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旁格宾语的跨文化附加含义

2021-12-29

林区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街介词宾语

张 旸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25)

旁格宾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不仅存在于汉语中,也存在于如日语、英语等其他语言中。汉语学界在宾语细化、语法后果及实现机制上做了很多研究,但鲜有学者研究英汉中旁格宾语的语义内涵区别。李劲荣指出“吃食堂”是主观表达某一种行为方式,宾语和动词关系紧密形成一种整体结构,浮现出新的意义[1],但未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胡勇对“吃食堂”的浮现义做了分析,认为“吃食堂”是吃饭的一种方式,其浮现义是“吃饭”的一种方式[2]。由于附加含义很大程度上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对跨文化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英汉旁格宾语的语义特征对比,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汉语旁格宾语的文化附加含义。

一、英汉旁格宾语的形式

(一)汉语旁格宾语

汉语旁格宾语中动词有及物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两种,两种形式都可以接旁格宾语。

1.动词为及物动词

动词为及物动词时,常规组配中,宾语是受事宾语,其认知图景激活的为核心格,如“买面包”“洗衣服”。例(1)中,“饭”是“吃”的常规组配,是受事宾语。动词为及物动词时也可以在非常规组配中激活非核心格,如地点、工具、方式、目的等。例(2)中“吃”激活的是非常规组配的非核心格地点“食堂”。

(1)不过北京人吃饭是有点儿爱考究。(北京话调查资料1982年)

(2)你们小单身汉,连个做饭的地儿都没有,一天三顿吃食堂,太可怜了。(中国式离婚2011年)

2.动词为非作格动词

当动词为非作格动词时,没有受事宾语,其宾语只能是非常规组配的宾语,认知图景激活的只能为非核心格,如例(3)、例(4)中“哭”和“睡”都是非作格动词,形成了非常规组配,带旁格宾语“鼻子”“大街”。

(3)已经过了哭鼻子那个年龄,觉得哭了也解决不了什么事情。(新浪2020年)

(4)如果上海不怕丢人的话,那咱们就睡大街上好了。(蜗居2007年)

上述汉语中的核心格的动宾结构可以是一种具体的“事例”,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代表这类行为方式。但是非核心格的旁格宾语都是一种“现象”,而不能表示某种具体的“事例”,表示抽象的语义概念,代表这类行为方式。

(二)英语旁格宾语

英文中旁格宾语形式实质是介词的省略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介词in在表示方式时,如名词“way”之前常常省略

(5)You will never manage (in) that way. 你那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6)Do (in) your own way. 用你自己的方式做。

2.介词后接具体时间、方向、距离、重量等时,介词可以省略

(7)Turn your eyes (to) this way. 看向这里。

(8)You have to stay (for) a long time. 你需要待很长一段时间。

(9)We walked (for) twenty miles a day. 我们每天走20英里。

(10)They cook (in) the Japanese style. 他们的烹调具有日式风味。

(11) My brother weighs (at) 120 pounds. 我哥哥体重为120磅。

3.介词后接从句时,介词可以省略

(12)I have no idea (of) when he will come. 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

(13)He hesitated (about) what to do next. 他对下一步做什么犹豫不决。

从上述三种英文旁格宾语形式来看,无论是表示方式、时间、方向、距离、重量还是接从句,介词后都是表示具体意义的名词短语或从句,可以称之为“事例”[3]。

在英文中,介词位于动词或“动宾”结构后,形成“动词+(宾语)+介词+名词短语”,其后所接成分为表示具体意义的名词短语或从句,所表达的是具体意义的“事例”,如:

(14)He spoke (for) one hour. 他说了一个小时。

在汉语中,介词位于“动宾”结构之前,形成“介词+名词+(方向)+动词+宾语”结构的基本句法格式,如“在食堂(里)吃饭”。在基本句法格式中,这可以表示具有具体语义的“事例”,如:

(15)很可惜,那天晚上当彩虹出现在天边的时候,我正在食堂吃饭。(新华社2001年8月)

也可以表示具有抽象语义的一种行为方式,即“现象”,如:

(16)身为总队长,按规定他可用中灶,却一日三餐与战士同在食堂吃饭。(人民日报1995)

动词“吃”激活了相应的认知图景即吃的主语即什么人,吃的宾语即什么东西,以及状语即吃的地点,当然还可以激活工具、原因等。由于经济原则,在语义焦点不落在宾语的时候,“吃”的受事并不凸显吃的对象,即抽象名词“饭”,因此可以将基本句法格式简化,宾语即可以省略。但由于单音节动词一般不单独做谓语,宾语位置缺格,由状语后移补格,省略语义最为虚化的介词,即构成旁格宾语。

