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文化在湿地公园景观小品中的应用:以广西灌阳灌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21-12-29史新星王铭钊平一凡安树青
陈 俊 史新星 王铭钊 平一凡 许 信 安树青,2*
(1 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500;2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湿地公园景观小品是指城市湿地公园中为游人提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的小型基础设施及小型园林建筑(袁悦鸣, 2010)。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其设计的成败决定着整个景观作品的成败,对当代景观设计学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予, 201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景观小品的设计渐渐偏离尊重地域文化的创作轨道,在独特性、文化性、综合性等方面欠缺考虑(王理阅, 2012)。因此,在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今日,充分发掘湿地公园当地特色风貌,提取能为湿地公园景观小品设计服务的元素,通过以景观小品为代表的小型建筑设施来以景融情、达到宣教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以广西灌阳灌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结合当地浓厚的瑶族文化特性,通过发掘文化、提取特色元素、创建景观小品等措施,选取瑶族文化中的3个景观小品设计元素,旨在保留生态、再现民俗和瑶族文化,实现与湿地公园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
1 灌江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灌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西东北部灌阳县(25°11′59"~25°30′36" N,111°9′37"~110°46′23" E),规划总面积为612.43 hm2。灌阳县地处湘楚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是世界瑶族的发祥地,这里民族众多、民风淳朴、风光秀丽、具有独特浓厚的瑶族风情。通过对湿地公园现场勘察,发现湿地公园存在景观风貌较差、休闲服务设施陈旧、湿地生态教育氛围薄弱等问题,与当地文化信仰与景观特色相悖。
为了把湿地公园建设为河流湿地保护的示范点,打造成桂东北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明珠、畅通广西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依据《广西灌阳灌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7—2021)》,将整个湿地公园划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功能(图1)。
图1 灌江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Fig.1 Functional partition diagram of Guanjiang national wetland park
2 瑶族文化发掘
瑶族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特色,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之一(黄清华, 2016)。在瑶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瑶族文化闻名遐迩,如打油茶、跳长鼓舞、瑶药、瑶锦等。广西瑶族节日繁多,大节日有盘王节、达努节等,还有许多特色服装(王邻霖, 2021)。灌阳县内的千家洞是世界瑶族的发祥地,更是中外瑶族同胞寻根问祖的圣地。本文通过对当地瑶族文化的深度剖析,提炼出3种能够运用到湿地公园景观小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分别是瑶族长鼓舞、瑶族民歌和瑶族建筑。
2.1 瑶族长鼓舞
在瑶族传统文化生活中,流传着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乐器长鼓和舞蹈长鼓乐舞。今日所称瑶族之“长鼓”,可视为瑶族多种同类细腰型双面鼓——包括长形(细)腰鼓、长大腰鼓、长腰木鼓——的统称(伍国栋, 1987)。有句话叫做“壮族的歌,瑶族的舞”,瑶族人艺术表现力强,尤其是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长鼓又称细腰鼓,外形美观,制作精细,鼓身呈长筒形,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瑶族聚居地有着许多与长鼓舞相关的传说,这些传说或凄美、或欢乐,但都饱含着世世代代瑶族居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仰。因此,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瑶族舞成为了瑶族文化的有力象征。
2.2 瑶族民歌
瑶族人民历史上的数次迁徙,带动了文化的演变和民歌艺术的变迁。瑶族人民的民族艺术——瑶歌,其曲调平和婉转、娓娓道来,使听者感受到瑶族人民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陈紫灵, 2020)。瑶族民歌是体现瑶族历史文化的一种独特的音乐种类,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瑶族民歌内容广泛,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细腻含蓄,宛转悠扬,随口唱出,皆是文章。瑶族民歌是瑶民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和相互沟通的形式,反应了质朴的瑶族人民热爱生活、敬畏生命、尊重爱情、心怀希望等多方面的民族品质,为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灵感。
2.3 瑶族建筑
