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视角下的大概念教学
2021-12-29方云艳
方云艳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 350117)
核心素养提出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学者关于这一问题展开了不同方向的探索:有学者指出课程整合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核心素养是课程整合的重要指向,课程整合又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学科课程整合更是实施核心素养下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1];也有学者指出转换教科书的编写理念来落实核心素养[2]。当前,学科大概念也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而学科大概念何以实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基于这一问题,本文从知识的视角出发,探讨基于大概念的教学应遵循怎样的逻辑与思路。
一、大概念教学概述
大概念是在什么样的教育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呢?大概念与普通概念有什么区别?大概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理解大概念教学?通过对“大概念”以及“大概念教学”这两个概念进行概述有利于理解以上这些问题。
1.大概念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指出要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3]。由此可见,学科大概念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之“大”如何体现呢?大概念之大体现在这个概念具有统摄性,是包容性更高的命题。从大概念的理论基础来看,它契合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从这个视角来看,学生对于大概念的学习是属于上位学习。
从大概念的表现形式来看,大概念不一定是某个具体的词语,也可以是短语。哈伦(Harlen)指出大概念有四种特征:能够解释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量事物、事件和现象;为学生在理解社会问题的决策时提供基础;使人们能够回答或找到人们对自己和自然世界提出的各种问题的答案;具有文化意义[4]。通过哈伦(Harlen)概括的大概念内涵能够为教师在筛选学科大概念时提供参考的标准。
从学科的立场来看,“大概念指的是反映学科本质及其特殊性的、构成学科框架的概念,它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普适性极强的概念。”[5]由此来看,基于大概念的教学首先需要确定学科中的大概念。关于如何确定学科中的大概念,王喜斌提出学科大概念的获取主要有三个途径,分别是从课程标准中提取、以基本问题为导引以及以学习者所达到的理解来架构[6]。
大概念就像是一幅有待完成的拼图,一片片尚待完成的拼图散落在学科内容中。相较于不知道一片片的碎片会拼接成什么而言,大概念能引导学生去接近问题的原貌,从而更轻松地解决问题。每位学生头脑中原本存在的拼图是各异的,大概念教学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寻找缺失的拼图,并建构知识之间的连接,从而形成大概念。
2.大概念教学
从双基时代到三维目标时代再到核心素养时代,学界对于知识的认识经历了由表入里的过程,学者开始关注知识背后的意义、知识的情境性、知识的过程性,关注学科知识如何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基于大概念教学指向的知识背后的核心内容以及知识背后的逻辑,宗德柱指出大概念教学实质上是一类挖掘隐藏于知识教学背景下的思维方式的实践型课堂活动[7]。那么如何挖掘隐藏于知识教学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呢?基于大概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处于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这样学生与教师才能开展真正的交流。学生不仅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发问者,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不断地探索隐藏于知识教学背景下的逻辑与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问题的创设,以问题为开端,以合作性的问题解决为主线,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问题的探究。创设的问题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够结合所学相关的知识与概念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并不断探索时也正是深度学习的体现。
大概念教学最终是为了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得到发展。希望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在生活中合理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大概念的内涵
理解大概念的深刻内涵有利于大概念教学的开展和课程设计。大概念虽然抽象但不空洞,它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大概念体现的是知识与知识间的连接,并由此编织出学科知识网络。因为大概念始终处于生成与变化中,所以教师需不断审视与反思大概念。
1.蕴含的意义
学科大概念蕴含意义丰富,是学科核心概念的凝结。例如,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要突出大概念的统领作用,并把“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作为五大主题之一[8]。在这一主题下,学习物质结构的基础就是要从分子、原子等不同尺度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借助概念来理解我们自己,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赋予意义。微观物质被赋予“分子”这一称号时,就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内在含义。物质是由分子结合起来形成的,就连我们的身体也是由分子组成的,对于分子世界的探索就是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探索。
大概念由事实知识抽象而成,因此也就蕴藏着现实意义。钻石和石墨主要的化学元素都是碳,但为什么两者的价格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却有如此大的差异。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运用原子这一概念,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两者的物质结构差异巨大。概念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现象以及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成因。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和事实经验,而且要教会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现象并认识事物本质。
2.知识的连接
大概念可以看作是由多个子概念构成的。如果将大概念看作是涵盖整个单元或者某个主题的重要内容总和,那么子概念就是其中主要的构成理论,具有一致性。子概念是大概念框架结构的支撑点,如果说大概念是楼梯的终点,那么子概念就是帮助我们到达终点的每一个台阶。大概念体现着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着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因此,大概念是能够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由表面的知识记忆转变为对知识的贯通掌握。