二、英汉“动宾”形式的附加含义

汉语的“动宾”旁格成分作状语需由介词引介,在汉语“动宾”形式的宾语细化问题上,孙天琦指出旁格宾语只能加限定性定语,不能加描写性定语[4]。李劲荣(2019)进一步指出旁格成分作宾语与有指成分受描写性定语修饰不同,体现了无指性成分的非个体性语义特征[1]。

(一)无指性成分的语义特征

无指性成分的语义体现的是抽象的语义特征,而抽象的语义特征体现的正是“行为”而不是“事件”。“事件”是行为的具体体现,“行为”是一种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同的行为方式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反映在语言中,即常规的行为是大众普遍的行为,没有语义的凸显,但某些非常规的共有行为就会通过语言体现行为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即附加了文化的含义。如“吃食堂”“吃父母”“睡大街”“坐冷板凳”等。由于是非常规的共有行为,与常规不符,如吃饭一般是在家里,睡觉一般是在床上,坐不会坐在冷的板凳上等,所以就有了非自然含义,又由于共同文化的影响,便产生了文化附加的含义。如:

(17)从“违规公款吃喝”转为了“违规接受宴请”,企业老板成为“埋单人”,群众称之为“不吃公款吃老板”。(搜狐新闻 2019年7月)

例(17)中“吃XX”由于长时间的高频率使用,已形成规约化,成为构式,并含有“依靠利用XX做某事”的语义,“吃公款”指利用公款吃喝,“吃老板”指利用老板,让老板花钱付账。又如“吃父母”指自己不能独立,一切依靠父母生活。

(18)还是要在全社会倡导甘坐冷板凳精神。(北京日报 2020年8月)

例(18)中“坐冷板凳”本意是比喻因不受重视而担任清闲的职务,也比喻长期等候工作或长久地等待接见,其感情色彩多见贬义,指不受重视,不受欢迎。“坐冷板凳的精神”要具有耐得住不受重视、不受欢迎的精神,要摒弃社会中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让全社会尊重科学、具有在不断的失败中坚持下去的精神,感情色彩发生了转移。

(19)这次女儿先兆流产她叫女儿回家调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家里有他这个退休在家的爸爸,没想到他还是不做饭,叫怀孕的女儿也跟着吃食堂。(新结婚时代 2006年)

(20)今年将给未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吃小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广州日报 2020年3月)

例(19)和例(20)中“食堂”古代指寺院或公堂中会食的地方,在解放初期,被称作“公共食堂”,主要指由政府、学校给内部职工及学生提供饭食的地方。由于条件限制,“食堂”以前是供多人共同吃饭的地方,所以一般都是大锅做出来的饭菜,而且菜品不多,仅仅保证温饱,谈不上色香味,食堂中很少会有单独做的一小锅一盘菜的“小灶”。所以食堂的饭菜一般口味都不会有“小灶”的口味好,仅限于填饱肚子而已,菜品不多,更谈不上什么营养搭配。所以“吃食堂”在中国的特有环境下产生了附加的含义,即条件艰苦,饭菜口味一般,菜品单一,仅限填饱肚子。反之,“吃小灶”则指单独用小炉具在小的炉灶上做的小盘菜,在解放初期,只有受到特殊待遇,才会“吃小灶”。现在“吃小灶”经过语义泛化,比喻享受特殊照顾,加以优待。所以“吃食堂”和“吃小灶”都是由于特殊时期的文化背景产生了文化附加的含义。

(二)有指性成分的语义特征

有指性成分是有明确指向的行为,即具体事件,不是大众普遍行为,也不是一类人群的共同行为,是不能体现某一种文化内涵的,所以不能蕴含文化附加的含义。

英语旁格宾语的三种类型,一是介词后接名词“way”的短语;二是介词后接具体时间、方向、距离、重量等;三是介词后接从句。这三种情况都是有指性的“事例”,指向具体语义。具体“事例”不能表抽象含义,自然就没有附加的含义。如:

(21)We should start (in) this week, and return (in) next week. 我们必须这周出发,下周返回。

(22)I was not certain (of) what to do. 我不确定应该做什么。

汉语中旁格宾语有“事例”和“现象”两种情况,表示“现象”的旁格宾语一般不用于表“事例”,在表示具体“事例”时,介词不能省略。如:

(23)a.公务员早退两分钟去食堂吃饭被罚300元。(搜狐新闻2013年8月)

(23)b.*公务员早退两分钟吃食堂被罚300元。

“公务员去食堂吃饭”既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现象”。但“早退两分钟”则是有明确的限定,是某次吃午饭的时候,是“事例”,而不是每天或定期的“在食堂吃饭”的“现象”,不能替换为“吃食堂”。

(24)a.很多消防员一直奋战到天亮,他们在大街上睡着了。(钱江晚报 2016年12月)

(24)b.*很多消防员一直奋战到天亮,他们睡大街了。

“在大街上睡着”中“睡着”是动结式动词,睡觉的结果是睡着了,所以必然是“事例”,某一次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但“睡大街”是“现象”,“消防员”的某一次“睡在大街”上的行为不能替换为附有穷困潦倒或其他原因而无处安身的文化附加含义的 “现象”。

