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探析

2021-12-29叶小金

中学生物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思政教育渗透

叶小金

摘要 通过立足教材文本、分析科学史实、联系社会热点、开展课外实践,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初中科学 渗透 思政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课程思政对初中教育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要义是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过去一直强调德育渗透教育,制定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后,社会责任的培养已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课程思政是大学教学中率先提出的一种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若迁移运用到初中科学教学之中,势必是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大创新举措,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在科学教学中开展了渗透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1立足教材文本,挖掘思政元素

若要积极有效地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教师就需认真立足教材文本,分析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可基于思政教育元素的视角,联系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政渗透教育。

例如,基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思政视角,教师可结合“育种与优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阅读栏目:袁隆平”,引导学生列举袁隆平所取得的成就,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培育并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技术获得国家特等科技发明奖,为我国乃至世界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等等。然后,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体会,说说应该学习袁隆平院士什么精神,以此培养热爱科学关注科学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又如,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学生通过对种子萌发的探究,习得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等外部条件,同时了解种子萌发需要完整的具有生命、成熟且渡过休眠期的胚等内部条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再如,基于生命教育视角,学生通过“新生命的诞生”的学习,了解了有关人的生殖系统、受精的过程、胚胎发育和分娩等科学知识,深切体会到生命诞生的不容易,培养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的情感。

教材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渗透思政教育融为一体的有机载体,教师还可基于环境保护、道德伦理、科学精神教育等视角去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各环节、各栏目中对学生渗透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政素养。

2分析科学史实,体现思政本质

科学史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内容,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这是其他许多学科不具有的。为此,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科学史的思政教育元素,不断拓展科学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政本质教育。

例如,在学习细菌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到细菌的形态、结构、类型、生殖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而且也要重视“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阅读材料。该材料介绍了巴氏消毒法,巴斯德创立了近代微生物学,相继研究出针对狂犬病、炭疽病和鸡霍乱等疾病的预防接种方法。教师在使学生了解巴斯德杰出成就后,呈现了巴斯德的一段至理名言:“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教师可结合该段名言,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书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艰难、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材中呈现的科学史实大多是国外的,但中国在科学发展史上也曾作出过杰出贡献,为此,教师也要结合教学需要,增补有关中国的科学成就。例如,科学家屠呦呦通过多年实践研究,发现了抗疟治疗的青蒿素,解决了医学难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屠呦呦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教师也可联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指出东晋时代我国就有青蒿截疟的记载,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品质。

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学生通过科学史的学习,能沿着科学家坚持不懈的探索之路,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

3联系社会热点,提出思政问题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联系社会热点,有助于科学概念和规律的迁移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应局限于此,应适时提出思政问题,发展学生思政素养。

例如,在学习“来自病毒的威胁”时,教师可联系新冠肺炎设置问题:1新冠肺炎的全球性爆发,说明传染病具有什么特点?2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产生抗体属于什么免疫?教师在提出生物学问题的同时,还可增设一些思政问题:1通过中外抗疫对比,你有哪些体会?2通过身边的新冠防疫措施,你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3在新冠肺炎“战疫”中,涌现出哪些先进人物,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又如,在学习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时,教材介绍了昆虫的特点,并要求学生讨论:哪些昆虫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怎样防治有害昆虫?教师可结合2020年2月在东非和亚欧大陆发生的蝗灾为例,设置渗透思政元素的问题:1为什么会爆发蝗虫灾害?2为什么蝗虫爆发地不在我国?我国有哪些防治蝗灾经验?学生查阅资料,可以了解到是由于气候异常、居住地增加、天敌减少,没有及时防治等原因。其中天敌减少是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药剂、捕食野生动物,致使鸟类、蛙、螳螂等蝗虫天敌的减少。这些原因大多与人类活动有关,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学生也可以了解到我国具有较强的蝗虫监测预警能力和防治技术,蝗虫防治的药械准備充分等,这体现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師联系科学教学与社会热点,提出思政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去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热爱国家、责任担当等思政修养。

4开展课外实践,加强思政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需要,适时开展诸如外出参观、制作作品、宣传小报、辩论演讲等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真实体验。

例如,在学习“传染病”时,教师设计了一则课后练习:寻找有关乙型肝炎的资料,设计一张预防乙型肝炎的宣传画。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学生了解到“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有的肝硬化发展为肝癌”,认识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乙肝具有血液传播、性传播等途径,增强洁身自好、规范从医的责任感;通过有关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保障法规的学习,增强学生关心他人,反对乙肝歧视的正义感。

《课程标准》指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如何实践低碳生活?教师可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交流讨论,让学生逐渐了解到在生活中提倡步行、骑自行车上学,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或塑料袋,节约水电,正确开展垃圾分类,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措施来实行低碳生活,从而保护环境。

初中科学教材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如何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如何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素养,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政体验。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教师要避免生搬硬套,为思政而思政,而是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与学生学情密切联系。教师不仅要自己积极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而且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挖掘或拓展思政素材,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政感悟,适时予以点评提炼,不断提升学生思政水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桂玲.核心素养视域下问题化学习的“五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2020,(8):6-8.

[2]李洪申.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同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天津高校为例[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48.

[4]朱清时.科学(七年级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35.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思政教育渗透
微课不微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