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混合式学习生态是语文课程实践的时代课题

2021-12-29王云峰  孙建辉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年3期

王云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一直从事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和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研究。重视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倡导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加工、存储和使用的方式,变革了知识的创造、加工和分享方式,也对语文这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语言运用情境变成一种人与技术相融合、混合式的互动情境。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的,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构建适合学生的语文混合式学习生态成为当前语文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刊特邀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云峰谈谈他对语文教学中混合式学习生态构建的思考和展望。

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是实现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前提

记 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开展“混合式学习”。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高中语文课标中为什么要专门提出混合式学习,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呢?

王云峰: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混合式学习”问题,是指向构建适合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的学习生态的。它在“教学建议”第五条“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中提出:“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我个人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提出上述建议,是基于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语言生活的影响,也是基于当代学习观念的转变。这为语文课程建设提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构建适合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的学习生态。建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语文学习生态,是现实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

随着“互联网+”观念的提出,“万物互联”已经变成一种必然趋势。在这个背景下,学校教育不能不关注社会发展对人的新要求。修订语文课程标准时,我们一直强调一个观念:现在设计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现实发展的需要,也要为他们适应未来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做准备。现在的中小学生,不仅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更应该成为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主人,他们应该具备适应未来生活所需的关键能力、必备品质和价值观念。

从当代语言生活的变化看,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语言生活。日常的人际交往、学习和工作,凡是使用语言的环境都不同程度地有网络的介入。可以说,互联网已经逐渐与我们的语言生活融为一体,使语言运用情境变成一种人与技术相融合的SVCFt+n9mAODibMzywugKQ==情境,变成一种混合式的互动情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运用情境的变化对语言运用方式和言语活动本身都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必然对语言运用中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必备品质和价值观念提出新要求。

从当代学习观转变的角度看,几十年来,人们逐渐摆脱了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大家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社会情境中,通过积极的社会互动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是基于这种学习观阐释了语文素养的形成机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课程标准的这些表述是前后一贯的,都强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语文学习特征,强调真实且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情境、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建构的意义和价值。

记 者:您认为语文教学因互联网的介入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王云峰:现在,互联网已经把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生和教师、学习的时空条件等连成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加强了传统学校教学系统的原有功能,也改变了它的结构,增加了新功能。首先,互联网的介入,使学习资源获取途径超越教科书的局限,不仅丰富了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内容,也加强了教科书与其背后知识、社会生活背景、知识应用环境间的连接。其次,互联网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间的互动关系,也突破了教室、课堂的时空局限,使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多向、多层次、即时互动成为可能,教学过程和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模式因此得以改变。最后,互联网的介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对学习的个性化支持、反馈指导、评价改进等都提出新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系统的新特征、新需求,也需要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混合式语文学习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更好地提高语文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的内容,强调的是如何基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去构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设计积极、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语文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特别是师生、生生、师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正因如此,我个人以为,教学建议五强调的是“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这种学习生态的构建则是实现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条件。

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系统诸要素间的有效互动是混合式学习生态构建的关键

记 者:有人说,疫情期间大规模开展的线上教学活动在回归常规课堂后日益凸显了混合式学习的重要性,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也有教师认为,线上教学的最大局限是无法营造出学习氛围。对此,您是如何认识的呢?

王云峰:在这次疫情中,大批学校被迫采用网上教学的形式。可能是前期准备不足,也可能是因为对混合式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够,多数的线上教学延续了几十年前广播电视教学的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知识传递为中心,没有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师生、生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多向有效互动。网络学习本身可以利用的互动功能被削弱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也被压缩了。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也促进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混合式学习的内在规律。

我个人以为,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是现代网络条件下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也必将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有更深层次的发展。但混合式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学习系统诸要素之间的有效互动。疫情期间暴露出的问题,恰恰是学习生态建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改变了我们的信息存储和传播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知识的创造、加工和分享方式。现实的学习场域与网络空间中构建起来的学习场域已经不是彼此独立的不同学习场域,它们相互联系,甚至不可分割,而且有很强的互补性。我用“学习生态”这个概念来描述混合式学习系统,就是想强调这个有网络加入的新型学习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联系特征。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系统。这个系统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中教师、学生、学习资源的互动性。比如,有的教师反映这次疫情中线上教学最大的局限是无法营造学习氛围,我理解就是没有了现场教学时师生的即时互动,减少了课堂学习中生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出现这个问题,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更有教学观念上的问题。疫情来得突然,网上学习系统功能达不到即时有效互动的要求,大规模的网上教学加重网络的负担,多数教师退而求其次,把网上教学变成借助网络的直播教学或录播教学,变成教师讲授+学生做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互动太少,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状态也心里没底,所以觉得缺少了学习氛围。这恰恰说明,有效的教学需要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