正因为大概念能够体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就能够实现跨学科内容的整合。例如,上面提到的分子,不仅在化学中是核心概念,在生物学中也是重要概念。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必修课程中就有一个模块是“分子与细胞”,需要学习细胞的分子组成[9],从分子层面来了解细胞。单一学科具体知识点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能与其他学科产生多种关联的。课堂教学不应只教授学生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要呈现给学生一张知识网。因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不断关联才能呈现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3.生成与重构
大概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也处于生成与发展之中。大概念是在我们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了解、经验的总结中形成的。我们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时空,对于事物的认识也会随着实践经验的改变而变化,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视角的变换,重构理解认识。在哥白尼之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是静止不动的,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则指出地球是以太阳为中心运动的,之后随着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得到了证实。由此来看,即使是现在被认为正确的概念也可能会随着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而作出改变。
既然大概念是不断深化的,那么就应该以审视的眼光看待大概念,不断地反思其实质与内涵。审视与反思是为了纠正错误认识并重构新的概念。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都离不开概念的重构,当解释新现象与新事物时,就需要构建新的大概念来提供一套新的认识系统和描述体系。
三、知识学习视角下大概念教学的逻辑
从知识学习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应包含知识的呈现——体系的建构——实践的运用三个主要步骤。基于此大概念的教学要实现背后的意义,让大概念的探究过程成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最后培养学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知识的呈现:挖掘大概念背后的意义
对于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后的意义。知识的作用就是保护个体的生存,并促进个体对外部世界进行理解[10],大概念教学强调的正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再进一步,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更是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对于意义的求索是建立在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在理解知识、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内心世界能够不断丰富起来,生命的意义也将得以体现。
概念抽象地表达着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概念内涵越丰富就越抽象,这就意味着与生活中具体现象的现实距离就越远。要想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潜藏在概念背后的意义与内涵。教师在进行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时,要从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构建大概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则要将具体的联系现实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教师着重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而不是单纯展现给学生一个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毫不相关的世界。概念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相关,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概念的内涵与意义。因此,教师要通过平时观察与日常沟通来更好地帮助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概念背后的意义。
2.体系的建构:围绕大概念的探究
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大概念的探究从而逐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师应当主动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从而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相互的沟通与交流中,学生之间是知识的共同体,互相分享学习经验与知识。大概念教学正是基于先前的经验对知识的意义进行重构认知的过程,通过大概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内在演化逻辑,在知识与结构的重构中形成知识体系。
李刚、吕立杰指出大概念在学科结构中呈现出网络状结构的特点。这种网络状结构包括了学科内网络结构和学科间网络结构,每一个大概念就像是完成网络结构间通信的基站[11]。由此来看,大概念教学也是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去引导学生思考大概念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知识之间可以贯通融合,在学生头脑中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串联在一起的知识网络。
3.实践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也在变化之中。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变化的世界里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呢?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为了要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在大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知识的情境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而且要学会运用知识。知识的实践运用指向的就是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概念教学关注的正是学生能否将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复杂问题时,大概念教学培养出的核心素养将发挥作用,帮助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并突破学科疆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概念教学可以把“大概念”思维的习得作为教学目标,并体现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评价也应该重点考察学生能否运用大概念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有智慧的人”。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可以方便快速地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与信息,而我们对知识点的记忆没有办法做得比计算机更好、更精准。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更应该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去收集、筛选、甄别有用的信息,最终解决问题。大概念作为更深层次、更高层面的知识学习和思维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智慧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