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永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策略探析
2021-12-29康晓光王春林陈佳秋史新星王雅芝安树青
康晓光 王春林 忻 飞 陈佳秋 史新星 王雅芝 安树青,2*
(1 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501;2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河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河流型湿地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内陆和河流之间的枢纽(邵诗文, 2019)。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型湿地被侵占和破坏的现象与日俱增,河流生境和周边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策略建设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与恢复河流型湿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河流型湿地研究主要集中于河流湿地现状调研(刘红玉, 2009)、河流湿地生态环境修复理论(戴国水, 2019)、河流湿地景观生态设计(张公保, 2014)、河流型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肖可, 2017)、河流型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程琳钰等, 2014)、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研究(曹苗苗, 2017)等,协调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河流型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实践经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湖南江永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提出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愿景与策略,为河流型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1 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永明河河流是湘江流域典型的河源型河流湿地,具有典型水系发源型河流湿地的水系地貌和水环境特征。2017年,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被列为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江永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南江永县的西北部区域(25°08′41″~25°26′48″ N,111°09′26″~113°27′08″ E)。湿地公园西起大坪坳水库入库溪流,东至江永与道县交界处,北至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至松柏瑶族乡棠景村,包括永明河及其支流凤田河、利田河、油田河、洞清沅河、大远河和洞源河等。南北边界在永明河干流上,县城段以防洪硬质驳岸为界,非城区段以自然河岸为界。规划区总面积1 414.70 hm2,湿地总面积为990.91 hm2,湿地率(不包括水田面积)为69.05%。
1.1 湿地类型
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类型多样,自然湿地类型主要包括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人工湿地包括稻田、水库和池塘,其中,自然湿地占比达66.51%(表1)。
表1 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组成及面积Table 1 Wetland composition and area of Yongming River national wetland park
1.2 动植物资源
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公园内共有种子植物158科511属784种,其中湿地植物有68科165属218种。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野大豆(Glycine soja)、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等共计11种。湿地公园有脊椎动物29目89科258种。其中,鸟类14目43科121种;鱼类5目14科49种;爬行类2目7科42种;两栖类2目8科22种;哺乳类6目17科24种。有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领 角 鸮(Otus bakkamoena)、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等17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同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又在这里孕育了浓厚的女书文化、瑶族文化和古镇文化等。
2 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理念
2.1 规划目标
《湖南江永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制定了以下4个目标:(1)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作;(2)建立湿地科普、科研监测基地,开展湿地教育和研究工作;(3)发掘和开发湿地历史文化底蕴,开展湿地休闲、体验旅游;(4)保护优质水资源,打造健康河流廊道,维护湘江流域水生态安全。
2.2 功能分区
《湖南江永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将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表2、图1)。
表2 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分区面积表Table 2 The functional zoning area table of Yongming River national wetland park
图1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Fig.1 The functional zoning map of the wetland park
2.3 规划理念
依据《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等相关要求,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针对湿地公园在湿地、水文、生态等方面的资源特点,提出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未来的4个发展理念:(1)鸟之天堂——树立南岭山脉河流湿地保护和恢复示范;(2)人之学苑——构建华中湿地科普与科研监测优质平台;(3)心之栖所——塑造湖南女书文化与旅游体验全新乐土;(4)城之绿廊——颂赞江永自然底蕴与健康宜居生活品质。
