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对立统一
——以《水浒传》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为例

2021-12-29董秀静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数词归化译本

董秀静

(太原工业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08)

语言根植于文化,也是文化的载体,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1]。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都想既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风格,传播异域文化,又能使译文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喜爱。要同时实现这两个目的,就不能单方面地选择“归化”策略或者“异化”策略,而是要将异化策略能促进文化传播的优势与归化策略容易为读者接受的优势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译文更加精确、通畅,提高译本质量,从而更好地推动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

一、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

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率先提出了“异化”理论。他在《论翻译的不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其实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尽量让作者安居不动,使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尽量让读者安居不动,而使作者靠近读者[2]。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1995年出版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简单来说,“归化”就是以目的语或译入语文化为归宿,尽可能采用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而“异化”就是以原语言文化为归宿,尽可能保留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自从“归化”与“异化”策略产生,国内外学者关于“归化”与“异化”策略就争议不断。“归化”与“异化”策略是由中国历史上“直译”和“意译”之争演变而来的,只不过“直译”和“意译”是具体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层面,而“归化”和“异化”包括语言文字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是宏观的翻译策略。

二、《水浒传》的英译本研究现状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全书主要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宏大故事,成功塑造了宋江、李逵等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故事曲折生动,语言准确、明快、洗练,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都是寥寥几笔,就可以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灵动传神,而且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要尽量体现原作的这些特点。从17世纪开始,《水浒传》就陆续被译为日文、法文、英文、德文等多国语言,其中,尤以英译版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3]。最早的英文全译本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根据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水浒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AllMenAreBrothers)。《水浒传》的其他英译本有:①第一个70回本的英语节译本,书名为《强盗与兵士:中国小说》。这是由英国汉学家杰弗里·邓洛普从埃伦施泰因的德文节译本转译的。②英国学者杰克逊英译的70回《水浒》节译本(TheWaterMargin)。③小詹姆斯·卜克伦普翻译的英文选译本《水浒传选录》。④中国籍美国犹太裔学者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的100回全译本《水泊好汉》(OutlawsoftheMarsh)。⑤英国学者约翰·登特-杨和安莱克斯·登特-杨父子合译的120回全译本《水泊梁山》(TheMarshesofMountLiang)。

《水浒传》英译本的研究较多。这些研究有的是综述性质的,有的是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更多的是关于人物绰号翻译和称谓语翻译的,也有一些是关于文化层面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有的是单独研究某一译本,有的则是关于两个译本或者多个译本对比的。郑州大学张德学通过对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文化空缺习语的研究,指出这类习语可以采用“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更准确地传达源语信息,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盐城师范学院苏军锋试图从翻译目的和文化传播功能等角度证明,赛珍珠《水浒传》的“误译”实际上是赛珍珠为再现原著图景而有意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具有深远的跨文化交流意义。上海交通大学肖红岭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中的文化因素从“归化”和“异化”策略选取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试图说明恰当的翻译策略就是实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4],二者均不能舍弃,而应当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等。这些研究针对不同的译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是,对于这样一部蕴含深厚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明清时代的百科全书”[5]来说,这些研究远远不够。翻译界普遍认为,赛珍珠的译本(以下简称“赛译本”)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而沙博理(以下简称“沙译本”)的译本采用了“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两个译本对英语世界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对这两个译本从“异化”与“归化”策略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赛珍珠和沙博理虽然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但是他们都努力再现原著含义,使译文读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笔者将选取典型译例,从字词、句式、省略三大方面对赛译本和沙译本进行对比,以期找出两位译者翻译《水浒传》时在传递原文信息和风格方面的得与失,并分析其内在原因,为译者进行“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适度运用以及提高翻译质量提供参考。

三、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水浒传》两译本中的运用

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时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力图在译文中真实地再现原作风貌。沙博理主要以读者为中心,采用了为读者铺平阅读与理解之路的“交际翻译”策略。这种差异在两个译本中处处存在,而在字词、句式、省略三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字词

