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循序渐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其实践应用
2021-12-29暴勇超通讯作者
刘 娟 暴勇超 王 磊(通讯作者)
(青岛科技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4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根据“毕业要求”标准的规定,培养本科生具有较强科研创新、沟通表达、团结合作等能力将是今后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于“一言堂”,学生习惯于“被灌输”。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严重缺乏动手及动脑的训练,导致学生自主研究意识的缺失。为此,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被广泛使用,以培养其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1-2]。此外,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树立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以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的使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3-4]。在本科毕业生科研创新能力日益被重视的情况下,很多科研院校都提出了“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科研活动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牵引,导致科研与教学脱离[5]。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科研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常常出现教师所教课程与自己的科研关联性不强的现象。如果教师的思想得不到解放,教学实施能力不强,那么“科研反哺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第二,实践环节是学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受经费、课时以及学生自主性的限制,使教师在引导方面力度不足。
综上所述,“教”与“学”相得益彰,协同发展,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6]。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融入科研思维,为学生提供多种科研实践的途径,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科学研究的问题。
本论文以“环境工程学”课程为载体,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双管齐下,提出“点”—“线”—“面”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思维引导体系,开展“专题研讨”,并重组“设计性实验”,极大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文献检索、总结归纳、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使课程目标与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一致。
一、创新思维培养模式探讨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及培养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目标及培养要求
由图1所示,拓展要求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学生需要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为导向,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二、理论环节思维能力培养体系
理论课以“专题研讨”的形式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用科学发展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理论环节思维能力培养体系
1.授课方式的改革
首先,教师精选研究热点3—4个,学生根据研究兴趣,自由组合建立团队。
其次,教师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研究热点检索并阅读文献,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1)论文主要使用什么方法实现什么目标?
(2)论文还存在什么问题?
(3)对方案有没有什么改进的想法?
通过以上思考,有效引导学生对已有科研成果进行学习和评价,最终以文献综述的形式上交,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创新、综合分析,团队合作等能力。同时,教师在课程的线上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讨论专栏,学生之间可以在线上展开讨论并和教师进行互动。
最后,每个专题选学生代表制作10分钟PPT,将专题研究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的改革须支撑课程目标以及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
过程管理鼓励学生的多元化思维,第一,章节思考题,考查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随堂回答问题或随堂测验,监督学生学习态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理解、综合分析、深度思考的情况;第三,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拓宽阅读量,培养学生综合科研能力。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给出合理的分值。
期末笔试的命题减少以往单一、直接的“简答题”或者“论述题”,增加以阅读、分析为主导的“科研材料题”。“科研材料题”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该命题,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与材料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并回答问题;其次,要求学生能根据已学知识,对目前科研成果提出建议或者深度思考,达到拓宽思路的目的。
三、实践环节思维能力培养体系
实验课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综合能力。其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实践环节思维能力培养体系
由图3所示,基本技能、人文技能和科研技能,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其中重点是科研技能的培养,其培养途径参照图2。本课程的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类,其中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人文技能,设计性实验则以提高学生的科研技能为出发点。
“环境工程学”实践环节共48学时,其中设计性实验为22学时。教师团队充分利用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平台,深化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归纳、总结、分析、方案设计等综合素养。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第一,教师提前两周下达设计性实验指导书,学生按照要求查阅资料。
第二,学生写出文献综述,根据所查阅资料以及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第三,教师对各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
第四,学生整改合格后,准备实验试剂等用品。
第五,开展实验。
第六,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背景及原理(或文献综述)、修改后的实验方案、实验试剂及设备、实验数据记录、结果和讨论、结论等。其中结果和讨论是实验报告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不仅对数据现象、趋势进行语言描述,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解释相关科学问题。
结语
总之,“点—线—面”循序渐进的思维引导体系适用于理工专业各类课程。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是教师要善于捕捉与课程相关的研究热点,并及时与学生分享,是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理念,对科技进步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能够自觉主动配合老师完成“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
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会了遴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学会了筛选文献,初步写出条理清晰、主题分明、重点突出的文献综述;学会了设计详细的科研方案;创新及科研综合能力在后续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逐步体现;毕业后在工作中可表现出优良的分析、总结、动手、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