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塾教学法》中的教育思想

2021-12-29

林区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法读书文章

李 欣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

《学记》成书于战国时期,全书主要论述的是教育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而清代唐彪所著的《家塾教学法》则成为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著作。《家塾教学法》包括《父师善诱法》和《读书作文谱》,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著作,唐彪把笔墨着重放在了《读书作文谱》中。《父师善诱法》分上下两卷,上卷十三题,下卷十七题,共三十题。上卷有父兄教子弟之法、尊师择师之法、经蒙宜分馆等,主要涉及家庭教育、教师成长、学校管理;下卷从学生学习的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涉及童子读书、温书、背书、识字、作文改文的一些方法。《读书作文谱》共十二卷,书如其名,总结了语文读书与写作的一些方法与理论。这本书对现代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批判与继承,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一、教育理念

身处科举时代的唐彪能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对识字、阅读、写作三方面进行总结,有继承又有创新,这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家塾教学法》中包含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

1.因材立教

唐彪曰:“子弟人人皆有可造之姿,苟教得其法,一二年,文理必能条达。”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只要教师能教得其法,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天赋让其茁壮成长。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整本书中。对待孩童与成人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王阳明曰:“教童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盖以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俭,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搓之则衰萎。”孩童乐于嬉戏玩乐,教导孩童应顺应其天性,可以用诗歌进行教导。对待勤奋好学者和无志怠学者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唐彪曰:“为人师者,于弟子之文,或有未是,无志怠学者,必当督责之。其勤胜好学者,但当指示所以不佳之故,不宜深咎之,恐反阻其进机。惟令之如法致功,自有日新月异之益矣。”[1]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读书教学,唐彪指出可以根据孩童的年龄特点和天资等具体情况制定课程准则,安排适宜的时间和进度,劳逸结合,循序渐进。

2.令其善疑

唐彪曰:“学问原相平重,而问尤为紧要。夫子尝称舜好问,察迩言矣。孟子称舜‘舍己从人’,无非取于人矣。”学与问原本都是同等重要的事情,而唐彪认为问尤为重要。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唐彪曰:“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孔子是圣人中的典范,也非常好问,曾经向老聃问礼。唐彪指出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本记疑册,把每天遇到的疑问即时记录下来,不要因为老师不在就不记录疑问,记录下来之后以方便日后提问。设置记疑册有三个原因:其一是防止疑问有所遗漏;其二是老师不能够解决疑问,可以请教大儒;其三是古今典故众多,常人来不及研究的,可以请教博雅之人。

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了疑问要秉持多闻阙疑的精神,对于疑惑不解的事物不要妄加评论,应该多方体察,虚心体认,不可参入偏观。唐彪曰:“孔子云‘多闻阙疑’。”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又曰:“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不妨先搁置一段时间,可以待听的全面和学完文章之时再向老师请教,切记先入为主。

3.教童蒙宜早

唐彪曰:“父兄教子弟,非仅六七岁时,延塾师训诲,便谓可以谢己责也。多必方陶淑。于幼稚之时,即教以幼仪;稍长,则明师与之斟酌,尽善课程,某书为正课,某书为兼课,某书读毕某书继之。”唐彪指出对幼儿进行教育一定要趁早,没必要等到六七岁时才请塾师进行教诲。朱熹更重视人的早期教育,认为人的早期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孕妇应安居闲静,遵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教育。

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谈及教育时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影响,谈及家庭教育时更多言父母之责却忽视了父兄教育。唐彪指出父兄要与子弟一起购买好书一起诵读,传授所读数目与学习的方法,并对子弟所学课程加以详细检查。

二、 教育方法

唐彪在《父师善诱法》中提到了许多教育方法,比如第一节首先提到了“父兄教子弟法”,然后是“尊师择师法”。在《读书作文谱》中介绍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给出了具体的写作指导,包括一般规律和技巧,兼及八股文等应试作文的命题形式和写作程式。

1.读书温书之法

王筠曾说,读书是人世间的第一件好事。读书可以使一些人功名成就,更能使人明白人生的许多道理。读书“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轩其志也”,即读书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在《家塾教学法》中,唐彪提出了一些读书和温书的方法和理念。

我国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名人名作和好文章,但每个人的时间和体力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文章,所以就要讲求方式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求最大的收益。