字词的翻译策略体现了全文的翻译策略。字词的翻译质量是影响整个译文质量的根本环节。在词汇层面,赛珍珠倾向于采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而沙博理在直译有损译文地道性和流畅性的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

例1:这里东村庄上,却是杜兴的主人,姓李,名应……[6](第四十七回)

赛译:In the village to the east is my lord.His surname is Li and his name Yingand…[7]

沙译:My master heads the eastern manor.His name is Li Ying,…[8]

这句话的原文本身就清楚说明了“李应”姓什么和叫什么。由于称谓语的用法在中西方文化中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必要如实翻译。沙译文比较简练,但是过于笼统,没有指出哪个是姓哪个是名。不熟悉中国命名习惯的英语读者可能会将姓和名理解反。因此,这里赛译本贴近原文,更为忠实。

例2:杜兴便问道:“恩人,为何公事来到这里?”(第四十七回)

赛译:Tu Hsing thenasked,saying,“Most Gracious,what official matter brings you hither?”

沙译:“Are you here on official business,benefactor?”askedDu Xing.

中文里的“问道”其实就是“问”的意思。沙译文“asked”既符合原文意思,也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赛译本“asked,saying”则是极力保持原文的形式,其中“saying”是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用来修饰主要动词“asked”,貌似符合英语语法结构,但是仔细一想“问”的时候又怎能不“说”,所以专门做这样的强调,给人“画蛇添足”的感觉,有些过于“异化”了。

例3:昨晚在祝家店投宿,因同一个来的火伴时迁偷了他店里报晓鸡吃,一时与店小二闹将起来,性起,把他店屋放火都烧了。(第四十七回)

赛译:Last night we sought shelter in the inn of the Chu family,and because a fellow traveler of ours,Shih Chien,stole afowlof the inn and ate it,in a moment of timea quarrelarose with the keeper of the inn.His temper rose and in the end we burned the inn.

沙译:We spent last night at the Zhu Family inn.Shi Qian,who’s traveling with us,stole theirroosterandweate it,and the waiterraised a fuss.We got angry and set fire to the inn…

在该句几个词的翻译上,赛译文和沙译文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例如,“报晓鸡”一词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古代没有表的时候,听到雄鸡打鸣,就知道天亮了。赛译文采用了“fowl”一词,在“有道词典”中,该词的含义主要为“鸟,家禽(鸡、鸭、鹅、火鸡等,尤指长成的肉用鸡)”并没有特指“公鸡”。相比之下,沙译文“rooster”(公鸡)更为准确。如果能把“报晓”的意思补上,译为“rooster awakening people every morning”就更好了。这个词很关键,正因为是“报晓鸡”不是普通的鸡,店小二才会如此愤怒,也才引起了后文一系列的麻烦和故事,因此,应当将其含义准确地呈现给读者。其次,对于原文的理解非常关键,如对于“因同一个来的火伴时迁偷了他店里报晓鸡吃”一句,赛译文为“because a fellow traveler of ours,Shih Chien,stole a fowl of the inn and ate it”,该句译文的主语明显是“Shih Chien”,是他自己偷鸡吃鸡,而沙译文为“Shi Qian,who’s traveling with us,stole their rooster and we ate it”。根据第四十六回描述的“三个笑了一回,把这鸡来手撕开吃了,一面盛饭来吃。”说明三人共同吃了这只鸡。因此,赛译文表面忠实,但不符合实际,而沙译文译出了原文的深层含义。此外,赛译文选取“quarrel”作为“闹将”一词的对应词,程度过轻。他们岂止是争吵,还有打斗,最后“放火烧店”这一行为才顺理成章。沙译文“make a fuss”(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吵吵闹闹)相对好一些,最起码包含了“闹”这个动作词,而不只是停留在“争吵”这种语言层面。那样的话,就不符合三位梁山好汉点火就着的火爆性格了。类似的例子在第四十七回仍然可以看到,如对“有数百株合抱不交的大柳树”一句,赛译文是“there were many greatelmsso large thattwo men could not reach around them”, 沙译文是“…grew hundreds ofwillows each thicker than two arms could embrace”。在该句中,“合抱不交”的意思是“两臂抱拢,但两手不能交叉”,是指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赛译文“two men could not reach around them”显然是因为对原文的理解不到位,才使得译本表达不够准确。而沙译文“each thicker than two arms could embrace”更为恰当。赛译文还将原文的“柳树”译为“elms”(榆树),此处应为误译。

