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混合式学习的着力点

2021-12-29潘苏西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年3期

摘要:伴随线上教学深入开展和师生逐渐回归常规课堂,引发教师对常态化教育教学变革与走向的深度思考,混合式学习成为当前许多学校的现实选择。初中语文混合式学习要开展好线上资源推送、线下合作探究、线上线下互补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促成深度学习,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混合式学习;深度学习;线上教学资源

2020年早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节奏。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全国各地学校纷纷采用线上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毋庸置疑,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零接触的云端授课为战“役”出了一份大力,但在实践中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学校已经复课。当师生再次与线下真实的课堂拥抱时,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思考:经过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后,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应有所改变?如何才能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如何建立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教学机制?基于此,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成为当前许多学校的现实选择,并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一、线上教学的优劣势分析

线上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教育资源在技术平台上互动的教学形式。这一早已提出但因新冠肺炎疫情才被广泛运用的教学形式,让师生拥有了别样的教与学的经历。反思疫情时期线上教学的经验和不足,对于学校复课后回归常规课堂的教学改革也有深远的意义。

线上教学的优势是,不仅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而且能直播,实现师生互动,最大限度地还原课堂教学的真实感,聚焦某一知识进行精细化设计的微课录播、围绕某个教学主题提供配套学习资源的专题资源包等。这些呈体系化的教学资源,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更好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平台相对成熟也是线上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疫情期间,很多学校采用各种技术平台推送资源包,开展直播、录播教学活动。不管是哪种方式,学生都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自主调控学习内容和节奏,如暂停播放、回放学习内容,其灵活性强,受惠面广,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实现泛在学习。此外,借助平台的技术支持,线上教学时还可布置如视频、语音、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教师可在线上批阅后于第一时间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修正与完善,达成高效的学习目标。

当然,线上教学的劣势也显而易见。3个多月的教学实践,对直播平台的陌生与操作困难已不是教师线上教学的主要障碍,但因与课堂教学能够实现目光交流、表情传达、语言提醒的实时性不同,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受限,学生纪律管理、学习状态(如学习注意力、内驱力等)监测困难等问题则成为线上教学面临的主要困扰。而且,长时间缺乏大强度运动的网上学习,容易让学生的视力、体力下降,精神状态不佳。这也意味着线上教学很难成为教育常态。

基于对线上教学优劣势的分析,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学习逐渐成为更多教师的选择。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合理运用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力求做到事半功倍,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

二、混合式学习实践分析

(一)线上资源推送:精准掌握学情,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让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混合式学习发挥更大效能呢?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以目标为导学方向,编制出包括微课视频、专题资源包、导学案、任务单等的学生自学资料,通过钉钉等平台线上推送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线上质询,教师要及时解答从而精准掌握学情,为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线上资源的推送方式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适时调整,不断给予学生视觉上的新奇感,使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除了主要依靠推送的线上资源外,部分资料如任务单、导学案等也可线下发放。省教研室编写的作业本也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资源。

下面以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案例进行具体阐述。该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对应,主要是学习欣赏诗歌作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所以,本单元适宜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自主欣赏诗歌、自主组织朗诵活动。

教师课前线上向学生推送《朗读者》(第三期主题词“生命”开场白——董卿)、《诗歌朗诵会》之《月光下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十场(收官之战)的精彩短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朗诵的魅力,感受诗歌的意蕴,从而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推送有关毛泽东、艾青、余光中、林徽因的人生经历及诗歌创作背景的微视频,以便学生能精准把握诗歌主题;推送课前任务单(见表 1),基于学生回答情况掌握学情。

本单元的五首诗精短且感情较为显豁,加之有阅读现代诗歌的基础,辅之以教师课前推送的教学资源,学生基本上能独立阅读、自主欣赏,掌握诗歌特点。但他们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对诗歌阅读策略把握模糊、对意象解读不精准和不深入等。不过,这些问题也为教师提高后续课堂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线下合作探究:思维导向高阶,促成深度学习

