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课后服务演化成“延时补课”
2021-12-29孔之见
孔之见
课后延时服务虽然极具期待效应和实际意义,但在具体推行中也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问题。首先是成本负担问题。在推行课后延时服务改革尝试的地方,采取的措施一般是有偿服务,即由财政买单或者由家长买单,在自愿前提下,由学校采取购买服务形式,选聘教职工负责在正常教育教学时间之外履行教育管理和看护等职责。这样一来,收费的多与少,开支的科学与否,收支谁来进行,经费谁来监管……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很容易陷入乱收费困境,而且还会有“收费办班”的嫌疑。其次,课后延时服务是充满善意的教育善政,但关键是课后延时的这段时间内,学校、教师和延时服务人员到底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内容?如果僅仅是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或者延续课堂教学内容,那么课后服务无疑是“延长的课堂”和“变相的增负”。如果开展特长培养和特色化活动,这恐怕更需要学校和教师额外的精力付出。同时,现有的师资条件恐怕也难以满足需求。其三,“课后”的时间如何界定?相对于统一放学时间的地方还好说,对于错峰放学的学校,恐怕课后的时间段定位就难以统一和明晰。众所周知,课后服务延长的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恐怕谁也不愿意过长时间地投入到课后服务中。但如果课后服务时间过短,孩子们仅仅是错过家长接送的路途所用时间而有条件地在校内等候,这恐怕也失去了课后服务的善意和美好。
因而,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并使课后服务凸显应有的教育意义和实际善意,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理清课后服务的边界与定位,坚决避免陷入“课后办班”、“延时补课”等误区。首先应理清“延时”的定位。教育部门应该牵头在充分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科学界定服务的时限,在时间安排上,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这才能科学体现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的初衷。其次,要科学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课后服务不单单是看护、监管,更不是课堂教学延伸和单纯的指导作业、拉伸链条进行文化课培训,而应该是一堂精彩纷呈、凸显教育善意、体现人才培养愿景的课后教育干预。这就要求学校和承担延时服务的教职工不仅要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补习辅导,更应该拓展和拉伸监管干预链条,进行全方位的特色化、多样化教育服务。与此同时,教育部门更应该强化对课后延时服务的监管,要坚持自愿选择原则,科学完善监管体系、评价体系、监督体系。同时,可以在积极鼓励探索的基础上,完善家校共育体系及学校社会共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社会监督、参与责任和积极性,鼓励家长监督监管课后服务的成本分担管理,鼓励有特长、有条件的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投身校内课后延时服务,弥补校内课后延时服务资源不足、内容单一之困,这也是课后延时服务之福,是中小学生成长之福,更是家长家庭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