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困境及突破

2021-12-29曾笑震

科学咨询 2021年38期
关键词:民办幼儿教师幼儿园

曾笑震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提出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入体制”。从以上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而农村学前教育则是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基础,众多国际学前教育大型研究项目均证实了学前教育在解决贫困代际传递、创造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个体成功等方面的重要价值。[1]因此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从源头上抓好农村教育,同时对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战略实施提供了支持。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都在农村,因此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愈加强烈。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机遇

(一)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学前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为“规划”)中指出:“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保障学生就近享有质量教育”。由此看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国家经济建设重心慢慢从城市向农村倾斜,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村修路,解决了交通出行不便的问题,同时偏远地区合镇并村,对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特别是合并或撤销了一些村级小学,这就为建设农村公立幼儿园提供了场地,也为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其发展带来机遇。

(二)多渠道师资培养为农村学前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五大方面,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人才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而现在正在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无疑将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主力军。[2]《规划》提出:“要继续实施并扩大特岗计划规模,推进乡村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加大对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的培训力度”。由此可见,国家正逐步加强农村师资的建设,为其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单一,发展不均衡

虽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要求,但是农村受经济、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其教育资源依然远远落后于城市,很多农村幼儿园仍然贯彻“小学化”教学,把教授幼儿写字、算题当成重中之重,无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部分幼儿园则采取“放养”模式,忽视幼儿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发展。[3]同时,由于农村幼儿园校园的基本教学设备陈旧或缺失,导致消息较为闭塞,使用的教材落后,学前教育的最新理念也很难落实到农村。此外,由于农村人口流动性小,经济落后,致使农村的幼儿园很难得到社会和政府等外界的资源供给,这就使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形成单一化的局面。[4]

国家普及学前教育的政策导向致使当地政府把重心落在公办幼儿园的身上,加强对公办幼儿园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倾斜,造成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生源流失,这就使一些民办幼儿园陷入一个靠低价吸引生源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剧农村学前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二)农村学前教育制度缺失,保障机制不完善

由于学前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之内,导致学前教育制度缺乏具体性,存在一项制度管理多种事物的情况,这就很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导致问题难以解决。[5]尤其是农村的幼儿园,地方教育部门并没有严格管理,相关行政机构往往把重心放在公办幼儿园的管理上,而忽视民办幼儿园,农村的民办幼儿园乱象丛生,一些民办幼儿园只追求经济,因而忽视儿童的有效发展。同时,在幼儿园的安全监管上也没有相应保障机制,很多农村幼儿园存在安全隐患,没有相应部门的有效监管。即使农村幼儿园意识到这一点,却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得不到政府的经济支持而显得力不从心。学前教育专门法的缺失也导致地方政府形成权责错位、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局面。农村幼儿园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也致使农村小孩在身心、智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各方面低于城市的同龄小孩,加剧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三)农村学前教师质量薄弱,幼师队伍不稳定

尽管《规划》中提出要每年引导10万名左右优秀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提供服务,但是大多数学前专业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城市的幼儿园。吸引不到高素质人才,导致农村学前教师质量十分薄弱。其次,很多幼儿园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根据教育部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分析,农村幼儿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仅占15.7%,而大学以下学历的专任教师占29.3%,这些教师大多不具备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也是农村学前教师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6]

目前农村公办幼儿园相对较少,还是民办幼儿园居多。根据相关调查,有59.4%的农村幼儿园园长和77.19%的农村幼师没有编制,这就导致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大,很多教师都是工作一年左右便辞去工作。幼儿刚适应了一名教师就又要接触新的教师,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人口不密集,致使大多数农村幼儿园实行寄宿制管理,幼儿教师从早照顾到晚,工作强度大。然而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很低,与所付出的劳动时间不成正比,教师除基本工资以外也没有相应的社保保障。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有34.8%的农村幼儿教师希望变换工作,65.2%的农村在职幼儿教师转换过职业或岗位。幼儿教师流动频繁,很多幼儿园出现教师缺乏的局面,这就使农村学前教师质量进一步降低,加剧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各方资源整合,带动农村学前教育多元化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单一的困境,需要加强各方资源的整合。随着社会资源信息的共享化,目前已有一些城市的高校与农村的幼儿园牵手,学前教育专业或者其他专业的学生、教授到幼儿园进行考察调研,高校的师生将学科前沿的知识带给一线幼儿教师,并就其研究的理论成果对实验园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一线幼儿教师的实践与高校的研究理论相结合,充实了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本地或者本省的知名师范院校,更了解本地的文化特色,这类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可以将符合当地地域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送下乡,为农村幼儿园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政府可继续加大对具有自身特色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必要情况下与公办幼儿园合并,进一步优化农村学前教育的资源。农村建设家庭教育基站,定期对家长尤其是隔代抚养的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定期开展教育活动,使每一个家庭能教育、会教育、愿意教育孩子,与幼儿园相辅相成。政府、幼儿园、高校等多方进行联合,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逐渐多元化。

(二)健全学前保障机制,实现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化

由于目前教育资源水平有限,农村公立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并存,在发展中,民办幼儿园的趋势将逐渐走向规范化、普惠化,高收费、低教学质量的幼儿园将不再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并逐步纳入公立系统,民办的幼儿教师享有和公立幼儿园同等的保障,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科体制应日益完善,与中小学一样规范幼儿园的教材,制定统一的标准;在监督体制上,加强安全卫生监管,让幼儿在安全、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管理模式上,建立“省统筹、县主管、县乡共管”的体制,省政府把握好学前教育发展的宏观方向,设立专项基金进行专门扶持;县级政府直接管理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制定计划,对幼儿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实现农村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

(三)提升教师质量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化

由于条件受限,农村很多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尤其是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数是只有初、高中水平学历的社会人士,他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慢,学习能力较低,有些教师道德水平低下,甚至出现虐待儿童的现象。因此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成为当务之急。政府应加大对师资的培训,规范要求农村幼儿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例如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绩效奖励,提升教师的学习意识,贫困地区的幼儿教师则可实行免费培训。在农村幼儿园逐步普及化之后,提升教师的入职门槛,保证幼儿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并逐步规范优秀城镇幼儿园对口农村幼儿园的支援制度,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学习,提高农村幼儿园园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一些农村的幼儿园还不成体系,首先要先完善公办园教师的编制问题,优秀的教师可以被评为骨干教师,给予老师良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广大毕业生留在农村任教。当农村的工资待遇高于城市时,就会吸引一批优秀的教师、园长来到农村,在满足教师的需求之后,就可保障农村教师的稳定,进而扎根农村。对于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而言,要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同时加强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融合,鼓励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辅修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辅修小学教育专业。这样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农村幼小一体化的需要,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推动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化发展。[7]

猜你喜欢

民办幼儿教师幼儿园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我爱幼儿园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爱“上”幼儿园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