(25)a.这个国家,很多人打扮时尚却常常躺在大街上睡觉。(社会青年 2017年9月)

(25)b.这个国家,很多人打扮时尚却常常睡大街。

一般是生活条件比较好,注意外在形象,至少不会露宿街头的人才会“打扮时尚”,而不注意外在形象,生活窘迫的人才会“在大街上睡觉”,两者语义内涵相反。“却”体现了两者语义的矛盾之处,而这种现象是“这个国家”所存在的,这里的“在大街上睡觉”可以替换为“睡大街”,印证了“睡大街”正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事例”,存在文化附加含义。

有时口语中也会出现表“现象”的旁格宾语用于表“事例”的情况。例如:

(26)a. 我今天又得去食堂吃饭了。

(26)b. 我今天又得吃食堂了。

在聚焦认知活动时,要对内容进行前景化和背景化的排列。被选择的内容置于前景化位置,未被选择的则处于背景化位置[5]。“吃食堂”宾语位置的“食堂”被选择为前景化位置,凸显的不仅是食堂的地点信息,还有相关的认知域[6]。例(26)中虽然有地点时间词,但用了表示抽象语义的“吃食堂”,凸显的不是地点,而是把不能吃到高品质饭菜这样一个信息作为前景信息。

三、汉语旁格宾语附加含义的形成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旁格宾语都是有文化附加的含义,表示“现象”的旁格宾语含有文化附加的含义,如“吃食堂”“吃公款”“睡大街”“跪搓衣板”。表示“事例”的旁格宾语例如“扇扇子”“晒太阳”“飞上海”“寄航空”等就没有文化附加的含义。究其原因,表“现象”的旁格宾语需具备三个条件:以“吃食堂”为例,首先,表“现象”的旁格宾语需可以接多个格角色,而不仅限于固有的格角色。“吃”有多个格角色,可以激活地点、对象、工具等,如吃的地点可以为多处。其次,表“现象”的旁格宾语为非常规组配,“食堂”相对于“家”针对的是特定一类人群,如“学生”,单位有“食堂”的员工。但“扇”“扇子”以及“寄”“航空”为常规组配。再次,为一定数量人群的共有行为,而非个体行为,能够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吃食堂”一般反映了可能不方便在家吃饭或去饭店吃饭,而简单吃一些东西,不追求菜品质量,不讲究饮食品质的语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旁格宾语会体现出附加的含义。

四、英汉旁格宾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首先,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和谐为上,注重整体思维。所以汉语重意不重形,是形象语言,注重内涵的过程性或激活的意境感受,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同时旁格宾语由于地点、对象、工具、来源、目标、原因、目的等其他格作宾语,其背景信息凸显,还可以激活更多的认知因素。如“睡大街”,“大街”是动词“睡”的非常规组配,凸显“大街”的背景信息,语义侧重描述无处安身,留宿街头,睡在大街上引起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而不仅仅是睡在大街上的行为。“坐冷板凳”同样,“冷板凳”是“坐”的非常规组配对象,凸显“冷板凳”的背景信息,语义侧重由于被冷落而感到落寞的心理感受,而不仅仅只是受到冷落的行为。而英文更注重逻辑思维,讲究推理,在语义明确的情况下,才会省略语义虚化的介词,语义内涵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不会产生附加的含义。

其次,汉语更具动态性,旁格宾语已形成“动词+旁格宾语”的构式。构式与词汇一样,能够在知识网络形成相互关联的关系。词汇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系统,同样构式也是动态的网络系统,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7]。语言经过长时期的高频使用,会逐渐规约化,形成长期语义记忆,固化形式组配,达到形式组配和意义的配对。“动词+旁格宾语”构式具有整体性,在形成过程中体现了语义变化。变化过程固然会不断加入相关背景语义信息,通过透视域激活多种因素,更倾向描述过程动态。如“吃父母”是像寄生虫一样吸食父母,榨干父母的钱物。其附加的整体含义包含了“吃父母”的心理状态及相关行为,是整体的动态性的整合,所以具有附加的含义,并且语义更加丰富。而英语是由于明确语义语言结构,才会省略语义虚化的介词,语义焦点没有变化,语义没有发生变化,更倾向于静态,阐述状态。

在留学生教学中,旁格宾语是难点,它不仅是非常规组配,同时还附有丰富的文化附加的语义内涵。如果留学生不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旁格宾语的附加含义,从而影响跨文化的交际。非自然语义的理解是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难点,要注意对跨文化附加含义的教学,通过对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的介绍,扩大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进而深化对汉语的跨文化附加含义的理解,提高汉语的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大街介词宾语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逛大街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宾语从句及练习
介词不能这样用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趣图
大街上真热闹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