上文提到的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翻译,赛译本与沙译本在数词的翻译方面存在的差异更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数词方面并不对等,数词的翻译也为译者构成了一定的障碍。翻译时译者应当小心谨慎,仔细琢磨,尽量准确。古汉语中的数词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表示文化符号的数词,如“一”代表万物本原和宇宙初始;二是表示姓氏的数词,如用来表示姓氏的“伯、仲、叔、季”等,三是表示方向的数词,如古语中的“一、三、七、九”等;四是具有模糊意义的数词,如“三言两语”“三三两两”“一心一意”等。[9]这些具有模糊意义的数词常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的频率,往往是虚指。数词可以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文字表现力度,使读者对所描绘的事情留下深刻印象,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如果英汉语的数词都具有实际意义,是对应的,那么保留数词直接翻译即可。但是同样的概念,在英汉语中往往用不同数词来表达。有时汉语中的模糊概念是虚指,在英语中要用具体数词表达;有时汉语中的数词,翻译成英语却不用数词直接表示。正因为英汉语数词用法并不完全对等,译者的翻译策略也应当灵活机动。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中,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有时需要保留数字,有时需要改变数字,有时需要省略数字或者采用解释性翻译方法等。

例1:庄上自有一二千了得的庄客。(第四十七回)

赛译:In the village there are5 to 7 hundredfierce,able tenants.

沙译:The manor hasnearly two thousandfearless vassals.

例2:杨雄、石秀再三谦让,方才坐了。(第四十七回)

赛译:But Yang Hsiung and Shih Hsiu werethricecourteous before they would sit down.

沙译:The two visitors and their hostpolitely argued over who should sit where,but finally took their places.

在例1中,“一二千”是“一千多将近两千的意思”,若直译为“one or two thousand”,对于比较注重精确的英语读者来说恐怕不好理解。两位译者都注意到这一点,进行了相应的转化,沙译文采用解释性翻译方法,译为“nearly two thousand”,较为准确。而赛译文为“5 to 7 hundred”(500~700)低于1000,则与原文数字相差较远,出现了误译。在例2中,“再三谦让”当中的“三”用在动词“谦让”前面,表示动作的频率,是虚指,强调“多次谦让”。赛译文将虚指变为实指,是表面的忠实,与原文的深层含义不符。相比之下,沙译文采用了解释性翻译更为准确、恰当地表现了原文的深层含义,是对原作精神的忠实。

(二)句式

在句子层面,无论是一般陈述句、排比句,还是对偶句、反问句,赛珍珠几乎完全保留原作语言形式、叙述方式和语气。相比之下,沙译文更符合英文表达方式。而在实际的效果方面,有时忠实一些更好,有时则是变换一下句式更适合。

例1:杜兴便问道:“恩人,为何公事来到这里?”(第四十七回)

赛译:Tu Hsing then asked,saying,“Most Gracious,what official matter brings you hither?”

沙译:“Are you here on official business,benefactor?” asked Du Xing.

