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思辨读写 展现别样精彩

2021-12-29梁玉玲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年3期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我校采取线下自主阅读、线上同读共享的方式开展“思辨读写”整本书千人共读活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辨读写能力。笔者在班级群里发出倡议,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基于思辨读写理念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交流感悟,进行创作。

一、线上线下,同读共享

(一)网上演出,增加阅读趣味

《安徒生童话》可以说是伴随学生成长的一本书,根据其内容,改编成戏剧,由学生表演,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首先,笔者在班级群中发出倡议,要求学生改编《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将写好的剧本放在班级群和“教客”平台上,师生共读与点评,选择评价最高的剧本网上表演。最后,师生共同决定,选择《拇指姑娘》作为演出剧本。

选定剧本,学生基于原创故事组建了剧本修改小组,推敲人物语言,确定扮演的角色。由于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所有人无法外出,如何将戏剧搬上舞台,是摆在师生面前的问题。师生积极沟通,群策群力,加之家长的积极参与,最后决定利用微信群演出。经过多次试演、反复调试,这次戏剧表演取得比较满意的演出效果。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戏剧改编、评价中,情绪高涨,热情满满,自主阅读兴趣不断提高。线上演出让学生觉得阅读学习很有趣味,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二)思维导图,挖掘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可让学生充分发挥左右脑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寻求逻辑与想象的平衡发展。因此,运用图文并重的优势,学生能够把童话故事中各级主题的关系用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更好地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现在,很多学生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软件绘制思维导图,但因对阅读内容各主题及其隶属与层级关系理解不到位,绘制思维导图时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教师可利用微课、直播等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例如,阅读《拇指姑娘》时,教师发布了这样的思考主题:拇指姑娘出生后遇到了哪些人?这些人是如何对待她的?从他们对待拇指姑娘的态度、行为等,你能感受到这些人的特点吗?请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他们的特点。

有学生绘制《拇指姑娘》的思维导图时,概括了所有人物的特点,并找出符合人物特点的句子印证,但是内容重复、不完整,层级隶属关系不清,颜色搭配混乱。对此,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借助QQ、微信和学生视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修改。同时,在教学平台中上传自己基于相关内容制作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观察与自己画的导图有什么区别,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加深记忆。

得到教师的指导后,学生认真修改思维导图,使其主题更为鲜明、层级更加清晰。绘制过程中,学生还会用图片形式展示主要人物,既符合自身绘制和阅读特点,又形象、准确地概括出每个人物的特点,用关键词句对故事内容进行深层描述。

(三)采访互动,感受体验乐趣

学生居家学习,师生无法面对面沟通,如何更好地互动和交流?我们确定了细读阶段的阅读形式,以采访形式推进思辨读写整本书活动,并设计了亲子同读一本书活动的采访任务清单。之后,教师将采访任务清单通过微信群、QQ群传达给每位学生和家长,让他们积极参与。同时,通过网络语音方式确定采访家庭。

采访活动中,有的家庭在群中直播或上传录制的孩子和家长面对面的采访场景,家长和孩子都出现在画面中,相互交流;有的家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介绍故事内容;有的家庭将读书感悟写成文字,上传到班级群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做采访者,又做被采访者,多重身份的切换,让他们乐此不疲。

二、开放课堂,进阶体验

特殊时期,学生从学校回归家庭,又从家庭走进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整本书共读活动,为此,我们开放课堂,通过进阶体验,充分发挥“教客”平台优势,记录学生的共读成果、互动点评痕迹,形成积极的语言评价氛围。

疫情期间,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至线上平台,并通过直播方式开展热点问题的解疑释惑活动。复课后,为了保持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教师运用多种课型,如读物推荐课、大声朗读课、精彩片段欣赏课、经典诵读课、批注讨论课、感悟分享课、语言积累课、读写结合课、剧情表演课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阅读方法,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阅读习惯。