读书贵在佳。唐彪曰:“父子云‘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父兄苟不购觅好书与子弟育读,先生必宜再三开导鼓舞之,令之觅购。”唐彪指出购买好书的重要性,阅读时应精选书目。天下书目虽然众多,但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好书需要寻觅。唐彪曰:“天下书虽至多,而好者极少。”朱子《读书歌》云:“好书最难逢,好书最难置。”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如果读到了一些损害身心健康的书目却不自知,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父兄和塾师一定要为子弟选购好书,要保障其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

读书贵分层次。唐彪曰:“若授之急疾,如自己读书之状,学生不但眼看未到,耳听亦且未明,勉强随声,既不知字句为何物,安望其到案间能自读也。”读书和授课一样要讲究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可急功近利。唐彪曰:“幼童读文,贵分层次,故必读成、弘、正、嘉之文六七十篇,以为入门之路。此四朝文者,制艺之鼻祖,读此方之体格之源流也。”在读书之时一定要分开层次,先易后难,层层递进,才有进步,盲目用功,不分先后难易,会适得其反。

读书贵在熟与深思。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书一定要读熟,然后在读熟的基础上深思课文,细细品味文章中的大义。唐彪曰:“凡欲了彻难解之书,须将其书读之至熟,一举想间,全书首尾历历如见。然后取其疑者反复研究,自然有得。”通过熟读课文,全书历历在目,可以随时随地将书目中的疑难之处拿来反复研究,通过自悟,自然就有所得。如果只记得这一段而不记得另一段,进行强行思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在读熟的基础上理解深思课文,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反复思考、层层深入书本,使书本的内容精神融入自己的心中。唐彪曰:“惟左思右思,再钻入一层两层,庶几心领意会,知其实义耳。”万事开头难,在刚开始看书的时候连书中浅显的道理都不能理解,唯有左思右想、不断钻研思考,才能基本上心领神会。

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完新课文之后,应及时复习和背诵文章,以免遗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学习完新知识之后记忆量在六天之后会由100%变为25%。唐彪曰:“先生止与学生讲书,而不令其复书,最为无益。”先生只讲解文章而不让学生复习文章是最无益处的,应让学生及时复习。

联会背文。唐彪曰:“联会背文,最为佳法,从事于此而成名者极多。如先达凌子文联十人会,而发者大半,张心友亦联十人会,而七人中式。”联合集会背诵文章这是一个绝佳的方法,这样可以达到彼此切磋、相互监督的效果。他们的方法是读的文章篇数贵在少,而读的遍数贵在多,在背书时遇到生涩、讹误的字时要作标记,使其改正,并作记号惩罚。在联合集会讲文时,每月一次集会,定期召开,对于义理极深之书,选出学问优者仔细研究两个月之后再讲;对于平常易讲之书,则抽签决定,分人来讲。在集会时要派一人来保障后勤工作。

复述复解。唐彪曰:“诸经既读,必期于能解,苟不解其义,读无益也。”读书要理解其中的主旨大意,感悟其中的精神,如果没有理解,那么只读书便毫无意义。唐彪曰:“读书能记,不尽在记性,在乎能解。”凡是经书文章,教师已经讲解的,一定要让学生再讲解复述一遍,学生才肯用心参详。子弟年少时,自欺欺人的占多数,嘴上说着明白懂了,实际上不能,如果不让学生复述讲解,怎能知道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在文章讲解完之后,让学生复述讲解学过的内容,讲解错误的地方指出并让他改正,过一个月之后再让学生重新讲解,在温书中反复复述讲解不可或缺。在学生复述讲解书中的内容时,唐彪提倡相互“驳问”的方法,即学生复述讲解书中的内容时,全部让学生驳回提问,层层辩驳,就像剥东西一样,去掉皮才能见到骨头,见到精髓。同样的,在教师讲解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讲解不透彻的地方,学生不妨用自己的见解证明[2]。天下的道理没有穷尽的时候,古代圣贤也有不知道的情况,师生之间相互“驳问”可以促进学问相长。

温习标记。唐彪曰:“温过之书,宜作标记。不作标记,或多温,或少温,淆乱无稽,书之不熟,皆由于此。”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温习多少遍温习到哪里一定要做标记,以便于下一次开始复习。唐彪指出对于学生读过的书,天资聪颖和天资愚钝者每日复习的定额可以视情况而定,在书头用理、温、习、熟四个字作为提纲,用加圈来表示温习的次数,第一次在书头上记理,第二次温习在理字上画圈,第四次开始画尖角圈,累计到第五次之后开始记温,第六、七、八次依照前面的方式加圈,第九次开始记习字,第十、十一、十二次依照前面的方式加圈,第十三次开始记熟字,还是依照前面的方式画圈,这是温习旧书的标记方法。古人读书时必然要记住遍数,即使已经背过但遍数未满时,一定要读满遍数为止。正如朱子曰:“读一百遍时,自然胜五十遍之时;读五十遍之时,自然胜读三十遍时。”