对于“为何公事来到这里?” 一句,赛译文为“what official matter brings you hither?” (是什么公事让你来到这里?)原文是特殊疑问句,译文也是特殊疑问句。后文回答的是杨雄对“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所做的解释,译文基本正确,忠实。而沙译文为“Are you here on official business,…”(你是为公事来到这里的吗?)变成了一个一般疑问句,回答的话用“Yes”(是的)或者“No”(不是)即可,后文可不必做任何解释,因此这个译文与原文相差较大。

例2:中间是祝家庄,西边是扈家庄,东边是李家庄。(第四十七回)

赛译:The one in the middle is the village of the Chu family,the one on the west is the village of the Hu family,the one on the eat is the village of the Li family.

沙译:Zhu Family Village is in the center,Hu Family Village is to the west,Li Family Village is to the east.

这是“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一回中,杜兴向杨雄和石秀介绍三个庄子时所说的话。英语与汉语的一大不同是句子重心的位置。汉语句子大多是尾重句,也就是把句子的主要信息放在句末,前面是状语、表语及其他成分。而英语句子大多是头重句,也就是在句子的一开始就要指出重要信息和新信息,把其他状语、表语等放到句子的末尾。对于这一句的翻译,赛译文完全按照中文的表达顺序,基本上是字字对译,而沙译文是顺应了英语的行文习惯,将主要信息放在句首。在原文的句式没有特别需要强调也没有特别的深层含义的情况下,沙译文更可取,因其更为简练、流畅,让英语读者读来也更舒适,有熟悉和亲切感。

(三)省略

省略是指不翻译原文中有些词或句子。因为译文中虽然没有这些词或句子,但是译文已经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或者是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是不言自明的,即把一些可有可无的,有了反而显得累赘或者是不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词或句子删去,使译文更加简洁、流畅,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有时,如果把每一个词都按照原文译出,过分强调翻译一切,反而因为次要成分损害了整体的表现力,因小失大。只有敢于放弃一些不影响原文意思的词和句子,才能突出重点。译者的认真负责不仅体现在善于全译,有时也体现在善于牺牲一些无伤大雅的细枝末节上。需要注意的是,省略要在不损害原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正所谓该全译的,不能少译一个字;该放弃的,整个句子也可略去不译。赛译文和沙译文中,都有一些省略,尤其是沙译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有些地方省略了不影响原文信息的传达,但是大部分省略会损害译文的忠实。

例1:杨雄便唤酒保计算酒钱。杜兴那里肯要他还,便自招了酒钱。(第四十七回)

赛译:Then Yang Hsiung bade the serving man to bring the wine account.But how could Tu Hsing be willing to let him pay for the wine? He would do this himself.(31词)

沙译:Yang asked the waiter for the bill,but Du Xing insisted on paying.(13词)

在翻译这两句话时,赛译文还是秉承其一贯译法,套用中文原来的句式,“But how could Tu Hsing be willing to let him pay for the wine?”同原文反问的句式一致,体现了杜兴不肯让杨雄付钱的决心和诚意。但是后面的一句“He would do this himself.”显得语气较弱,不能与原文对应,换为“He certainly did this himself”略好一些。沙译文“Yang asked the waiter for the bill,but Du Xing insisted on paying.”只用了短短13个词,虽然简洁,但是表述非常有力,尤其是后半句“…but Du Xing insisted on paying”融合了汉语原文后两句的含义,“…insist on doing…”是非常地道的英文表达,把杜兴执意要付账的诚意展露无遗,实在是妙译,此处省略(归化策略)运用得十分恰当。美中不足之处是用“waiter”一词对应“酒保”有些过于“归化”, 让人产生的印象便是一个身穿白衬衣,扎领结,文质彬彬、礼貌有加的现代酒店或者咖啡厅的服务生形象,与中国古代客栈身穿长衫的“酒保”的形象不大一样。因此,如果译者觉得没有必要,也不想花很多笔墨去专门描述中国古代“酒保”的形象,这里最好替换为类似“keeper”这样的不带文化色彩的中性词。类似“过度归化”的例子在第三十九回也有体现。沙译文将“笔”一词译为了“pen”(钢笔),这会让读者产生文化误解,以为那时的中国古人便使用钢笔了。但是,在小说发生的宋代人们使用的还是毛笔,因此应将“pen”改为“writing-brush”。

例2:杜兴道:“恩人不要慌,我叫放时迁还你。”杨雄道:“贤弟少坐,同饮一杯。”(第四十七回)

赛译:ThenTu Hsing said,“Most Gracious,do not be in such a haste.I will bid them free Shi Chien for you.”

