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索

2021-12-29曹玉洁

林区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科英语专业外语

曹玉洁

(陇东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引言

2019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等13个部门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其中新文科建设引起了广泛关注。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全面实现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广大学者讨论的首要问题。高等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公布的拟建设名单中,外语语言文学类建设点高达609个,位居建设学科名单第二位,英语作为外语教育中最重要的语种,其人才培养的动态与方向也直接影响了新文科建设的效果。

随着国内外格局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科技教育经济的发展变革,外语类人才的培养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高等外语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学科建设要充分结合区位优势及特色,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需求,考虑自身学科特色与学生特点,促进外语专业的多元发展,提高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职能,推动传统文科向新文科的转型。

一、新文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表征

新文科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为培养出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文科人才,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时俱进,“从单纯语言教学转变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全人发展的学科,坚持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应用型地方高校要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英语学科特性,建设特色学科专业,形成既关注学生知识、技术、能力发展,又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1.平衡工具性与人文性,回归英语学科人文性本质

新文科建设要真正取得突破,首先要回归到人文学科的本质和特点。人文学科探索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等,为人的行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英语学科发展至今,其工具特性一度占据上风,多数人从思想上认为英语学科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只是作为语言工具服务于其他学科和行业,这种对英语学科的误解成为英语学科不断边缘化的原因之一。作为人文学科,人文性才是英语学科的根本。《外语学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了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更是能力提升的培养和综合人文素质教育,“外语学科的培养目标,从最开始的技能本位发展到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再从专业性培养发展到人文性培养的最终转变,充分体现了人文教育乃外语教育之本质”[2]。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学科要很好地平衡其工具性与人文性,通过外语技能训练,培养具备理论实践知识和通用能力、满足当地经济贸易教育需求的外语人才,更要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发挥人文学科价值导向功能,树立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使学生浸淫不同文化,具有新的文化意识,拓宽文化视野,促进学生传统知识学习和核心能力发展。

“外语人才的培养追求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融合统一的培养模式,两者的融合统一是新文科面向未来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3]。新文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在英语人才培养方面,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应用技术培训,更要关注学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不能因为强调应用实践而忽略英语学科的人文性,不能将高等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教育。外语学科不但肩负着外语教学的功能,更背负“教育”的使命,外语学科课程体系不应该局限于语言技能训练,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动态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符合当下时代价值观念的人文素养和多元化的核心能力,避免外语教学工具论思想,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功能。

2.突出现实关照和中国视野,加强英语专业师范性色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对标。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当下文化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外语教育中如何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现实关照与英语人才培养有机统一,努力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自信,突显中国视野都是新文科建设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任务。“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强调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强调能力、知识与人格塑造结合的全人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需要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3]。近些年,提起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总会提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但国际视野并不单纯等同于对外语的掌握,而是强调对不同文化的了解熟悉。国际视野的培养应该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深刻认识和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更多地理解和尊重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无形之中提升自己的眼界。在国际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外国文化,更要让“中国视野占据中国外语学科的中心地位,并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出发点……这一改变代表着我们对外语学科本质的全新认识,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新体现”[4]。我国英语专业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与外语相关的学术研究主要反映的是英美主流文化、文学,很少加入中国特色本土文化,这就造成了文化的单向输入,中国优秀文化缺乏对外输出。因此,英语专业教材在编写时不但要加入以英语国家为主的目的语文化材料,也要增加以学习者自身为主要内容的母语文化材料,逐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学科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

新文科建设的推行,要求地方院校改革教育观念,在专业规划上有的放矢,充分考虑国家、地方的经济、教育等发展需求,“通过对大量与社会需求脱轨的文科专业进行改造,引导更多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脱离效率较低的基础文科研究,转向与社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的应用型文科研究”[5],突出办学重点及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英语师范专业教育很好地秉承了来源于当地、服务于当地的理念,成为本市乃至周边县区外语教师培训发展的主阵地,对当地基础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地方院校而言,英语专业坚持其师范性、提高英语师范教育质量是其服务社会,为当地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源头上贡献力量的重要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新文科建设。

国家于2018年10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确定了“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均应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凸显师范性”,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应具有“以人文性为基础,专业特性和师范特性相互融通”的特点[6]。然而,转型期的地方高校通常优先扶持能带来短期效益的理工类学科,弱化师范性,忽视师范专业建设。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系),即使在转型期,也要明确“能体现地方师范院校(系)办学特色的独特属性是师范性……正是师范性体现了高师院校(系)的社会存在价值与不可替代性,使其获得了与其他类院校(系)共存于社会的基础”[7]。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师范专业的主要职能是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英语师资人才,因此其专业建设要在重视英语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上,重视英语人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既是对培养方向课程的职业化呈现,也是师范类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最应该特色化的部分”[6]。保持工科与师范类英语专业发展并重,不盲目追求当下热点效益而忽视地方高校传统师范优势, 强化英语专业师范教育,才是地方应用型院校英语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出路。

二、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对策

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它不是简单的学科大拼盘,而是强调不同层次的学科深度融合:一是打破人文学科内容的专业壁垒,二是消除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障碍,三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理科交叉。外语学科具有内外双重跨学科特性,英语学科的发展更应鼓励跨学科课程建设,结合符合最新区域发展需求的优势学科专业,丰富英语学科的内涵,真正找到具有学科特色的英语专业发展方向,以全新的学科视角和扎实的学术积累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更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能力素养。

