并巩固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在1949年9月筹划建立新中国时,中共中央就意识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但有利于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新中国的顺利建立。因此在社会各界共同商讨并确定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2]11951年2月毛泽东强调,要“认真在各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推行区域自治和训练自己的干部”[13]146。随着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声高涨,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的条件基本成熟,1954年5月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就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内容以及如何落实等情况作了说明,强调只有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才能得到有力的保护和巩固。1954年9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进宪法实现真正确立。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7年3月,周恩来进一步分析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的进行。1957年8月,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14]506。1958年3月和1958年10月,分别成立了“广西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年10月“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西藏情况特殊,直到1965年7月西藏自治区才正式成立。在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若干年实践之后,1975年和1978年的宪法再次肯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和伟大之处,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这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成立,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自治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革命时期关于民族自治的认识和主张,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的发展,有力保障了各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益,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谐进步。

其次,致力于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对大汉族主义采取坚决反对的态度。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然存在的许多根深蒂固的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中国共产党毫不讳疾忌医,勇于直面问题和挑战,根据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宝贵经验,以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正确有力的行动坚决反对所谓的大汉民族主义,将一切民族的平等作为党开展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主题的发展。针对有些地方民族关系极不正常的状况,1953年3月,毛泽东在《批判大汉族主义》中指出,“必须深刻批评我们党内很多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的严重的大汉族主义思想”[9]33~34,同时还特别就加强对党员和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央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说明。此外,毛泽东在1956年4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他指出要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但要注意反对的重点在于大汉族主义,还要通过加强无产阶级的教育,最终搞好汉族和各民族的关系,从而巩固各民族的团结以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祖国。[15]33~341956年9月刘少奇指出,那种“认为少数民族一无长处、样样不如汉族的观点,就是一种大汉族主义的观点”[16]103~104,他强调要改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就要克服大汉族主义,就必须切实改正大汉族主义的倾向和观点。党的十一大报告也对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做出了重要阐释,并就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4]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如果任由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泛滥,将不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最终会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展,所以必须予以纠正和教育。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关于汉族与少数民族所作的分析和批评,不难看出大汉族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坚决反对的,这也体现出党善于观察和分析民族关系,是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并推动其理论主题发展的典范。

最后,推進民族地区改革,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积弊丛生的少数民族地区,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提出要实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就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族地区改革。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中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一件大事,要谨慎对待。他强调要等条件成熟才能进行改革,并且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的改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解决。[9]751952年10月,在全国土地改革后期,毛泽东强调在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强调,少数民族地区分不分土地,由少数民族自己决定。[9]2391953年10月毛泽东再次强调,“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发展,主要靠西藏的领袖和人民自己商量去做,中央只是帮助”[9]312。可以看出,党在这一时期对于西藏地区的改革都是赋予西藏充分的自主权。但随着西藏改革条件的成熟,1956年2月毛泽东在同藏族人士的谈话中指出,对西藏地区的土地改革要通过云南那种和平协商的办法,才能让各方都满意。[10]41959年5月,在平叛索康、帕拉等人叛乱后,毛泽东强调西藏改革的具体政策要商谈。[17]54针对西藏叛乱分子的武装叛乱,毛泽东还指出武装叛乱给西藏实行改革提供了理由。[13]61由此中国共产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上消除少数民族地区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在经济发生好转的基础上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后,与全国社会主义改造一道,又对西藏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农业、畜牧业和工商业以及手工业的改造,并取得了巨大成功。[12]1至此,民族地区改革基本完成,有力促进各民族稳定团结繁荣。从以西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改革来看,难度非常大、范围非常广,但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时又充分赋予少数民族自主权,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改革顺利进行,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得到了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主题的成熟(1978~201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局面,使得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顺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准确研判民族工作形势,认真总结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繁荣发展新局面,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趋向成熟。

首先,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抓手,推动民族地区繁荣进步。改革开放之初,尽管全国范围内经济都比较落后,但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与全国相比,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为迟缓,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繁荣进步。1979年中央统战部凝练了民族工作的重点方向就是要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强调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1987年6月,邓小平指出西藏的汉族人民多一点并不是坏事,中央的政策就是要“有利于把当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18]247。1989年4月胡锦涛指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19]27。1992年1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就如何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发表讲话,他强调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次会议上基本上确定了90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20]1832010年1月,胡锦涛就川滇甘青四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1]311~3132010年5月,胡锦涛强调要着力推进经济建设,加快促进南北疆协调发展,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6]376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把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进步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实现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正是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生命力才得到全面彰显,并在走向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其理论主题的日渐成熟。

