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湿地公园地域特色营造初探

2021-12-29陈佳秋康晓光王明明安树青傅海峰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盐城公园景观

陈佳秋 陈 俊 康晓光 许 信 王明明 安树青,2 傅海峰*

(1 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501;2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湿地公园是指建立在城市及其周边具有一定自然特性、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能够发挥一定的科普与教育功能,并兼有游憩休闲作用的特定区域(雷昆, 2005)。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城市湿地公园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区内的湿地公园,主要功能包括自然美景、生态保护、科学教育、康养等。近年来,城市湿地公园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在众多城市规划建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等国领先开展了城市湿地公园的研究,如:美国华盛顿金郡的湿地恢复,英国“莱茵河 2020—莱茵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计划”,加拿大汤米逊公园的恢复规划等(程璐, 2020; 马歆如, 2021)。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逐步重视湿地保护、恢复与开发利用工作,成都活水公园、常熟尚湖城市湿地公园等一大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开启了国内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热潮(马歆如, 2021; 宋雪茹, 2020)。城市湿地公园的合理规划设计,营造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域特色,构建生态旅游集散地,成为当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丛鑫铭, 2021)。

盐城市水网密布、河海交汇,湿地资源丰富,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人工湿地5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是江苏省湿地类型最齐全的省辖地级市,同时也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和最大的沿海滩涂。根据《盐城市湿地保护规划》,盐城市现有湿地公园5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市级湿地公园1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湿地资源,使盐城市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家园,在促进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交流与融合——东方湿地之都的珍珠项链”为规划理念,通过梳理并充分利用盐城市丰富的湿地资源,打造多类型湿地相互交融的规划场地,实现城市与自然、人与湿地、文化与生态的交流,促进“河湖林田海”的相互融合,体现盐城湿地的地域独特性,彰显盐城湿地公园特色。

1 盐城湿地公园概况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32°34′~34°28′ N,119°27′~120°54′ E),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西与淮安市、扬州市毗邻,北隔灌河与连云港市相望。盐城市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湿地面积76.97万hm2,约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7%(陈娟, 2021);其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52.15万hm2,约占全国的10%,位居江苏省首位。

盐城湿地公园位于盐城市亭湖区通榆河畔,紧邻盐城老火车站,四周环绕城市高速环路,交通便捷。通榆河是南北运输的“黄金水道”,是向北输水的重要通道。湿地公园西至城际铁路,东至通榆河,南至青年路高架,北至建军路,规划范围总面积为44.13 hm2。

2 盐城湿地公园建设目标

盐城湿地公园立足国际理念、东方元素和盐城特色,充分挖掘其作为“东方湿地之都”的独特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生物保护与区域文化特点,融合自然遗产地的国际理念与盐城特色,建设社会公众休闲体验的绿意空间,打造集湿地景观、生态体验、自然教育、康体休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湿地会客厅,使其成为展示、服务、辐射盐城湿地的特色展示园和生态旅游集散地,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3 盐城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及功能分区

盐城湿地资源丰富,由西向东分别呈现为西部里下河、中部河网及东部滨海湿地3种典型分布特征。盐城湿地公园充分考虑盐城历史变迁和地理环境特征,以盐城多种类型湿地资源(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为依托,结合场地现状,提出“河湖林田海”五位一体的理念,将盐城湿地公园划分为河流湿地展示区、湖荡湿地体验区、森林景观门户区、田岛水乡风情区和滨海湿地印象区5个功能分区(表1),形成完善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打造“河湖林田海”生命共同体(图1)。

表1 盐城湿地公园功能分区Table 1 Functional zones of Yancheng wetland park

图1 盐城湿地公园功能分区Fig.1 Functional zones of Yancheng wetland park

5个功能分区在位置和功能上相互联系。湿地公园以“湖”区为主体和核心,作为水源涵养和生境修复的主要内容。“田”区和“海”区的鹿主题园与“湖”区位置毗邻,水系相连,是水体净化和动物栖息、觅食的重要场所。“河”区和“海”区咸水湿滩位于运河路东侧,与以“湖”区为主体的运河路西侧部分通过生态廊道相连。咸水湿滩将吸引更多的滨海鸟类来此,提高了湿地公园的物种丰富度。“林”区是湿地公园主体,也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为湿地公园内多种生物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并对雨水起到滞蓄和净化作用,也对整个区域的水平衡起到积极作用。