AndYang Hsiung said,“Good Brother,stay a little and drink a cup with us.”

沙译:“Don’t let it worry you,benefactor.I’ll get them to return Shi Qian to you.”

“Sit down and have a drink with us.”

赛译文按照原文的形式指出了说话人。而沙译文省略了说话人,相比较而言,赛译文保留说话人更为忠实,也更为清楚,因为对于没有背景知识的中文读者来说,这两句的陈述人都容易弄混,何况是没有背景知识的英语读者。如果不仔细甄别的话,这两句“不要慌”“坐下来喝一杯”给人的印象特别像一个人说的话,因此有必要保留陈述人。这样的例子在沙译文当中还有很多。此外,对于“不要慌”的翻译,沙译文“Don’t let it worry you”要比赛译文“do not be in such a haste”更为准确。因为这里的“慌”更倾向于“担忧、焦虑”,而不仅仅是“赶时间”。因此,对于该表达的翻译,赛译文是形式的忠实,而沙译文是深层含义的忠实。

四、对译者选择归化或异化策略的再评价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赛珍珠与沙博理在大部分译文上采用的翻译策略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他们的翻译目的和秉持的翻译理念不一样。赛珍珠欣赏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她尽力凸显原文和译文差异、努力移植原著文化。她的翻译目的是力求使西方读者在读译本的时候觉的是在读原本。译者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无疑会直接影响到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她注重采用“异化”策略和“语义翻译”。沙博理也是本着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接受中国文化的目的,但是他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和反应,希望译作可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因此他注重采用了“归化”策略和“交际翻译”。译者的目的既是翻译目的当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译者主体性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除了包括译者主观的翻译目的之外,还受到其他一些潜在的因素的影响。除了显性的翻译目的,译者的成长背景潜在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赛珍珠是以汉语为母语之一的美国女作家,出生于美国传教士家庭,但自幼在中国长大,成年后才返回美国接受大学教育。她一生的前40年大多是在中国度过的,因此,深受中国文化熏陶,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对中国小说评价极高。童年的经历和中美两种文化的双重熏陶,使她对汉语和文化差异有很高的敏感度。沙博理出身于美国纽约的犹太家庭,曾就读于圣约翰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后来相继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学习中文。1947年,他来到中国,在中国长达60多年,具有中国国籍,加上爱人凤子对他的影响,他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因此沙博理的母语是英文,而他深厚的中文知识使其译本更加准确、直截了当。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受以上显性及隐性因素的影响,赛珍珠在翻译的时候努力保留原作风格,不仅力求在语义、文化方面再现原文内容,甚至连语序和语言结构也尽量与原文对等,目的是保留中国古代语言特有的措辞方式和行文习惯,把中国名著原汁原味地介绍到西方。“异化”翻译策略的好处是尊重中国文学与文化,通过将原著的语言和文化移植到译文中,能保持原文生动鲜明的形象,满足读者对翻译文学异域色彩的期待,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也能给译入语带来新的表达方式,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促进目的语语言的发展。赛译本作为《水浒传》的第一个译本,其产生有特殊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确实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她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即便如此,由于赛珍珠试图用英语语言重塑汉语句子结构,而有些汉语文化特有的表达形式在翻译成英语时无法实现意义和形式的统一。因此,她的译文当中还是有行文不流畅的现象,出现“过度异化”,产生“翻译腔”,使译文难以理解,有些信息可能会扭曲或者遗失,甚至会出现“死译”和“误译”。因此,当赛氏努力再现中国的语言文化时,可能会损害其译文的文学价值,甚至会损害其文化信息传递能力,违背自己的初衷。沙博理比较注重译入语文化,主要采用了“交际翻译”和“归化”翻译策略来处理源语文化元素,有的地方译者还将隐含意思直白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倍感亲切,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是使用“归化”策略时同样过犹不及,“过度归化”会令读者产生“文化错位”的感觉,丧失原文的风姿,读者也会因为得不到新鲜猎奇的满足而感到索然无味。