其次,正确认识民族关系,凝练其本质特征。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各民族才能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否则将会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和调节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一向十分重视对民族关系的引导,并在推进理论主题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凝练出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但改革开放以来,对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认识表现出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1979年6月,邓小平强调在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国各兄弟民族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大团结得到了巩固,在走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22]186。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就我国民族关系作的较为清晰的表述,民族关系的本质开始得到凝练和总结。1981年7月,在《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纪要》中提出了少数民族干部离不开汉族干部、汉族干部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干部的民族工作方法,只有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新疆的团结稳定。这一个提法后来被延伸为有助于处理民族关系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不开思想”,在此之后还增加了一个“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由此形成了“三个离不开思想”[23]。“三个离不开思想”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准则,是对民族关系的形象概括。1987年6月,邓小平强调中国坚决反对民族歧视,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13]246这就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民族平等,没有民族平等就谈不上民族繁荣发展。1998年7月,江泽民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不断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4]159但民族关系本质特征是什么,这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才真正得到完整阐述的。2005年5月,胡锦涛第一次完整的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推动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21]315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再次强调要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2]636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认识,经历了从初步阐发到基本定型再到巩固发展的过程,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民族关系的认识,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前提下进行的,不断在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的成熟。

最后,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大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干扰,恶意制造民族矛盾和摩擦,造成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局势动荡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马克思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指导,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不断拆穿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阴谋诡计,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的统一大局。1989年4月,胡锦涛强调稳定局势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深刻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要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19]27~281994年7月,江泽民强调西藏工作要抓好稳定和发展两件大事,要坚决依法打击西藏分裂活动,维护西藏稳定。[20]3941998年7月,江泽民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反对民族分裂是新疆地区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20]157~1582000年11月,江泽民指出修建进藏铁路能更有力的打击达赖集团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25]1362005年5月,胡锦涛指出要“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及其活动”。[21]3162009年8月,胡锦涛在新疆干部大会上指出,要坚决稳控局势,深挖并摧毁分裂势力的组织体系。[22]2302010年1月,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会议上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要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确保西藏长治久安。[22]318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国家统一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坚定不移地与国内外敌对分裂势力作斗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与国内外敌对分裂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充分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斗争价值全部彰显出来,有力地推动理论主题得以发展成熟。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主题的深化(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得到全面深化。

首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巩固各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凝聚精神力量有重要意义。[2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多次强调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5月,习近平强调,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7]2014年9月,习近平又强调,增强文化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长远和根本,要以增强文化认同为契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8]此后,习近平在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2021年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等各种公开场合,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根本性和战略性的民族工作任务抓紧抓好,并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全面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在民族工作伟大实践中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时刻彰显出的最鲜明品格,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内在要求在于是否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一个政党首要回答的关乎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政党是否具有人民性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面对民族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穿在解决民族突出问题和推动民族事业发展过程的始终。2014年5月习近平指出,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27]2019年7月,他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牢记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9]。2019年9月,他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30]由此可见,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黨中央对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责任和政治考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就是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生动证明,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最后,明确民族地区治理目标,推进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推动形成完整的国家治理思想。民族地区一般都是处于老少边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族地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绕不开的重点课题。因而习近平对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系列部署,明确了民族地区治理的相关目标。一是要加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的关键,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并多次要求要多方多举措做好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比如,他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坚持依法治疆。[27]他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实现西藏和四省区长治久安。[31]2020年9月,他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更是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32]二是要加强民族地区事务治理。2019年9月,习近平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30]三是要加强民族地区生态治理。习近平多次强调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2019年8月,他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33]。同时他还对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内蒙古生态环境、新疆生态环境以及广西生态环境等作出许多重要指示,要求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四是加强民族地区扶贫领域治理。民族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中国整体脱贫攻坚的最终成败。2018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34]综上所述,习近平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各项治理工作,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可以看出,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关于民族工作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理论主题深化发展的有力体现。

三、统筹推进的发展道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格局的塑造与完善

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5]70正是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在百年实践中解决好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习近平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36]65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将继续指导我国民族工作,以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为目标,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深化发展。

(一)坚守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政治维度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实践,始终是在内外双重斗争的局势下进行的。正是在严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才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解决民族工作过程中的指导地位。从党开展的百年民族工作历程来看,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而要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则是需要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从政治纬度上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实践证明,解决好中国的民族问题,关键在党。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决定着党的民族工作的本质和方向。在百年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民族工作实践中,正是有了党的坚强政治领导,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理论主题才得以确立、发展、成熟和深化。在新时代,仍然需要坚持以党的政治领导为前提,以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来强化对民族工作的掌舵领航和把脉定向,不断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格局的塑造和完善。其次,始终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政治地位。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民族工作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忽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政治地位问题。从革命时期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到建设时期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以及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等,都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政治地位的重视。只有重视并赋予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以政治地位,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拥有当家做主的权力,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为了民族地区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最后,始终勇于同国内外敌对势力作政治斗争。从党在民族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来看,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亦或是改革中,党始终领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与国内外敌对势力作坚决斗争,这种斗争的性质是关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做主政治地位得失的斗争。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我们同国内外分裂主义分子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19]28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民族工作实践中,始终重视发挥自身的政治领导作用、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政治地位以及同国内外敌对分子进行政治斗争。这是党在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格局塑造与完善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一以贯之在政治纬度所坚守并付诸行动的三件大事。