记 者:有观点认为,现在大多数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是一种捏合关系,虽然运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弥补了课时的不足,改变了教学场域,但也相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您认为混合式学习和传统学习方式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王云峰:线上与线下学习还处于捏合状态,这正是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倡导构建混合式语文学习生态,不是不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之外加上网络技术的运用。如果教学不以学生的语言运用为核心,不重视学生积极的语言实践,仅仅是利用网络传播信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还是坚持教师讲课文、学生做习题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所谓“混合式学习”只能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我们强调构建混合式语文学习生态,首先强调的是这个系统的整体性和互动性特征。混合不是拼合,而是充分利用现实课堂教学和网络互动学习空间的各自优势,将其整合成一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学习生态。融合的本质是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人际互动模式和网络学习空间跨时空、多向度、多层次交互的优势,促进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

混合式学习生态的构建应以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为主线

记 者:如何开展混合式学习才能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王云峰: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系统。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完成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活动,并能够通过主动自觉的梳理探究完善自己的言语运用经验。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因此,整个教学系统就应该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让学生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活动中建构起有效的言语活动经验,形成必备的能力、品质和价值观。

要让学生有效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就需要有语言运用的情境、语言运用的资源和范例(即学生学习的资源)。当然,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教学系统毕竟不是学生纯粹自学、自发实践的系统。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是因为他们运用语言的经验还不够充分,需要教师这样具备成熟语言运用经验的人加以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学系统中必须有教师,但要准确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正像叶圣陶所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通过设计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下的具体学习任务和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去思维、去获得文化、去审美,并有效地运用语言建构和表达思想。

以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为基础,用具体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语言实践,就是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初衷,也是我们试图进一步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点。

当然,只将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中,学生语文学习资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学生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呈现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时,网络互动学习空间的优势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学生学习文学鉴赏,需要将作品与其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联系起来,但纸质教材不可能提供如此多的学习资源。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或是通过印发资料来弥补不足。即使如此,这些学习资源仍是有限的,且难于与其他学习中的相关问题有效地整合联系。如果我们设计好与相应学习活动相配合的学习资源系统,利用网络的超链接功能,学习资源支持学习的功能就会更充分和有效。再如,课题讨论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基本方式,但受课堂时空条件的局限,如果能利用网络的互动学习空间,这种交流就可以多层多向即时地展开。总之,我们要充分整合课堂教学和网络互动学习空间的优势,建构一个整体联系的、互动的语文学习生态系统。

混合式学习生态已不是一种理论设计,而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具体课题

记 者:混合式学习并非新的概念,之前就有教师积极尝试,现在开展混合式学习活动的教师越来越多。据您了解,当前的混合式学习大体呈现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呢?

王云峰:是的,混合式学习不是一个新概念。过去十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基于互联网构建新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已经有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仅就我个人视野所及,北京顾德希老师组织的“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整合”的“双课堂”教学实验、江苏戴晓娥老师牵头的“信息技术支持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都是在这方面非常有代表性且取得了很好教学成效的案例。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实践。这些来自一线的实践,都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建议五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我个人以为,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已经不再是一种理论设计,而是基于时代发展要求和既有实践的需要深入研究的具体课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目前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理论研究层面看,对既有实践的总结和理论阐释还不够充分,还没有从“构建适合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的学习生态”的角度系统解释其内在机制和实践规则。从实践层面看,对技术的关注多于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多于对学生学习特征和学习规律的研究。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有些研究还是以旧的教学观念来设计新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本,也没有真正构建起支持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生态。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把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作为研究重点。

记 者:现在,混合式学习似乎更多地被运用到整本书阅读、当代文化参与类的教学中,在文学、语言等领域还没有得到较好运用。未来,混合式学习该怎样发展呢?

王云峰:我个人以为,如果构建起语文混合式学习的生态系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任何一个学习任务群都可以使用。目前的实验虽然局限在部分任务群中,但在其他任务群中拓展与丰富其实验成果都是可能的。

对混合式语文学习生态的建构,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探索。一是根据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需要,基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有效设计语文学习的任务系统和活动系统,还应配合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构建学习资源系统。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教学条件。通过具体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gtM8eUTa1PUXKhXTNbZC4YCT/0Hz6KG9ZSSxVdRM2Uw=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和运用文化知识、观念,完成审美鉴赏和创造活动,使学生的语言运用成为自觉实践,才会构建学生自身的言语运用经验。在任务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学习要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化为在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下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才能统一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了充分发展的空间。要设计好学习任务,就要进一步研究语言运用情境、语言素养发展目标和语文学习活动方式的关系。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语文的基本学习活动,但这些活动不是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写作的,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审美能力提升的目标下展开的。要保证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构建支持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学习资源系统和学习评价、反馈、改进系统。因此,以学习任务设计为核心,有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资源建构、学习评价系统等一系列的课题需要深入研究。二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促进师生、生生、教学资源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来,即把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作为混合式学习组织的主线。研究语文混合式学习系统建构,必须坚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根本目的。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与学生之间语言运用经验的有效分享来实现的。教学中,语言运用经验的分享,不是单向或双向的,而是多向的、互动的。特别是在混合式学习系统中,这些经验分享存在于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是有机联系、动态生长的。正因如此,要保证混合式学习质量,关键是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支持系统的建设,是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和引导。这些方面也需要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