一般来说,我国传统乡土建筑都会受制于自然的约束,形态特点和取材用料均来源于当地自然条件,瑶族建筑也不例外。瑶族传统建筑因地制宜,一般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合院式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强调对称的空间秩序,是大家族聚族而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另一种是瑶族更为普遍的干栏式建筑,通常使用木、竹材料为主,其布局主要为依山傍水、顺应地形,人居其上、畜养其下的纵向功能,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熊伟, 2012)。
3 瑶族文化元素提取
将瑶族文化元素有效而自然地融入到湿地公园和园林小品设计中,取决于能否准确地提取这些文化的核心元素并将它抽象化处理。例如,从长鼓舞中找到这种表演形式必不可缺的“长鼓”,将其解构,发现其形态和样式可以演变成入口标识、路灯等景观小品;将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和独特意境化无形为有形,把民歌歌词、演唱者人物形象等符号元素加以运用在景观墙、景观雕塑等方面;将广西当地极富代表性的干栏式建筑如“吊脚楼”样式运用在宣教长廊、休憩亭等游客服务设施的外观设计上,材料选择方面也可考虑运用竹木等乡土材料。
4 瑶族文化的湿地公园小品设计
通过对精选出的瑶族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和优化设计,拆解出可利用于设计层面的因素后进行深化创新,尝试赋予景观小品更好的传统审美需求和当代建筑相融合的价值,使设计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4.1 瑶族长鼓舞的运用:“开天辟地”入口标识
作为湿地公园的一种标志性构筑物和最先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景观小品,入口标识是景区入口形象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游客感受到入口标识带来的视觉冲击感,给人眼前一亮激起游赏的兴趣(张丽嫱, 2018)。入口标识通常会化用本地独特的文化符号,以展现湿地公园的独特风光和当地的人文情怀。灌江湿地公园的入口标识被命名为“开天辟地”,其设计采取了“形”和“意”相结合的手法,“形”来自于瑶族长鼓,“意”则是取自于瑶族最具代表性的盘古文化——盘古开天辟地。整个标识高度为6 m,占地约6.25 m2。“鼓体”分解成3根立柱,分散排布成长鼓的鼓体形态。立柱之间顶部和底部分别有两片圆形刻有瑶族传统的图腾纹样的雕刻石材镶嵌,宛如长鼓鼓面。该标识以当地特有的花岗岩和红锈钢板为主要用材,从用材的细节上也展现了乡土性特点,充分体现当地瑶族文化的特色(图2)。
图2 “开天辟地”入口标识效果图Fig.2 Effect of entrance sign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4.2 瑶族民歌的运用:山歌博览园
瑶族民歌作为当地人民传递信息、相互沟通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贯穿于瑶族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瑶族文化的代表标志。山歌博览园位于管理服务区,是一个呈圆环状的景观休憩空间,占地约40 m2。圆环内外侧以绿篱墙隔断,外侧墙壁采用雕刻有瑶族山歌词的圆弧形红铜板,内侧墙壁上安置了瑶族人民对唱山歌的场景雕塑,景墙的其他位置还设置了瑶族文化的宣教展牌。圆环内部空间配备休闲座椅、人行步道等服务设施,将休憩和宣教浓缩在同一个空间内,将休闲旅游和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图3)。
图3 山歌博览园效果图Fig.3 Effect diagram of folk song Expo Park
4.3 瑶族建筑的运用:竹盒休憩亭
竹盒休憩亭坐落于灌江两岸的绿化护坡上,宛如吊脚的瑶族建筑,通过将瑶族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设计当中,使滨江景观带形成有序的风景线。竹盒休憩亭的设计以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竹材为主。竹材具有强度高、刚度大等力学性能方面的优势,使用竹材有助于推动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柳菁, 2013)。整个休憩亭形状呈方形,以方刚柱作为支撑,4个侧立面由可开关的竹材格栅板组成,化用了瑶族建筑中的木窗样式,可向外打开至90°,充分利用空间,打造创新的遮阳系统,厅内两侧设置了用竹材制作的休息座椅,能充分满足当地炎热气候条件下游客乘凉休息的需求,同时休憩亭内的栅栏空间内还镶嵌有灌阳油茶文化的历史照片,整个设计就地取材、节能环保、文化与实用性相结合,同时也实现了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图4)。
图4 竹盒休憩亭效果图Fig.4 Effect of bamboo box sitting-out pavilion
5 结论
地方特色是湿地公园设计成功的关键,是一个旅游区生命力的依存。地方特色越突出,景观越有原始野趣,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湿地公园景观小品设计结合当地的地域背景、文化传统和湿地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力求达到旅游开发与地方文化的统一。
以灌阳县灌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阐述了将当地瑶族文化融入到景观小品设计的过程和文化元素在湿地公园设计中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一方面,只要能对文化深度解读、合理运用、精心设计,湿地公园景观小品的表现手法就会别具匠心,独具地域风味。另一方面,要想将一个湿地公园做出特色、展现内涵、吸引游客,必须要借助现代的设计手法,将传统的地域文化特点加以吸取和提升。湿地公园的整体设计只有紧扣当地地域文化,符合当代需求,才会脱颖而出,独具风采。
6 展望
(1)拓宽思路,在发掘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局限于有形的物质,还要关注载体缺乏的文化元素,提取其精神内涵,化无为有,丰富设计要素。
(2)选择材料工艺要尽量贴合当地本土材料,以形态相似但更加低碳环保的替代品替代,在保持景观生态效果的同时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的号召。
(3)考虑到湿地公园的宣教特性和当前流行的宣教模式,在景观小品设计中应发挥创意思维,设置可以使游客能自然加入到互动学习中的景观小品,这一点是目前在湿地公园设计中亟需突破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