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特点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1-12-29马宁
马 宁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盛行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衰落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复兴期。美国品格教育重新兴起后,呈现出许多与传统品格教育的不同之处,探究这些新的特点,对我国当下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品格教育复兴以来,新品格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表现出了与之前传统品格教育不同的一些新特点。
1.教育理念坚持权威与自由统一
新品格教育在美国复兴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品格教育中权威和自由的关系问题,认为两者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权威是共同体公认的某些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它给公民提供边界感和指引感;自由是公民自主思考道德问题和自主选择价值观的权利。美国新品格教育既尊重、鼓励教育对象依靠自己的理性和意志进行道德判断,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又强调公共权威在个体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引导和规范作用。新品格教育指出,教育的理念必须坚持权威与自由相统一,权威为个体的自由划定了道德底线,明确了品格教育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没有公共权威中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和规范,个体的品格发展便会流入空谈[1]。自由为权威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公民只有通过自主的思考和选择,将权威内化为个体的自我意识和内在价值观,个体的道德品格才算是真正形成,权威也才算是真正被认可。因此,在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教育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针对道德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理性判断,依靠个人智慧来检验道德真理,做出行为选择,解决实际的道德困境。另一方面,教育者也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教育对象进行适当的引导,发挥公共权威的作用,确保对教育对象的道德教育有基本的目标遵循,也保证个体在进行道德思考的时候不走偏,形成的道德信念不扭曲。美国新品格教育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权威与自由辩证统一的教育理念,来实现公民道德的发展和完善品格的构建。
2.教育模式注重行为与反思并行
新品格教育者们认为公民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反思是检验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两颗试金石,个体优秀品格的形成既是通过外在环境或教育者的引导,从而产生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美德倾向,同时又是个体通过自主的道德思考和道德选择的行为结果[2]。因此,美国新品格教育注重教育对象行为与反思的整合,一方面,其通过一系列显性品格教育的课程和既定的教育目标、行为规范等积极促进教育者优秀品格和良善美德的形成,有效约束教育对象的行为,使教育对象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习惯。由此,公民在其所属的共同体内部表现出的一些行为,都符合道德的标准,实现了行为上的“善”。另一方面,新品格教育通过组织教育对象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自主进行道德思考、道德批判的能力,鼓励教育对象通过反思,自主做出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由此,公民将普遍的道德权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成思想与行动的一致,实现了真正的道德自由。美国新品格教育既重视教育对象道德行为的养成,又兼顾对教育对象道德思维的培育,促进了社会道德教育发展的持续性和完整性,也为解决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主公民所面临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际状况相脱节的道德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3.教育内容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
基于上述提到的美国社会曾面临的道德困境,新品格教育的倡导者们认为,教育事业不能持价值中立的立场,而要发挥指引公民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承担起帮助公民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在共同体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责任。美国新品格教育不断尝试将教育内容复归传统历史,在历史的脉络中重新发掘像诚信、平等、责任、博爱等经久不衰的价值共识的力量,作为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今天所用,培养符合并能促进美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新品格教育在教育对象之间展开民主讨论,厘清了一系列现有的价值条目,最终总结出适合本共同体的一整套核心价值观,并广泛推行之。例如,美国的权威道德教育研究机构Character Counts指出,构成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六大支柱是值得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民责任,另一著名的品格教育研究机构Center for the 4th & 5th Rs也认为,“尊重”和“责任”是美国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3]。因此,美国众多学校都将“尊重”和“责任”视为与读、写、算3R课程同等重要的第4R和第5R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教导教育对象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和一切其他存在物,积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教育对象成为有道德、负责任的现代民主公民。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美国新品格教育力图在尊重多元价值的基础上,找到共同体成员内部的共通性,通过这些共通性在全社会达到普遍、广泛的价值共识,使社会成员自觉认同自己的民主公民身份,并凝聚起共同体的精神力量,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社会危机。
4.教育方法强调主体性和多样性
首先,美国新品格教育提倡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新品格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个体自主反思的重视,自然而然会带来教育方法上对主体性的注重,即重视个体自主品格意识的养成。在美国新品格教育下,教育对象不再只是理论的被动接受者,他有自主参与教育活动和自主选择教育理论的权利。在品格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教育对象可以和教育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也可以对教育者的观点、理论提出质疑或批判[4]。除此之外,教育者为教育对象不断创设道德情景,让教育对象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提高其道德践行的能力,教育目的均旨在培养教育对象的品格自觉。