(一)阅读期待,静待花开

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感悟、阅读方法都不一样。每次阅读任务布置后,总有一些学生会成为阅读的领跑者,成为班级自主阅读的佼佼者,也有的学生需要在静静等待中才能完成阅读任务。每当这时,教师能做的唯有静待花开。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通过“四步法”让迟开的花鲜艳起来。

第一,通过技术平台及时对完成阅读任务的学生给予积极评价,激发其他学生产生期待展示的心理,形成阅读期待。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利用技术平台、微信群等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并给予积极鼓励,凸显学生在小组中获得的成功体验,让成功成为学生的助推器。第三,以开火车的方式组织全班交流活动,做到人人发言,借助技术平台,让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第四,对于学生完成的任务清单,教师及时督促学生在技术平台上浏览、点评、互动,产生共鸣和灵感。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引导,积极点评优秀作品,并进行推送。通过开放课堂,形成阅读期待,能让学生拥有独特思考、主动阅读的思维品质,获取阅读收获。

(二)批判反思,创作改编

童话故事采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塑造现实中的人和事,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想象丰富。这些特点正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也有一些奇思妙想。如何让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变成创作呢?我们利用“教客”这一技术平台创建了“批判反思+创作改编”的语文课堂。

例如,阅读《安徒生童话》时,我们开放课堂,共建平台阅读圈子。第一,通过“教客”平台的“创新互动”板块,教师发布母题、议题、问题,讨论交流主题。第二,学生和课程参与人员互动交流,讨论确定整本书阅读的母题、议题和问题,细化每一阶段的问题,采用任务清单引领学生阅读。第三,每一任务清单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每篇童话故事,在议题的引领下开展讨论,进行批判反思和讨论。第四,在统整阶段进行故事改编或者创编。第五,交流分享、互动学习,不断修改创作。以上学习环节的任务均在“教客”平台上完成,师生间形成网上网下的互动和交流、思辨和读写。

批判反思,创作改编,让学生放开手脚、放飞思维,从创作中感受到他们思维的灵动,充分体现创造性思维。他们创作的故事离奇、曲折,写作手法奇特,都能满足他们阅读和创作的喜悦感,使他们更愿意阅读和创作。

三、多元评价,拓展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同时让学生家长、社区机构等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实施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基于此,开展《安徒生童话》共读教学时,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优势,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既是共读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又是对课堂活动进行评价的主体。教师要创建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借助技术平台,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实现自主阅读和主动创作。

同时,做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第一,量化评价,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创作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例如,根据“教客”平台自动统计字数功能,统计学生创作文章字数,每100字加1分,给予同伴评价每50字加2分。第二,质化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点评、点赞学生的创作,获得特色创作者加3分;二是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或者是阅读结束后学生根据阅读情况进行电子阅读汇总,制作PPT。之后,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综合打分,进行数量和质量的综合评价,给予学生不同程度的奖励。第三,特色评价。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喜好开展制作手抄报、绘制思维导图、进行话剧表演、分享视频等实践性创造活动,激发自己主动创作和参与的热情。第四,延迟评价,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学生的纵向发展。因为学生阅读程度参差不一,通过技术平台的留痕功能,教师允许学生在一个任务区间完成阅读与创作,活动结束后留出2周时间让学生查漏补缺,完成相应的阅读和文字创作任务。这种延迟评定,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在“互联网+整本书共读”教学推进中,我们一直采用“互联网+阅读、创作、分享、交流”的形式。从开始阅读、阅读推进、分享交流到成果汇总、推广,我们都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推进互动评价,拓展师生思维。学生根据同伴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修改创作,既看到自己完成作业的时间长短、质量好坏,又关注到同伴创作的新颖和创新点,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

现在,我们已经开展4期活动,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促进学生思辨阅读活动的深入和自觉、自主开展读写结合活动。今后,我们将继续探讨小学语文“互联网+整本书共读”策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系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