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12-29张媛 吴欣歆
摘要:混合式学习实现了线上学习与传统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运用时要从教学内容、学情出发,关注学生应获得什么且如何获得。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混合式学习时可遵循以下要求: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方式,再造教学流程;加强过程指导,实现评价反馈。
关键词:初中语文;混合式学习;教学流程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强势到来,人们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混合式学习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而至,使得传统课堂形态被迫改变,混合式学习成为绝大多数学习者体验过的学习形态。混合式学习是指学生至少部分时间在家以外的受监督的实体场所学习,至少进行部分在线学习的任何正规的教育课程,这期间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1]。可以说,混合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它将线上学习与传统的线下学习有机结合,既有学生自主完成的线上学习,又有师生在教学场所的面对面交流,二者共同构成整合性的课程。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科教学体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传统课堂上难以充分展现。混合式学习则突破教室的空间界限以及课堂的时间界限,将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有机结合,具有灵活度与创新色彩,是推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混合式学习呢?不妨从以下步骤入手。
一、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传统课堂上,我们更注重在同一时空,用同一方式,以同一进度,推进集体教学。教学目标的预设基准是大多数学生所处的能力层级,未必顾及每个学生。混合式学习形态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主动学习,如线上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进度、接受程度完成个性化学习;线下交流中,不同学生依据线上学习的先期体验与教师做面对面的沟通。
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做更充分的考量,更精准地提取单篇课文、单元、整本书的教学价值,锁定教学要点的同时考虑是否有适宜的支持资源以及线下交流互动内容、课后作业等。设定的教学目标要尽量个性化,在集体教学的大前提下可以设定分层目标,不妨界定为“基础”“中等”“卓越”三个级别。依据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确立基础达标内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学习支架辅助学习,追求“中等”目标的学生可以获得较稳定的学习促进方式,学习能力卓越的学生可以挑战更高难度层级的任务。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时美景”是由散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和《古代诗歌四首》组成的,结合教材要求,从单元整体教学视角考量,可以锁定本单元教学要点如下。
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借助图像化策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2.掌握朗读的要领,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与诗歌,会背《春》《古代诗歌四首》。
3.能结合文本,形成阅读写景抒情作品的个人体验并能够表达呈现。
4.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不同体裁以及表达方式。
5.了解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强化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将单元教学要点分散融入各篇课文且体现出难度层级,教师可以怎样设计呢?以《春》为例,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习重音和停连,体会童心童趣,背诵课文。
2.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3.学习反复、叠词在句中的妙用。
4.学习用思维导图概括文章写作思路。
5.学习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尝试撰写朗读脚本。
6. 品味文中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尝试用微电影脚本或者诗歌的形式再现文中描绘的春景。
教学目标中,第一项至第三项都属于“基础”层级的阅读任务,第四、第五两项属于“中等”难度的阅读任务,第六项属于“卓越”级别的任务,可供读写能力强的卓越学生充分展示创造性。“基础”层级的任务与语文知识契合较为紧密,涉及基础字词的掌握、修辞手法的理解等。“中等”层级的任务涉及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篇文章的思路结构,是作者写文章时内隐思路的外显。学习者阅读时能将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清晰,就基本把握住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是读懂作者、理解文章的重要步骤。“卓越”级别的任务富有综合性与挑战性,朗读脚本是指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
“撰写朗读脚本”蕴含的能力要素既有对言语表现力的鉴赏评析,也有对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揣摩,更有个人对语速、语调、语气等的理解,即朗读情感的把控。这是从朗读的角度撬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有读写输出。撰写“微电影脚本”,旨在用内容重构的方式表达对文本细节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春》中有代表性的画面,自由批注,写出文字蕴含的春天事物的特点,生成拍摄脚本的名字。电影脚本会有拍摄角度和景别的要求,这一任务驱动实际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察视角、写作顺序、写作层次等细节,根据细节完成情境的转化。拍摄脚本的画外音可以从文中摘选,也可以自由创作,是不同形式的阅读输出。学习者在这样的综合任务中完成深读课文、理解、转化、输出等工作,展示出独有的创造性。
