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抗疫精神的小儿传染病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021-12-29龙晓茹常宇南许红梅张祯祯

科学咨询 2021年38期
关键词:传染病抗疫小儿

龙晓茹 常宇南 甘 川 许红梅 张祯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重庆 400014)

2020年伊始,广大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的“逆行者”们用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在后疫情时代,如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将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各高校思政建设的核心与关键。[1]小儿传染病是儿科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致力于培养“具备儿童传染性疾病诊治及防控能力”的儿科人才。围绕这一建设目标,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所思,通过多种途径将这些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小儿传染病教学,使其入心、入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2]。

一、课程内容与抗疫精神结合的挖掘思政元素

小儿传染病学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儿童常见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及诊治开展。团队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抗疫精神有机融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抗疫先进事迹,坚定职业信仰

小儿传染病医学生是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引导学生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是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3]。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人民最需要、最彷徨的时候主动请缨,披挂出征,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硬核网红医生”张文宏教授用他幽默的方式宣扬“感染科医生一定要有感染力”。他呼吁人们重视儿童结核病等其他慢性传染性疾病。除了这些典型人物,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的抗疫事迹,比如发热门诊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不喝水、不上厕所、超负荷完成诊疗工作、标本采集的工作人员。在小儿传染病绪论中引入这些案例,引导学生对照榜样找方向、找不足,坚定职业信仰,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4]。

(二)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保持对传染病的警觉性和敏感性

2019年12月26日,张继先教授在诊治一对老两口患者时,发现其胸部CT表现出与其他病毒性肺炎不一样的“磨玻璃样阴影”,这引起了她的警觉。在确认患者儿子也有问题并排除常见呼吸道病原后,张教授敏锐地认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新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她很快将情况上报至医院及当地疾控中心。在春运临近高峰,李兰娟院士顶着压力,几度建议“封一座城,护一国安康”。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组织万名医护人员,调配全国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支援湖北;万名建设者日夜奋战,以超速度相继建成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筑起了包括基本的个人自我防护、社会宣传教育、交通管制、医疗物资调度、人员调动、科研技术攻关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健全完善等疫情防控的联合战线,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5]。在讲述传染病流行病学时,引入上述案例,结合党中央采取的抗疫举措及学生戴口罩、停课、线上教学等亲身经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潜伏期、隐性感染者等知识点;引导学生认识并及时识别“瘟疫”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医学生涯中时刻保持对传染病的警觉性和敏感性;同时在医疗实践中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上报,及时吹响警示哨音。

(三)回顾抗疫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启动应急科研,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中国之治、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与中国效率[6]。医学生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一版又一版的诊疗方案的学习、讨论,见证了一篇又一篇中国科学家高质量论文在世界级顶刊上发表,本校黄爱龙校长的科研团队在研发方面均做出突出贡献。我国主动在人力、物资上及时施援多个国家,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充分展现了大国风度。在小儿传染病致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等教学活动中,引入上述素材,在教授学生如何全面防控传染病、激发其科研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高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其爱国情怀和不唯书、不唯上、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理解抗疫中生命教育,提高人文关怀素养

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7]。举国同心,不计代价,尽全力救治患者,不分年龄信仰,无论贫穷富贵。2020年对很多行业而言都是艰难的一年,停工停产停学,经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8],但对国人来说也是温暖而励志的一年,家人相聚,同胞协力,不畏苦不怕难,跟着党中央一步步控制疫情、接种疫苗,一步步安全有序的复产、复工、复学。在护送老人出病房做CT的途中,1993年出生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生刘凯停了下来,让病床上的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落日。还有隔离点里的“临时妈妈”、抗疫一线病房里的“知心电台”等等,每一个催人泪下的医患故事都在诠释生命的价值。经历过风雨,方能体会和平、发展、稳定、富强的重要性,方能体会生命可贵,医生需要“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讲述小儿传染病护理、隔离及医患沟通时引入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敬畏生命,保持同理心,为病人提供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服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并将救死扶伤内化为一种自觉信念。

二、小儿传染病抗疫相关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针对“课程思政”展开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建设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源泉。教师应集思广益,坚持“八个统一”的原则与要求[9],结合小儿传染病学科专业特点,梳理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连接点,论证其合理的切入点,巧妙将思政元素基因式融入专业课程的教材规划、讲义提纲、课堂教授和评价体系中,明确每一章节所承担的“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方法中应体现思政引领的具体手段与媒介,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授人以鱼并授人以渔,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引发价值领域的思考[10]。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抗疫相关主题教育

大学生是见证者,也是直接参与者,其心理、思想和行为深受影响。聚焦“充分体现教育系统抗击疫情的担当作为、生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等五方面重点内容[11]开展思政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体平台的作用,浏览网络信息,带领学生参观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组织培训学生穿脱防护服,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人、身边事,结合学生自身所见所闻所思,自选主题,收集照片和视频,整理、讨论、结束语后在全班汇报交流,包括活动方案、实施情况、结果、收获和体会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以课程思政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课程思政,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担当[12]。

(三)强化师资队伍课程思政意识

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这一教育模式可更大程度地挖掘专业课程的学术和人文价值;其成效可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准则、科学思维和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主动提升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动力,并通过各种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手段和教学改革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13]。

三、结束语

将思政元素融入不同专业课程中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4-17]小儿传染病学属于儿科学下分子学科,主要授课对象为儿科系专业学生,属专业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科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利用相关案例与素材,认真梳理课程内容以及相应的思政点,提升学生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帮助同学们加强职业认同感,提升专业兴趣,学习医患沟通,提升人文素养,共建和谐医患关系。通过多维度、多路径、 隐性或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融入,使“思政”之魂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激发唤醒和点燃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培养新时代下合格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传染病抗疫小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