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下的英语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2021-12-29曹颖
曹 颖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口语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传递、感情沟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并在语言习得过程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提供的语言训练资源和语言知识信息材料,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语言输入,逐步掌握语言规则,并将之内化,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储备、认知方式、认知水平、情感因素以及输入内容的难易程度等均影响着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师范生已被国家纳入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范围之中,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环节更是凸显了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教师资格认定方式的转变促使师范类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改革阶段。本文结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hypothesis),提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增加英语语言的输入量,降低情感过滤,提高英语语言的输出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一、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的不断推进,各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的英语口语课程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口语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例如,英语口语课程缺乏“教学、科学研究一体化”的氛围,没有相应配套的课题研究项目;教学模式单一、无创新;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口语训练项目,无其他拓展,教学资源匮乏,使得学生的口语水平只停留于生活口语的层面。与此同时,各院校较少为学生提供锻炼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缺少英语交流、学习的氛围等。
目前,阻碍英语口语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量
词汇的学习与积累是语言习得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量的词汇才能进行口语表达和交流。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在1978年就对词汇的重要性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没有词汇,人们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语言学习者如果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就很难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无法选择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很难达到交流的目的,无法实现沟通的目标。因此,英语词汇量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口语交流的效果。
2.语调
语调是人们在讲话时,嗓音的升或降,声调的高或低及抑扬顿挫的变化。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调,语调可以表达词汇、语言规律等无法表达的微妙意境和细腻情感,语调是达意的,语调可以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语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得体的、适当的、优美的、准确的语调不但能为语言增添色彩,而且还能准确地传达信息,更可以促进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和抒发感情。反之,不恰当的、错误的语调则不能准确地传达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甚至会引起交流双方的误解,无法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诚如李奇教授(Prof. Geoffrey Leech)和斯伐特维克教授(Prof. Jan Svartvik)在《英语交际语法》一书前言中所写:“有效的语言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调。”(...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speech depends to a great extent on intonation)由此可见语调在口语交流中的重要性。
3.环境及情绪因素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通常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所提供的口语训练项目材料上,较少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设计和提供学生所感兴趣的口语交流话题,对学生进行“可理解性输入”,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语言习得和口语交流的环境。同时,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过多关注英语语法的准确性和词汇选择的合适性以及对方所提及的生僻词汇。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在交流中缺乏自信心,对英语口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焦虑感,使课堂学习气氛沉闷,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二、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了《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以五种假设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其中包括习得与学得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1]。这一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克拉申认为二语习得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二是情感因素的过滤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之中,只有向语言习得者大量地输入可理解性的语言,才能使其内在的加工机制得以运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应考虑到语言习得者的学习动机、焦虑状态、自信心等心理因素和情感变量,它们像过滤器一样控制和影响着习得者的语言输入量和吸收量。
1.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解释了二语习得者是如何习得目标语言的。克拉申指出语言习得者要想掌握语言必须有足够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且这种输入的语言材料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2.情感过滤假设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情感就好似一个可调节的过滤器一样,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作用。情感过滤与语言输入量成反比,情感过滤越低,语言习得者所获得的语言输入量就越大。克拉申认为影响二语习得的情感变量主要有以下三类: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状态[2]。
由此可见,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语言输入的量而不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是达不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情感过滤,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引导学生注重口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轻松、互动、多元的学习环境。
三、二语习得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依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教师在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和提高中,应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选择难易适中的口语训练材料,增加可理解性材料的输入
