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优势及方法
2021-12-29秦建进
秦建进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应当将心理辅导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势,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5—0078—02
班主任是学生的代理家长,主要负责管理班级中各项事务,其中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属于重要的一部分。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班主任主动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排解。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
1.依赖心理。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各个科目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且严重缺乏创新以及主动钻研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期望班主任帮自己归纳并概括问题,且分类逐一讲述,尤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期盼班主任给自己提供详细的示范解题的方法,且很多班主任也是乐此不疲,上课前并未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课堂上也不要求学生阅读,而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详细示范解题,这些都是学生存在依赖心理的主要原因。
2.急躁心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过于急功近利,在解题中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很容易出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认真读题、审题,没有弄清已知、直接条件、间接条件等;另一方面,并没有筛选题目中的条件,也没有从储存的记忆材料中提取解决问题需要的材料,在解题中过于急躁。
3.定式心理。定式心理指的是学生在分析或思考问题时的思维定式。以往的教学中,班主任教学程序基本固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惯性教学程序的影响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考习惯,且解答问題时也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惯性或格式。
二、班主任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优势
1.特色优势。班主任这一角色具有不同的属性,与学生相处时,班主任扮演着学生的哥哥姐姐、父母或者是朋友的角色,这为班主任提高心理辅导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若班主任给予学生更多关爱,在其心理上也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安全感,这就需要班主任根据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开展具有人文特色的心理辅导,尤其是强化学生心理健康,以此影响并带动学生,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特色优势[1]。
2.情感优势。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多,且班主任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在辅导学生心理方面具有强烈的感情优势,且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远超其他教师,只要班主任发挥师生之间的情感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能不断提高心理辅导效率。
3.组织优势。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最高领导者,既是学生的学习导师,又可以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发挥班级的组织优势,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可以借助全班学生的力量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还可以通过一对一帮扶的方法,动员班级中心理健康且具有一定辅导能力的学生给其他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发挥微信、校园网的作用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三、班主任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方法
1.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能力。首先,设定可行的辅导方案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班主任应结合学生性别、年龄等设计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为提高心理辅导工作效率奠定基础。其次,确保不侵犯也不泄露学生隐私。心理辅导工作大都涉及学生隐私,无疑给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这就需要班主任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不可随意泄露他人隐私。最后,心理辅导属于一项长期的工作,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得到解决的,需要班主任长期备战,密切关注学生,在其出现心理问题时适当地给予其帮助与辅导[2]。
2.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学生角度分析,生动的集体活动有利于其人际交往,形成互助、合作、团结以及友爱的人际关系,使其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发扬自身优点,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逆反心理、从众心理以及报复心理等开展具有引导性以及教育意义的文体活动,比如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通过开展活动给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无论针对心理辅导工作还是教学活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以浓厚的爱心、强大的包容性感染学生,让其意识到自身主体地位,从而深入与学生交流。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加强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深入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比如,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很少参加班集体活动。在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名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平时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长期在外使其缺失家庭教育。为此,笔者利用课后时间与其沟通交流,使其体会班主任对自己的关爱。与此同时,深入与班干部交流,共同关注这名学生,拉近其他学生与该生的距离,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心态。
4.抓住典型,强化以点带面教育。在具体的心理辅导工作中还要抓住典型进行以点带面教育。为此,笔者针对比较特殊的学生应用个别辅导的方法,以此带动全班学生[3]。比如,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排斥心理,班主任应认真分析相关问题,明确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若因为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问题,则要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必要时给其心理疏导,端正其学习态度。同时,针对毕业班,笔者重点抓学生心理辅导教育,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以此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动力,使得班级的学生都形成较为完善且健全的人格。
5.开展小组辅导活动,强化学生自我教育。教师可以在举办小组辅导活动中强化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小组辅导活动中,学生之间因为比较熟悉因此不会产生不良情绪,且更愿意主动吐露自己的心声。比如,在“情感波澜”这方面的讨论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列举出自己平时生活中出现的情绪,包含喜怒哀乐几个方面,之后通过神情、动作、神态等表演出来,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这时,学生们在谈论中一致对着急或气愤等态度与行为的表演感到不满,认为这种行为过于激烈,在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需要克制。学生在小组辅导活动中还讨论了“自己可以接受的批评方法”等,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与人交往时应平等对待他人、互相尊重,掌握了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
6.换位思考问题。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师生相处同样如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站在学生地位与认知等方面思考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4]。每个学生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因此,思考的事物也不同,这就需要班主任摆正自身位置,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其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进而让教师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班主任要强化自我学习,掌握过硬的心理学知识,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求助专业心理医师,避免出现心理问题恶化的情况。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而心理辅导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就需要班主任意识到心理辅导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重要性,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与理论水平,切实提高心理辅导教育效率,进而培养出更多心理健康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应宣.论初中班主任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办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班主任版),2014(30):249.
[2]郑和有.浅析初中班主任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办法[J].人文之友, 2018(06):123.
[3]常晓丽.班主任如何加强初中生的心理辅导[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4):152.
[4]余晓霞.初中班主任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辅导[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02):160-161.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