其次,美国新品格教育除了通过专门的品格教育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外,还采取更多形式的教育方法。第一,注重隐性教育的渗透。新品格教育将道德理念和价值观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教育对象在上各门课程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品格上的熏陶。学校中的各个工作人员都是品格教育的承担者,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品格教育环境和氛围,小到校园标语或雕塑、海报,都渗透着美国的核心价值精神[5]。扩展到社会领域,教育者引导教育对象体验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隐性教育的力量。第二,开发互联网教育途径。美国的相关教育机构在互联网上设立了自己的专属网站,通过网络交换信息和资料,开设众多专题探讨小组,实现网络品格教育。第三,调动家庭、社区、学校、教育机构等各组织的力量,使个体无时无刻不处于品格教育的环境中,形成多领域、全方位的教育模式。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基于上述对美国新品格教育特点的探究和阐述,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新品格教育与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相似之处。因此,新品格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所呈现出的特点,对我国当下的道德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1.注重个体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良好品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新品格教育下的教育者尤为重视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他们尊重并善于分析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式的带领教育对象走出道德误区[6]。个体良好品格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健康心理,拥有一个积极向善的健康心理的个体,更容易接受和认可普遍的道德理念,更乐于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进而更可能将它们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意志,形成稳定的道德品格。因此,我国的道德教育应该更为注重对教育对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首先,道德教育的教育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生活,在教育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其心理变化,给予其关爱,善于及时疏导和解决教育对象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其次,借助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机制,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自助能力,通过专业手段对教育对象可能产生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引导,对教育对象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治愈。再次,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稳定处在能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环境中,舒缓教育对象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增强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教育对象在思想上、心理上的成熟发展,能有效抵御不良心理因素对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从而培养教育对象的健全人格。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道德共识
美国新品格教育在内容上极为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广泛传播适应于美国现代民主社会的价值观念。同样,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也应加强对教育对象进行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在与一个民族精神深处的价值共识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也是形成和完善个体品格的前提,没有道德共识的达成,德育工作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中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教育对象的自主性,但却导致教育对象失落了本应习得的最基本的优秀品质,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趁机而入,使得道德教育缺失了传统根基和价值引领,往往与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教育对象,促进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共识[7]。
道德教育不仅要让教育对象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更要让其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道德教育要培养教育对象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核心价值观分析道德问题、解决道德困境的能力,使其自觉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生活实践。
3.重视个体的道德实践,促使教育生活化
美国新品格教育注重组织教育对象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这一点也为我国道德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方面,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与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尽可能的贴近。目前,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是制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教条式的、不符合时宜的道德理论不能引起教育对象的共鸣,无法激发教育对象想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内部动机。因此,道德教育要走生活化的道路,帮助教育对象认识到良好品德与幸福生活之间的一体相关性,激发其内在动力去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道德品格。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将道德知识、理论传授给教育对象,还要善于利用发生在教育对象身边的事例,通过相互间的探讨和交流提升他们的道德思考力和判断力,增强对优秀品德的理解,提高个体道德情操,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习惯。另一方面,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德育评价也要基于实践的标准。现阶段,我国道德教育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仍然是以知识性的考试为标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教育对象的实际道德素养,也不能发挥考核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规约作用。因此,道德教育应更重视对教育对象实践行为的考评,关注教育对象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表现,以此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指导教育对象意识到优秀道德品格对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4.建构道德教育合力机制,形成全民性教育
美国新品格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相互协作。新品格教育的提倡者们认为,个体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教化过程,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力量是不够的,家庭、社区都是品格教育的重要阵地[8]。正如新品格教育的提倡者们认识到的那样,我国的道德教育也必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协调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达成全民性教育。首先,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个体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环境,家庭对个体道德的教育至关重要。个体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最终要落实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因此,家校间针对德育问题的沟通和家长的道德示范作用是教育合力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次,全社会也应为道德教育提供正能量的环境和氛围,避免个体因在学校接受的道德理念与社会中的道德实际不符而产生心理落差[9]。譬如网络问题,相关部门应规范互联网空间,筛选和净化网络上的信息,积极传播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内容,减少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帮助社会成员辨明是非善恶。再有,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个体道德问题,形成规范性的奖惩机制,比如诚信档案的设立,比如各界在招录人才时更加强调个人品德,加强对个人道德素质的要求和考察。以此,有助于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全民性的道德教育,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