根据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设,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的口语水平出发,考虑到学生真实的口语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和整合教材,提供难易适中的口语训练材料。第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口语水平、单词储备量和知识体系, 为他们提供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的口语训练材料,同时要被大部分学生所理解接受。第二,口语训练材料中出现的单词和语法大部分应该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必要的语言输入。第三,教师应为学生建立口语档案记录其口语水平以及所取得的进步。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讲求语言教学艺术,可根据学生的口语水平、认知策略、自信心、学习动机、焦虑感等因素,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获得可理解的处于“i+1”水平的语言输入,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多接触形式丰富的语言材料,从心理上产生“我想学”的意愿,从而主动获取语言信息[3],了解标准的发音和语言会话环境,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突破传统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将听说有机结合
大多数英语口语教学采用单一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只说不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没有将英语听和说有效地融合起来,不注重听力和口语双重能力的提高。为增加可理解性语言材料的输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听力内容,将听力和口语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可理解性输入和有效性输出的深度融合。例如,在英语口语课的热身环节中加入Fun-Listening,可以选取英文歌曲、原声电影片段以及与英语口语材料相关联的听力内容,创设英语角,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语言习得的氛围[4]。通过听力口语双学科的有机结合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英语听和说的技能,为学生设置模拟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场景,让学生积累面试经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营造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克服语言习得障碍
根据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直接影响其语言习得。
动机是一种使学习者产生学习愿望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在口语学习中调动已有的语言知识储备,获取新的语言输入,主动参与语言交流。相反,如果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则会产生抵触和消极的情绪,不能达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和获得语言输入的目的。 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
学习者的自信心对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也有影响。自信心强的学生在口语交流中,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愿望, 能将已有的语言储备输出,同时会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口语交际活动之中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语言输入的目的;相反,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则会表现出畏难情绪和悲观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愿望不足,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尤其是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语言交流的快乐。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焦虑是学习者的最大障碍。学生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词汇量、语法、语音、语调以及情绪的制约和影响,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交流的内容,实现交流的目的,这就使学习者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的焦虑感,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立体的教学环境,提供了多样化、形象化、丰富多彩的口语教学资料,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降低焦虑感,还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4.遵循语言习得规律,适时纠正语言错误
语言错误是第二语言习得和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不仅反映了语言习得者对目的语的规则和性质的掌握程度,而且反映了语言学习者目前所处的语言学习阶段。随着语言习得者对语言规则的探索、语言学习的深入,这些语言错误会日渐消失。教师在日常的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非灌输大量的语言知识,应该打消学生在英语口语交流过程中害怕犯错误的消极情绪,对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遵循语言习得规律,鼓励学生将所习得的第二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并适时地纠正语言错误。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第二语言是一种完全陌生,甚至与其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因此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之中,语言习得者往往缺乏“语言表达安全感”,其“语言的自我形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还不能准确地表达想法。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寻求语言表达的安全感,构建良好的语言自我形象。同时,教师要避免“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辨轻重”的纠错现象。
5.整合英语口语资源,重视语言交际功能
语言教学既要强调语言知识的传输,又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其中,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口语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现有的口语教材和资源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与现实交际脱节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教学的效果,不能有效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根据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可理解性输入的观点,教师应整合英语口语资源,重视语言交际功能,将语言交际活动视为语言教学的重要主体部分,将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实践,用语言实践带动语言能力的提高,用语言能力促进语言知识的积累。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可理解性的输入练习为主,为学生储备大量的、真实的语言材料,同时可利用英语口语教材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情景模拟交际活动;在课堂的口语训练中,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从而让学生接触到正确的发音和标准的语调,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会话交流环境;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话剧表演、经典名著改编、英语口语大赛、英文歌曲演唱等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不同层面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语言交际意识,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
6.引入多元化的翻转课堂组织形式,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把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衔接起来,利用微课形式输入可理解性语言,运用云班课形式检验语言输出成果,以“任务驱动”为指挥棒,根据每一教学模块的目标和内容选取情景、布置任务、开展活动,同时将小学课堂英语用语训练引入课堂。值得注意的是我校英语教育专业听说课程所用教材为外研社的《致用英语》,其中的一些话题与现行小学英语教材的话题类似或者一致,例如:Health, Jobs,Weather等,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可以将小学教材的知识点融入课堂,选取教学内容片段进行模拟面试或者教学设计,全力提高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应变能力和未来教学实践能力,降低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感和就业的压力感。
四、结论
教师资格认定方式的转变对师范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教师应在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口语教学最佳模式,采取有效的方法降低情感过滤,加大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习得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真实的学习和交流氛围,引导他们参与到口语训练的实践活动中,使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