(二)深化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经济维度

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7]2一言以蔽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实践来看,党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前提在于党正确选择了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从经济的维度上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民族工作实践中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逐步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在革命时期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存状况,并予以实质性帮助他们改善生活。长征时期,是党在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并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接触时间最长的时期。当时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存状况比较恶劣,有时候甚至饥饿到食不果腹的艰难境地。所以红军每到一地,只要条件允许就会带领群众开展打土豪、分财产活动。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黎平,将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贵州湄潭、川黔交界的二郎滩,红军没收豪绅的盐庄并将食盐分给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甚至红军总部号召红军战士,拿出自己穿用的衣服、毛巾等物品送给少数民族地区群众。[38]尽管红军的生活十分艰难,但还是始终把少数民族地区老百姓的安危冷暖记在心间。正因为如此,中央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播下了党的民族政策的火种,并吸引许多少数民族优秀青年加入红军,壮大革命队伍。其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改革改造和修建公路铁路,赋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权利。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少群众没有土地,生活上难以为继,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和引导少数民族地区顺利进行土地改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因此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由此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支持,这也为此后少数民族地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作出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部署,通过修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等基础设施,有效地带动了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权利的期盼,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再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满足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党和国家通过采取特殊的财政、投资、金融、人才等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從而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始终重视经济维度上民族工作发展道路的选择,致力于通过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格局的塑造和完善。

(三)挺立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文化维度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39]3~5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精神力量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可以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40]“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38]从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民族工作发展道路来看,正是党始终坚持把文化作为挺立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事业来抓,才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主题在百年历程中得以确立、发展、成熟和深化。首先,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共融互生。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强调,苏维埃政权“要在这些民族中发展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言语”[41]。1957年8月,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汉族吸收满族的文化很多,这也可以说是带点同化的性质”[14]504。“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党中央的坚强而有力的领导下,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42]1989年4月,胡锦涛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充分尊重西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19]32。2000年12月,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既要注重继承和发展、也要注重借鉴和吸收。[26]到了新时代,习近平更加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从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32]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民族工作历程中,始终注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并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在民族交往交流中共融互生。其次,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权利。1956年2月,毛泽东在同藏族人士的谈话中强调,西藏的普通老百姓文化是落后的,要在西藏办大学。[17]62005年5月,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1]31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办好职业教育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43]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民族工作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主要通过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塑造与完善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格局。

“每一代人的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44]回眸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党的民族工作经历了救亡图存、国家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场域转换。沧海桑田,百年巨变。正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抱持贯穿我国民族工作始终,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纬度推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格局的塑造与完善,我国各民族事业才得以蒸蒸日上,中华民族才出现团结一家亲的良好局面。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在民族工作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参考文献:

[1]梁君思.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J].民族学刊,2021(2).

[2]彭谦,程志浩.流变与演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俱进[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3]严庆.探索与创新: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百年发展管窥[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4]王华华,王永益.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以建党100年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主要领导人讲话为分析对象[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5]郑文宝.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建构史论纲——基于中国共产党民族关系史的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21(1).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刘训茜.知行合一: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认知与践行(1921~1949)[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刘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工作[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11]陈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问题(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12]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二十四册(1956年9月-12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3]刘芦梅.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理论基石[J].新疆社会科学,2014(6).

[2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卢成观,李文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20(3).

[27]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01).

[28]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1).

[29]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牢记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N].人民日报,2019-07-17(01).

[30]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31]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08-25(01).

[32]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09-27(01).

[33]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9-08-23(01).

[34]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N].人民日报,2018-03-06(01).

[3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8]王纪鹏,赵敏凯.中央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实践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0(11).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0]代金平,卢成观.新时代英雄精神的文化底蕴、实践基础和理论价值[J].探索,2020(2).

[4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N].红色中华,1934-02-14(02).

[42]保虎.尊重与保护:建党百年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形成及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

[43]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人民日报,2020-08-30(01).

[44]陈先达.历史与历史的书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责任编辑:李妍〕

猜你喜欢

民族政策
唐宋王朝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民族政策建构探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效应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从国家兴衰看前秦民族政策之得失
论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意义
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从岳飞到袁崇焕看历史的偶然与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