确定教学要点时,我们要思考,不同层级的学生是否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达成目标,获得相应的学习支架与学习方式。如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可完成《春》前四至五个教学目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完成后三项教学目标。每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目标,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进步。
二、围绕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确定后,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选取合宜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资源进入课堂势不可当。这更要求我们应围绕不同教学目标合理选用教学资源。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我们都可以选取大量的文本资源,如作家创作背景介绍、作家其余代表作、名家对本作品的评论文章、与本篇写作特点有关联度的作品等。除文本资源外,还可以选择相关纪录片、传记电影、音频、公众号、教学App等。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多地开发了空中课堂资源,无论对教师备课还是学生自学,都是极好的教学资源。面对海量信息,教师须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让不同的学生都能选取到合适的阅读资料和学习视频,做到资源“混合”的精准与合宜。
例如,教学《蒹葭》时,可以结合《蒹葭》 一诗感情美、情境美、意象美、韵味美的美感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诵读诗歌,把握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把握“伊人”的丰富意蕴,感受朦胧场景中的含蓄美。
3.初步了解“美人幻象”的后世影响,探寻华夏民族独特的情感寄托方式以及“求而不得”的朦胧情愫,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为实现“读出韵律和节奏”的教学目标,可以借助跨媒介资源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阂。学生能够发现三章中字面上的变化,却难以发现三章韵脚的转变,这是教学难点。当学生自由分享字面上的变化后,教师可与学生共赏《我的祖国》三段副歌,以强化对重章叠句的认知,感受一唱三叹的情感蓄积,并以唱歌讲求“归韵”为契机引导学生关注《蒹葭》韵脚转换传递出的情感变化。学生“因声求气”,走进诗人内心,感受诗人心绪。这一教学资源的引用,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撬动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思考停滞的地方重新挺进,适合帮助学生突破审美阶段中的阅读难点。
当学生对《蒹葭》从审美阶段的阅读走向评价阶段的阅读时,教师可再次遴选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学习时空。若以《诗经》为搜索原点,以下书籍(纸质版或电子版)皆可成为备课资源:扬之水的《先秦诗文史》《诗经别裁》、吴小如的《读书丛札》《含英咀华》、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夏传才的《诗经讲座》、黄永武的《中国诗学》、傅道彬的《晚唐钟声》等。教师从中选取适合学生所需的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又如从《中国诗学》中可以找出“秋水伊人”对后世的影响。“秋水伊人”之美流淌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离骚》(节选)与《四愁诗》中也有《蒹葭》的影子。《离骚》中,诗人对美人的追寻,也是跋山涉水,上下求索。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一种信仰。诗人竭尽心力地追求,用血用泪写下了超越生命长度、超越体能限度的心路历程。张衡在《四愁诗》中所写的“我所思兮”也如一个徙倚不定的“伊人”,或许是指君主,但同时指完美的政治理想。“秋水伊人”在文学的长河中化为古典诗中的美人幻象,“美人”往往超越实在的个体,成为卓绝超迈的理想境界。《离骚》选段与《四愁诗》在内容、形式上均与《蒹葭》有可比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比较“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时,体悟穿越时空的艺术感召以及亘古不变的情思涌动。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不同教学资源选用的关键在于合宜,结合不同学习方式、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较多,选用资源需要慧眼与慧心,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师还可自己录制微课或创造相关资源供学生使用,目的是利用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
三、选择教学方式,再造教学流程
当我们确定了教学目标、锁定了教学资源后,就要选择合宜的教学方式,再造教学流程。混合式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精髓恰在于此。如何混合是要解决线下、线上的方式选择与组合统整的问题:哪个阶段的学习适合线上,哪个阶段的学习适合线下,不同阶段的学习如何统整为符合学习逻辑的整体流程?与传统课堂不同,教师应将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进程的规划师、陪伴者、促进者,以各式各样的形式与学生协同学习。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如何混合正如教无定法一般没有一定之规。大致来说,学生在预习阶段即可实现线上自主学习,借助教师推送的相关资源,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当学生有所体悟,或在自学中遇到疑惑时,教师可组织线下互动交流,与学生共同研讨。语文课堂是富有生命质感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应是情感的交融,更是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线下课堂时间应战略性地用于集体或个性化活动。课堂上应有共同研讨的话题,也是对学生线上自学所得做有层次、有步骤的梳理。当师生思想有了充分交流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个体学习基础上得到深化,这也是面对面交流的目的。此时,教师可再次引导学生完成线上拓展阅读等任务,帮助学生完成新的能力进阶目标。