3.1 森林景观门户区

森林景观门户区位于湿地公园东北部,主要以恢复自然生态的绿地景观为主。从盐城林场中选出适合用于海滨防护林的乡土树种,搭配部分彩色植物,通过近自然种植的方式建成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景观(宋坤等, 2020)。在森林景观门户区东部,通过局部地形塑造构建深浅不一的凹地和沟渠(图2),这些凹地和沟渠随自然降雨形成间歇性或季节性浅水沼泽。浅水沼泽及其周边区域配植耐水性强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或中生植物,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在门户区西部,种植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等杉科植物,形成森林沼泽湿地区域,与周边的芦苇沼泽共同为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图2 森林景观门户区Fig.2 Forest landscape gateway area

森林景观门户区通过还原自然林沼湿地群落,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展现森林景观生态文化。同时还具有收集、滞蓄雨水功能,可减轻城市排洪压力、促进区域水系统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3.2 田岛水乡风情区

田岛水乡风情区位于湿地公园腹地,主要展示盐城当地的生产性湿地景观。该区通过特定的地形改造形成网状的沟渠,营造垛状高田(韦吉, 2012)。垛田可分为农田区、花田区和荷田区。农田区按季节轮种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和油菜花(Brassica napus),游客可穿梭在垛田湿地栈道中拍照,也可行走于垛田中的石板汀步中。花田区域可搭配种植金鸡菊(Coreopsis drummondii)、月见草(Oenothera biennis)、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等宿根花卉和一二年花草植物,确保常年有花。荷田区域种植莲藕(Nelumbo nucifera)、芡实(Euryale ferox)等鱼米之乡特有的湿地植物,让游客感受不同的湿地环境,享受湿地独特的产品,更深地了解湿地功能(图3)。

图3 田岛水乡风情区Fig.3 Tiandao water town customs area

田岛水乡风情区通过挖掘垛田湿地自然属性,塑造地形并梳理水系,建设独特的生产性湿地景观,展现沟渠纵横的田岛水乡农耕文化,体现人与湿地和谐发展。不同类型的田岛湿地为鹭类、秧鸡类和鸭类提供觅食和栖息地,增加盐城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3.3 河流湿地展示区

河流湿地展示区位于湿地公园东侧沿线,是通榆河畔的生态缓冲地带。通过恢复地带性林地生境和地形塑造形成滨河湿地系统,打造成市民娱乐休闲和地方文化展示的生态绿廊。河流湿地展示区规划中保留了沿岸具有稳固河堤作用的水杉,采用如楝树(Melia azedarach)、榆树(Ulmus pumila)、国槐(Sophora japonica)等乡土树种,榉树(Zelkova serrata)、枫 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乌桕(Sapium sebiferum)等秋季彩叶树种以及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女 贞(Ligustrum lucidum)等常绿树种,配植野趣的草花地被,替换品种单一、景观效果不佳、生态效益较低的杨树林,营造春花秋叶、季相分明的景观效果。通过适当改造地形,如局部挖深等,形成可蓄雨水的凹地或自然缓坡,可消纳雨水并起到净化作用。同时,在河流湿地展示区中设置了10处不同造型的休憩空间,每个空间都讲述“百河之城”盐城的“十景”故事,如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铁军丰碑”、以鹤为主题的“海天鹤乡”、以鹿为主题的“金滩珍鹿”和以牡丹为主题的“枯枝奇艳”(图4)。游客可通过以场景模拟和场景搭建的手法,对原有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加以表现,使游客通过较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来体会盐城地域文化和特色(宋俊锋等, 2019)。此外,游客还可在多样化的生态步道中散步,体验富有趣味的无动力装置,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河流湿地展示区梳理“百河之城”要素,建设生命河流网络,恢复林下浅水湿地,打造通榆河畔湿地文化带,演绎河流湿地文化。

图4 河流湿地展示区Fig.4 River wetland exhibition area

3.4 湖荡湿地体验区

湖荡湿地体验区位于湿地公园中心湖区,是湿地公园生态蓄水和水禽栖息地重建的主要区域。该区域通过生态岛、深水区、浅水区以及多样的湖滨沼泽湿地,营造自然的湿地风貌。通过驳岸构建和水下地形塑造形成多样的湖泊基底,并以缓坡型自然驳岸为主。根据水深变化按梯度呈带状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沼泽植物(图5)。层次丰富的湿地空间可为鸟类、哺乳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根据当地湖荡芦苇丛生、洲岛相依的特色,还原盐城湖荡湿地水乡风貌,恢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构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健康生态系统(崔宝山等, 2001),形成健康湖沼湿地,彰显水乡魅力,使游客感受湖荡湿地水乡文化。