2.作文深造之法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吸收、理解,作文是表达、应用,唐彪指出了作文的深造精研之法。

作文总期于熟。熟有两层含义,一是作文基于读书熟。唐彪曰:“凡经史之书,惟熟则能透彻其底蕴,时文、古文,熟则听我取材,不熟,安能得力也。”凡是读经书古籍,一定要读熟并了解其中的底蕴,才能任我取材。凡是文章读至极熟,阅读到特别细致,则文章中的气机都是我的气机,篇章中的句调都是我的句调,文章会与自己融为一体,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的文章。待到写文章之时,凡是我想说的,无不随我所欲,提笔就来,如泉之涌,滔滔不绝。二是文章唯多做始能精熟。读书是写作的基础,读熟文章之后,就要开始写文章,文章要多作才能精熟。谚云:“读十篇,不如作一篇。”学习的人只喜欢读文章而不喜欢做文章,殊不知多读是凭借别人的功夫,多写才是凭借自己的功夫,而不喜欢作文章的人大多是因为做文章艰难费力。刚开始写文章艰难,每天写一篇或即使半篇也要持之以恒,自然就越来越熟练了,正所谓熟能生巧。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熟,乃文章第一法也。作文要想达到熟,须做到专一致功。唐彪曰:“必专一致功,连作文一二月,然后心窍开通,灵明焕发,文机增长,自有不可以常理论者。”写出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之后,量变达到质变,不可故步自封。

作文改文有法。一篇好文章势必要经过反复雕琢与思考、推敲与修改,才能成为一篇美文。唐彪曰:“人于一日之间,文或不佳,必不可生退怠心,更不可将所作毁弃,迟数月,仍以其题再作,有一篇未是之文,反触其机,即有一佳文出焉。”超群之作难得,万事开头难,好文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写完的,在写的中途遇到了困难,不要放弃,过一段时间再写,或许会是一篇佳作。当文章成稿时,弊病大多不能自觉,可以过段时间修改文章的弊病,因为当时写文章之时心意大多不能全到,数月之后,遗漏和有弊病的地方容易察觉、容易改。唐彪曰:“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唐彪还曰:“先生于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宁置之。如中比不可改,则置中比,他比亦然。”教师对于学生那些改了也不见好的文章,不如先放到一边不改,不可为了修改而强行修改,徒费精神,最终也不能使文章亲切条顺,学生读了之后反而有种隔膜感。对于那些可以修改的地方,教师要细心修改,使它有点石成金的妙处更好。点评修改作文除了由教师完成之外,还可以由学生自己事先修改几遍。鲁迅就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三、《家塾教学法》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家塾教学法》是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的一次梳理与整合,其内容重在对宋元理论的教学法理论进行归纳和提要,著作中除推崇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教育观,还博采了许多文章学家、写作学家、书法家、文学家的精辟言论,辅以一些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调查研究,草创了一种包含教法和学法指导的教学法体系。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比如读书要分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急躁;读书贵在熟与深思,文章宜分类读等等。唐彪曰:“学者苟能分类读文,不使此类重叠过多,以至彼类有所欠缺,则三百篇无乎不备矣。”这种分类阅读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古诗词教学等单元模块的发展。唐彪曰:“吾婺往时经蒙分馆,经师无童子分功,得尽心力于冠者之课程,故已冠者多受益;蒙师无冠者分功,得尽心力于童蒙之课程,故幼童亦受益。”唐彪强调经蒙宜分馆,经学和蒙学分馆而教,说明他已经预见到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为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服务的,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封建社会的教育毫无疑问,无不透露着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唐彪受到封建主义思想局限性的影响,其作品《家塾教学法》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的糟粕[3]。唐彪曰:“不然,将闲杂之题多读,不能割爱,其必需之题,反多遗缺,此其弊最大。”唐彪认为不能多读闲杂之文,这明显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符合现代阅读教学的理念。唐彪曰:“就世之文与传世之文,虽当兼读,然又不可不分多寡。”对于就世之文与传世之文两者应当兼顾,但从应试角度来讲,唐彪认为应当多读就世之文,而从文化传承、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方面来讲,应当多读传世之文。

猜你喜欢

教学法读书文章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我们一起读书吧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