以教学《老王》为例,笔者尝试对教学流程进行基于混合式学习形态的重新调整。
(一)预习
【学习方式】线上自学。
【教师活动】提供预习素材,拟定预习任务单,可选读《我们仨》(杨绛)、《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桑妮)。
【学生活动】1. 朗读课文,提交朗读音频;2.梳理文脉,绘出思路图;3. 提出疑问;4. 可选读作家传记。
(二)导入
【学习方式】线下交流。
【教师活动】杨绛女士的女儿钱瑗说过:“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细品杨绛散文的魅力。上课前,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悟。本节课上,我们一起交流、分享。
【学生活动】进入教学情境。
(三)提取信息,制作“老王档案”
【学习方式】线下交流。
【教师活动】1. 阅读文本,概括老王的基本信息,不超过 50 字。提示:可以从杨绛、老王或其他人的视角加以概括……2. 能不能再将 50 字压缩为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表达老王的生存状态?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概括信息,完成内容重构,了解老王是一个处于 “活命” 状态的 “苦”人。
(四)借助符号,诠释形象特点
【学习方式】线下交流。
【教师活动】1. 结合文章细节,尝试用一个抽象的符号概括老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提示:(1)选取细节时,可关注老王为杨绛做了哪些事情;(2)可结合符号的意义与特点选择符号。2. 文中哪个细节最让你感动?3. 赏析情境描写。
【学生活动】圈点批注细节,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研讨。
(五)品读语段,各抒己见
【学习方式】线下交流。
【教师活动】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如何理解结尾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师概括了几个观点,大家赞同或反对皆可,要求结合文本阐释理由,言之有据。
观点A:作者没有平等待人,在她眼里,老王不过是一个“蹬三轮的”!
观点B:老王和杨绛之间有明显的隔膜。“在作者我心中,老王只是一个不幸的陌生人,或者说是一个一般的熟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观点C:作者杨绛十分高尚,“作者,包括作者这一家,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但是她仍然觉得愧怍”,“这实际上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的表现”。
【学生活动】结合文本谈个性化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如:老王把“我”当恩人、当亲人,“我”却还是把老王当熟人、当外人,彼此给予对方的感情分量不对等,可能是杨绛“愧怍”的原因之一。
(六)文本联读,拓展延伸
【学习方式】线上阅读。
【教师活动】推荐阅读杨绛散文《林奶奶》。《老王》这篇文章写于1984 年前后,事情过去十几年,作者依然心有愧怍。作者通过自己表达对老王的愧怍想向我们传达什么?请学生结合预习时所读的《林奶奶》《顺姐的自由恋爱》谈谈看法。
【学生活动】理解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用诗歌等表达阅读体验。
(七)学习小结
【学习方式】线上或线下。
【教师活动】杨绛在她的一部作品后记中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文学创作毋需鼓吹嚣张,毋需宣张残忍、毋需吹捧权势,而要同情弱者、关注底层、表达人性的善良与关爱”。阅读散文,我们要从细节中读出作者的感受,从而让我们的境界更高远、内心更柔软,看待身边的人与事时眼里有光芒、心中有温度。
【学生活动】阅读同伴作品。
不同的课文会有不同的线上线下混合方式,单元整体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混合的过程会更复杂。总体原则是,学生需要静心阅读,独立思考的部分可以放到实体课堂之外,这需要教师明确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将其个人思考推进到极致。实体课堂用于分享个人思考所得,分享疑惑,共同讨论,生成更高阶的集体智慧。这两部分可以灵活组合,循环交替。
四、加强过程指导,实现评价反馈b96dbb49b03a767504072df285ee47e641f8529d2553afaea9db4dbe79473bee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混合式学习创造了更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环节,多样化的信息统计方式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情动态,随时把握教学契机,调整教学策略。
做学情调查时,我们可用“问卷星”等小程序设计问题清单,通过正答率确定教学难点,通过选项分析精准推送学习支架。还可以利用“钉钉课堂”等软件,做线上集中答疑讲解或组织名著阅读打卡等。线上布置作业,组织提交,后台数据容易统计,有利于教师的评价反馈。当收到学生的背诵视频时,可进行读音纠错等个性化指导;当收到学生的作文时,可在指导过程中补充推送有助于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相关资源,让教师指导的过程性材料留痕,便于学生反复学习。
总之,混合式学习是针对完整教学内容的灵活规划,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完成整体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回答为什么混合的问题,教学资源的选择是回答将什么混合的问题,教学流程的再造是回答如何混合的问题,教学评价的实现是回答混合效果如何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情出发,关注学生应获得什么且如何获得,是混合式学习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55.
(作者张媛系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吴欣歆系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