图5 湖荡湿地体验区Fig.5 Hudang wetland experience area

3.5 滨海湿地印象区

滨海湿地印象区主要为了突出展现盐城滨海湿地风貌,由分布在运河路两侧的咸水湿滩和鹿主题园两部分组成,分别对应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咸水湿滩为人工营建的盐沼湿地,模拟海水生境,设计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通过泵站抽排,调控两个分区水位,此涨彼落制造潮汐效果。盐沼湿地内种植碱蓬(Suaeda glauca),岸边种植柽柳(Tamarix chinensis),水中投放虾、蟹等本土常见物种,逐渐形成完善的咸水生态系统。周边分别设置流水广场和沙滩。流水广场在缓坡地面的上、下游各设一浅水坑,中间以错综蜿蜒的浅沟联系,通过水泵循环送水,形成江流入海的意象。上游水坑布置供娱乐玩水使用的无动力设施,提高景点的可玩性,下游水坑内布置晒盐场景雕塑,体现地方传统文化。鹿主题园为人工湿地展示区域,由3组逐层降低的湿塘组成。通过水泵将湖水抽入顶部湿塘,水逐层流动、层层净化,最终排回湖体,净化湖体水质。湿塘之间的堤埂为游步道,自然蜿蜒连接形成鹿角形式,体现盐城的麋鹿特色。“鹿角”最终伸向湖面,设计成木平台的形式,高于水面50 cm,木平台不设栏杆以达到亲水性,其周边2 m内水位不超过60 cm,保证游览安全(图6)。

图6 滨海湿地印象区Fig.6 Coastal wetland impression area

滨海湿地印象区融合了滨海自然遗产地要素,建设咸水湿滩和鹿主题园,植入盐城鹤鹿文化,点缀晒盐场景小品,讲述盐城滨海湿地文化和白色海盐文化。

4 盐城湿地公园地域特色设计

4.1 展现湿地文化

湿地文化是人们在对湿地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以湿地为核心的文化之和(汤军, 2016),通过挖掘提炼盐城当地特有的湿地典型特征及文化内涵,将滨海湿地遗产地与海盐文化、田岛水乡农耕文化、河流湿地盐渎文化、森林景观生态文化、湖荡湿地水乡文化结合,通过地形、植被、小品、宣教设施等表现形式融入设计中,从而完整地展示盐城当地丰富的湿地文化。

4.2 构建多样的栖息地生境

城市湿地公园由于生境类型和面积的限制,难以为野生动物提供完整的栖息地生境(郭燕华, 2021),而盐城湿地公园通过系统地整理挖掘、深入分析并评估盐城湿地生物资源特色,选择典型代表性物种作为项目区潜在恢复目标,通过建设代表性物种所需的各类生境,营造适宜的栖息场所,进一步提高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4.3 生态设计低碳环保

推广节能材料、低碳设施、生态建筑和绿色照明等多种低碳环保技术,向民众传递生态环保理念。按照不同区域功能需求铺设相应的有机覆盖物,起到吸附扬尘、降低土壤盐分、保持土壤养分及装饰美观的作用;屋顶花园式的绿色建筑,既可削弱紫外线及温度变化,又可彰显绿色建筑的生命活力。

4.4 以游客体验为中心的节点设计

湿地公园充分挖掘盐城湿地公园作为“东方湿地之都”的生态特征和湿地文化,通过生境模拟与自然缩微的形式,提炼盐城特色湿地类型的主要特点,让访客能够体验到不同的盐城湿地类型。通过小面积的湿地微缩展示,调动访客对盐城湿地的兴趣,引导访客亲自在实地体验完整的浩瀚湿地。

5 结论

以建设盐城湿地公园成为地域文化与自然湿地交融的多类型生物栖息地,成为集湿地印象、生态体验、自然教育、康体休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湿地会客厅。以展示、服务、辐射盐城湿地景观的特色展示园和生态旅游集散地为目标,结合盐城湿地公园现状,对盐城湿地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及功能分区。通过提炼各类湿地的典型表征,建设多样的湿地生境,融合展示自然遗产地的研发与管理成效,采取多种低碳环保措施,打造极致访客体验等亮点,充分展示盐城多彩的湿地文化,彰显盐城特色。

猜你喜欢

盐城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