3 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策略
3.1 维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
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是湿地公园建设的核心,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必须注重湿地生态安全、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对永明河湿地公园系统全面的现状调查和敏感性分析,在流域的空间层面上提出了湿地保护与恢复策略,具体包括:(1)保护区域森林廊道、河流廊道,维持生态系统的良好架构,优化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稳定性;(2)减少人为干扰,保护现有的水体保护重要节点和栖息地保护重要节点;(3)湿地的退化和人为干扰使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遭到破坏、面积减少,保护现有栖息地,减少耕作、捕鱼、开发等人为活动对栖息地的影响(杨毅栋, 2015);(4)构建外围生态缓冲带,在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外围区域建议设置50~100 m宽的绿化隔离带,减少公路交通、村落、城区对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的影响,并采取生态措施有效改善农田面源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水对永明河水环境的影响;(5)将湿地公园范围内的农田或鱼塘集中区域作为栖息地恢复的重要节点,通过退田还湿、退塘还湿和自然恢复等途径,恢复洪泛区内的洲岛、滩地,为濒危物种和珍稀物种增加生境;(6)优化永明河女书岛“水岛林田居”景观结构,构建合理的地表径流和面源污染控制,有效改善女书岛生态环境;(7)针对城区段河道驳岸硬化的情况,通过生态措施进行景观优化和生境重建(图2)。
图2 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框架图Fig.2 Frame diagram of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3.2 建立完善的科研与管理监测体系
规划提出“两体系三中心多点位”的湿地管理与科研监测体系。两体系即现代化湿地公园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和“湿地公园+科研院所+非政府组织”的科研合作体系。三中心即湿地管理中心、湿地科研监测中心(含环境监测站、鸟类监测站)和游客服务中心,三中心规划于一处。多点位即湿地保护管理站、巡护管护码头、湿地监测点、环境监测点、鸟类监测点以及覆盖全区的生物资源调查等。
3.3 建设室内外联动数字化科普宣教体系
基于湿地国际“CEPA”递进式宣教内涵指导,规划提出可建设室内外联动数字化科普宣教体系。永明河国家湿地公园依托现有湿地景观和女书文化资源,通过梳理湿地公园内部及保育区外围土地空间资源,打造一岛、一廊、两馆、三站、三节点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空间布局体系(图3、图4)。
图3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设施总体布局图Fig.3 General layou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facilities of the wetland park
图4 湿地公园标识标牌设计效果图Fig.4 Logo and signage design effect drawing of the wetland park
3.3.1 一岛依托现有女书文化主题区域的打造,结合女书文化展示与创意体验空间,建设女书文化体验岛,开展丰富多样的女书科普宣教活动。
3.3.2 一廊充分利用永明河锦江桥至上江圩段保育区外围的巡护步道,结合观测站(观测平台)、绿道服务站,构建不同湿地科普主题空间,建设永明河湿地科普长廊。
3.3.3 两馆通过现代陈展手段将江永女书文化和永明河湿地在室内进行展示,其中女书文化展览馆(女书园)位于女书岛,已建设完成。永明河湿地科普馆建立于现盘王文化广场东面区域的千家峒森林公园管理站内。
3.3.4 三站规划拟依托大远河湿地管理站、清洞沅河湿地管理站、利田河湿地管理站3个管理站建设,开展服务于周边村庄民众的社区宣教活动。
3.3.5 三节点永明河湿地典型工程展示点包括:河流湿地恢复典型工程展示点、退耕还湿典型工程展示点、退塘还湿典型工程展示点。
3.4 开发低碳环保的生态旅游核心模式
基于湖南江永县的旅游发展现状和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分析,构建凝聚地域特色,引导永明河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复合型发展。通过点状介入的方式在狭长的河流湿地中选择生态敏感性较低的节点,开发低碳环保的生态旅游核心模式,主要包括:
(1)旅游集散核心的项目。主要包括游客服务中心、特色筒楼、入口广场,主要承担女书岛区域的游客集散和旅游服务的功能。该区域可营造欢乐热闹、文化浓郁的场所氛围。
(2)文化体验核心的项目。主要包括女书文化体验村、女书生态博物馆、稻画艺术、坐歌堂、私房女红巷等内容,主要依托浦美村独特的女书文化,构建集女书创意文化、生态田园休闲、湿地生态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发展区。该区域可营造诗情画意、意蕴悠长的场所氛围。
(3)湿地智慧核心的项目。主要包括湿地科普长廊、河滨生态步道、科普宣教平台等内容,主要依托永明河下游河段(锦江桥—上江圩女书桥段)管护道路建设,通过利用道路线性空间、沿路沿河小型集散空间和观测站等设施,布置一定数量的湿地科普宣教节点和宣教展牌,紧密围绕湿地保护和管理的主题,形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室外科普宣教体系。该区域可营造趣味盎然、寓教于乐的场所氛围。
4 小结
河流湿地未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在于找到环境保护和敏感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点(张燕锋, 2010)。目前河流型湿地公园尚存在覆盖面积大、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复杂、乡村及城市人为干扰较高等问题。通过开展科学的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构建完善的湿地管理与科研监测体系、引入生动的湿地科普宣传教育设施与活动以及开发低碳环保的生态旅游核心模式,实现人类对湿地欣赏的机会最大化,有助于保护和滋养湿地,并为区域生态旅游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无限动力。河流湿地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工作,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该领域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强化对国内外先进生态保护与恢复理念的研究,推进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利、生态、景观等专业的充分融合以及规划设计施工全流程的科学管理,从而推动河流型湿地公园生态服务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