五、结语

为了准确传达原著文化内涵,赛译文和沙译文都综合采用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策略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赛珍珠的译文当中也有采用“归化”策略的成功案例,也有“过度归化”的现象;沙博理的译文当中也有采用“异化”策略的成功案例,也有“过度异化”的现象。不管谁的译文,也不管采用哪种翻译策略,最重要的是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用最恰当的翻译策略,选用最恰当的对应表达,使译文读者能切实领悟到原文的真正魅力。

具体而言,从赛译文和沙译文的对比分析当中,译者可以注意到以下六点:①虽然《水浒传》是白话文写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表达与现代汉语还是不一样的,需要细细揣摩,多方搜集资料进行查证,先精确地进行语内翻译,不能完全照搬字面意思。赛氏就是因为对原文有些地方理解不够透彻,未能挖掘深层含义,才出现了部分“过度异化”和“误译”的译文。②英语和汉语虽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毕竟属于不同的文化,有着很多文化差异。在遇到“文化空缺”或者“文化不对等”现象的时候,本着大力传播中国文化的初衷和“忠实”的翻译原则,在翻译时最好采用“异化”策略,像赛译一样尽量直接移植,必要时加注释或者图解。③在当前中国推动文化对外传播的背景下,最好少用省略这种翻译策略。每位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都是呕心沥血、推敲字句,省略是对作者和原作的一种不尊重。如果有些省译不影响原文信息传达,反而通过省略形式的译文增强了原文的表现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酌情省译,但是如果采用省略时产生指代不清的现象,损害了原文的表现力,或者阻碍原文文化信息的传递,那么就要放弃省译,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尽量采用全译的方式,确保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再现。④在句式方面,如果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更能体现原文特别的强调和语气,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在译入语的语言规范的容纳范围之内,则尽量保留原文形式,原文的特殊语气也要尽量保留下来。如果经过分析,作者采用某个句式没有特别的强调,也并没有特别的用意,仅是传递信息,则像沙译文一样采用“归化”策略即可。毕竟这样的译文更为地道、自然、通顺、流畅,更符合译入语语言表达习惯,能够减轻读者阅读的负担,让读者倍感亲切。⑤英、汉语在数词表达方面有很大不同,汉语中数词的许多用法在英语中并不存在,有时中英文数词的虚实是不对应的。对于数词的翻译要以理解为基础,把原文的深层含义分析透彻,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如果原文是虚指,则译文也要省略数词或采用解释性的翻译方式;如果原文是具体数字或者实词,而且具体数字的表达效果更为鲜明时,则应当忠实地译为具体数字,模糊化反而会削弱语言的表达力。⑥“归化”和“异化”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每个翻译家可能会倾向于使用某种策略,但是任何成功的翻译都是综合运用两种策略的结果。而且这两种策略的运用都要适度,不可过度。要注意措辞精确,表达不当会影响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甚至与原文信息完全相反;要注意避免选用“异化”色彩过浓的表达,产生“翻译腔”“死译”或“误译”,增加读者阅读的负担,阻碍文化交流;也要避免选用“归化”色彩过浓的表达,“过度归化”容易让读者产生“时空错乱”“文化错位”的感觉,误以为作者也了解本国文化。

总之,“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而“归化”与“异化”的“度”又是最难把握的,译者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身的判断做出选择。希望以上选取的赛译本和沙译本《水浒传》的翻译实例和进行的对比分析得出的启示,能够在译者的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时,给其提供参考,从而逐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数词归化译本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