1.建构双重跨学科、多重跨院校的培养模式

苏州大学教务部部长周毅指出,在新文科建设中,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的限制,在文理、文工等范围内进行更大跨度的学科专业交叉,强调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将成为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选项[8]。要推进新文科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专业壁垒和清除学科障碍,充分利用英语学科的双重跨学科性质,建立新型英语学科体系。外语学科的内在跨学科是指外语专业的内在知识体系是以语言、文学、文化等交融交叉建构起来的,其本身就具有学科交叉性;外语学科的外在跨学科是指外语专业的外在知识体系架构在历史、哲学、心理、教育、音乐、美术、舞蹈等人文学科和生物、化学、计算机、数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之中[4]。英语学科的开放品格使得外语既能整合内部子学科群,将外语文学、语言学、翻译、文化等相互融合,又能构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将政治、法律、社会、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横向关联,实现英语专业发展的多元化融合。

新文科建设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为了更好地推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多元化融合,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合理的学科融合制度,搭建学科融合平台。地方高校外语院系受设备、师资及资源有限等问题的影响,要想真正实现新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不能单靠一己之力,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校优势学科,联合其他院系,进行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而非流于表面的不同学科嫁接拼凑。“英语人才培养要设置人文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相互强化的课程体系,拓展相应的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等通识课程模块”[3]。地方院校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需求和自身职业规划有计划地跨专业、跨学科辅修教育、经济、法律、医学、传媒等课程,培养学生利用英文思维欣赏经典,提倡学生利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要打破外语院系与其他院系各自为营、相互割裂的学术、教学状态,依靠学校的学术资源优势,使外语学科与其他优势学科或理工类学科充分融合,争取寻找新的学术突破点,“在知识生产上寻求知识的增量建设,而不是知识的存量重组”[9],树立大学科视野,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术研究,从而加速具有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同步发展。地方院校受限于历史、政策、平台等因素,在政策引领、教学改革等方面不具备优势,这些局限在短期内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要充分借助外力,进行院系横向联合,借用其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师资和设备资源,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的英语学科建设经验,汇聚优质资源,创建联合培养学生的办学平台,积极促进本校外语专业与其他帮扶院校之间的合作,建立合理的专业教学、特色学术合作团队,加强跨学科、跨院系、跨院校的多层次学术研究,促进本校英语专业科研与教学的高水平发展,形成教学与学术的良性互动,推动新文科发展。

2.“外引”“内生”双渠道师资建设,多维度培养应用型教师队伍

现在的师资力量很难达到新文科教育的要求。新文科强调综合性研究和知识更新的动态性,要求教师要具备多学科贯通的知识结构,对教师评价也更为多元化。我国目前在职外语教师大都是在传统的以理论为基础、以学科知识细分为背景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的学科结构单一、知识供给固化、课程资源匮乏,这些因素导致师资力量薄弱,阻碍了新文科建设的步伐。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新型英语课程建设及发展的保障。因此,教师队伍能力的提升、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观念意识的改变,是新文科建设中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一步。

师资建设非一朝一夕。受制于区域条件,地方高校往往很难吸引优秀领军人才,因此应采取外引与内生双渠道,注重培养和储备师资力量:一是利用短平快的外部引入高层次、高学历外语人才的方式;二是通过培养本土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的内培式策略,打造能胜任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应用型英语师资队伍。“外引”是指引进能够深入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科研创新人才和多学科知识、经验丰富的新型外语教师,通过引进国内外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带动现有人才队伍,快速改善现有外语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应加强人才引进战略,对于条件艰苦、平台优势不明显的院校,争取在教师待遇方面给予倾斜,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学院应重视并认真贯彻执行人才引进政策,针对性引进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切实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避免学校资源、人才资源的双重浪费。

“内生”是指在现有的内部师资力量中选拔和培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外语学科师资队伍的内部发展可采用分层式的培养模式:第一层次是注重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才的培养。派遣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术领军人才进行高层次的国内外业务培训、研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提高外语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学术素养,培养外语教师的国际视野,在他们的示范带领下,先富带后富,逐步建立高水平的新型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第二层次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注重储备师资力量的建设。通过组织青年教师专项业务能力培训、教学能力提升比赛、学术任务考核、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措施,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支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国内外交流访问,激励青年教师实现自我发展、自动提升;督促青年教师了解新兴技术发展特征,创新教学模式,将教学、智能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快速成长,迎合时代发展。

结束语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型文科英语人才培养要使学生具备过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和通用能力。学科建设中要平衡英语专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素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英语学科区域师资力量培养与提高的摇篮作用,强化师范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地方发展战略。地方应用型院校要结合区域地方特色,一方面进一步推进英语子学科群的内部融合,另一方面横向整合不同专业、学科、院校资源,促进不同层次学科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增量建设,构建“大学科”视野;通过外引内培双渠道,优化外语教师队伍,组建强劲有力的新型外语学科团队,教学科研双促进,实现新文科建设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英语专业外语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