基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要以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教学主攻方向,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一起共同围绕学困点进行线下合作探究,在问题解决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探究表达能力。

第一单元要完成的一个任务是“鉴赏诗歌”。由于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已经大致建构了“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自主学习阶段学习难点的突破任务。

为有效解决阅读策略把握模糊的问题,教师要先和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诗歌的阅读策略,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主要是运用把握感情基调、读出节奏韵律、分析意象、联系创作背景等策略捕捉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再带领学生初读本单元课文,在“最喜欢的课文”这一教学环节中探究阅读策略,从而形成关于诗歌阅读策略的知识体系——把握感情基调,读出节奏、韵律,揣摩语言,分析意象,关注修辞,想象画面,发现形式里的意味,联系创作背景,提炼关键词等。最后,用表 2 的形式概括五首诗的阅读策略,可以更直接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双眼。

针对意象解读不精准、不深入的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意象的概念。意象,寓“意”之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五首诗歌的主要意象,结合创作背景探寻诗人的情感。比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人以一幅幅四月天清新优美的画面作比,精心选取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如四月的软风、云烟、雨点、圆月、白莲等,表达对自然、母爱以及生命的赞美。由此,要培养学生在赏析诗歌时以诗中意象为抓手,通过感受饱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体会诗人营造出的氛围,即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最后,教师要留出适当的时间对学生的课堂讨论成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探究模式能规避自主学习时学生未能完全投入学习、师生互动交流受限的问题,高效解决自主学习时学生的学习难点,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三)线上线下互补展示:任务层层驱动,提升学科素养

初中语文活动单元任务驱动下的展示环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创作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幸福感和学科核心素养。

完成第一单元任务“鉴赏诗歌”后,即进入“诗歌朗诵”环节。笔者设置了“为你读诗”系列活动,让学生回顾所学朗读技巧,模仿教师线上推介的热门文化节目《朗读者》,选择一首诗歌,对其设计推荐导语和朗读脚本。之后,小组再合作设计朗诵评价量表(见表 3),根据评价量表反思自己朗诵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升朗诵水平。

接着,学生在家录制配乐朗诵视频,负责后期编辑制作的学生对同学的视频进行剪辑美化,然后打包在线推送给所有学生。最后,汇总学生选出的优秀作品,举行线下班级朗诵会。

“尝试创作”是本活动单元的最后一个任务,通过线下“分享组诗”“尝试‘填’诗”“学会改诗”“写完整的诗”四个环节的有序训练,让学生逐渐写出诗的模样、诗的味道,更体验到写诗的乐趣。最后,征集诗歌作品,评选出“最佳意象奖”“最佳韵律奖”“最具深情奖”等,汇集成刊,以微信公众号“总角时光”的形式在线推送给班级所有学生欣赏(如图 1)。

以上是与诗歌教学相适应的“活动·探究”单元混合式学习活动,通过线上资源推送、线下合作探究、线上线下互补展示三个着力点的有机融合,为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坚实的保障。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线下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然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将学习难点、重点录制成短而精的微课推送给学生。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发现新的问题可采用留言、在线等形式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并在答疑过程中推送给学生更多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有所得”。

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的混合式学习效果显而易见,但这对教师、学生来说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控教材内容,立足单元整体,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发挥混合式学习方式在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上的互促共赢。同时,要深谙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精髓,加强对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方法的指导,如线上学习时如何获取所需资料、有效自主学习,线下学习时如何开展合作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线上和线下学习有机融合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其潜力,实施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活动。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教育回归原有生态,但是初露端倪的教育新生态已渐成方向,一场因疫情引起的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正在影响未来教育理念和治学变革,以“线下课堂为主阵地、线上教学为支撑和补充、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能帮助学校实现面向未来需求的嬗变,引领学生走向广度、深度学习,达成教学方式最优化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教师,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