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老年健康教育路径的探索
2021-12-29蔡穗珍潘金泉林芝倩陈家卫
蔡穗珍 潘金泉 林芝倩 陈家卫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3)
我国目前正处于老龄化快速增长阶段,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及老年健康问题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 388万人,占总人口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 603万人,占总人口12.6%[1]。预测至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可能近5亿,约占总人口的34.9%[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健康中国2030》)[3]明确提出要促进健康老龄化,老年人健康已成为我国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拟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构建老年健康与终身教育融合的路径,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老龄人群。
一、老年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老年人群常见的一类疾病,需要长期治疗,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力度,
能够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临床相关指标[4];通过健康教育将提高老龄人群的慢性病治疗意识以及健康管理的能力,达到控制病情,改善老龄人的生活及生存质量的目的[5]。国内学者叶晓梅[6]研究发现教育通过心理状态和健康行为方式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健康教育进行生活上的指导,促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科学的用药指导,避免病情的恶化,对老年健康起到促进作用[7]。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在医院内进行,仅针对部分已病患者,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若老年健康与终身教育相融合,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老年教育体系中,既要对已病人群进行教育,更要对慢性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以期通过早知晓、早干预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减少和避免疾病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二、创立老年健康教育政策体系
《健康中国2030》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健康”的理念,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营造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提出了健康中国的五大战略任务[8]。《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努力让人们少生病或不生病,减缓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减少不良结局,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健康寿命[9]。这是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解决老年健康问题的有效举措,通过较低成本来实现高健康绩效,也正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体现和延伸。因此,应当在老年健康教育中注入“治未病”理念,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工作,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建设与改善健康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降低人群和个体发生疾病的风险。
祖国医学一直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健康中国行动是国家层面第一个关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中长期行动,既是推动实现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有力抓手,也是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促进广大人民健康的有效方法,对卫生健康工作具有重要的全局带动作用。以《健康中国2030》《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为指导性政策文件,结合我国国情,由教育部门与医疗部门牵头起草有关健康与老年教育相融合的实施细则,联合制定具有指导性的实施政策,形成老年健康与终身教育相融合的政策体系。教育部门及医疗行政部门统筹协调解决老年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以及融合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等问题,推进老年健康教育人才、教学内容等的建设。
三、设置老年健康的终身教育课程
医疗机构与终身教育机构有各自的职责和主管部门,联合创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共同协作创建老年健康终身教育课程体系。
(一)设置课程体系
各相关高校及医疗机构共同设计老年健康教学内容,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及慢性病健康管理等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将肿瘤及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预防知识融入相应的文体及生活教育课程中,丰富老年教育学科理论,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老年人群属于特殊的群体,已患病人群与未病人群对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的群体应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应具有差异化、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施教,不可千篇一律。葛丽萍等在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具体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到老龄人群的需求,采取菜单式选课方式,针对不同需求开设不同主题的健康教育,使老年健康教育更具有实用性[10]。
(二)制定教学方案
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老年疾病的特点及老龄人健康需求,制定老年健康终身教育大纲。相关部门根据大纲要求申报老年健康教育课程,课程负责人应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详细教学方案,内容应包括课程概述、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安排、授课方式、授课人群、预计授课人数及考核方式等。
(三)教学资源统一调配
相融合的课程将进行统一管理,老年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或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行政管理部门根据选课情况合理调配教学资源。
四、整合人力资源,培养人才
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根据教学要求对健康服务与老年终身教育的人力资源进行融合,收集相关健康教育人才的信息,融合医疗机构的专业人才与终身健康体系的人才,建立老年健康终身教育人才库,优化整合,统一调配管理。
老龄人受到文化教育程度限制,或对老年健康或慢性病相关的医疗知识缺乏了解,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缺乏积极性,不能遵循医生对其在日常生活的合理化建议,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或病情持续恶化,给家庭及社会层面带来沉重的负担。授课教师,是实现老年健康服务与终身教育相融合的桥梁,需在老年终身教育过程中提供健康指导与服务,满足当前乃至未来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健康需求。同样,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经验,更需具备相关医疗知识,才能更好地为老龄人群提供优质的健康教育服务。同时,应立足于社区,共同培养社区老年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之后,让老龄人群学以致用,采用回授法检测老龄人群的学习情况,考核合格之后参与到老年终身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这将是未来老年健康终身教育持续发展的模式。
五、信息化建设
(一)建立并完善老年人群健康档案
社区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老年人比例也较大,老龄人群较为聚集,大部分老龄人是慢性病的潜在人群或者是已患病人群,相关行政部门应利用信息平台建立老年健康档案,这是进行老年终身健康教育路径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部分医疗机构或社区已进行了老年人群糖尿病、高血压的档案建立,但需要加强家庭或社区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监管,各机构之间的健康档案应实现互联互享。同时,社区还需要对老年人进行早期筛查,发现不同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并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同时进行分层管理[11],为已病人群和高危人群的早期预防及健康教育提供支持。进行分层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更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建设
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促进健康行为方式,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供医疗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常用工具之一。在《健康中国2030》中亦提出要积极促进健康与互联网相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因此,构建完善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促进医疗健康教育资料的科学性以及专业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互联网的多元化健康教育,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达成多维度且覆盖面广的立体化健康教育效果[12]。基于新媒体的现代健康教育模式[13],不受教学场所限制,可以远程教育,极大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已有研究[14]证实通过互联网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病人对自身疾病的重视程度,提高依从性,实现有效的饮食控制、合理的运动和科学的饮水等;同时,更是有利于其掌握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张敏等学者[15]采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乳腺癌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徐灵莉等[16]运用“互联网+”模式对肿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与专科健康教育,采用专业的教育管理体系,使肿瘤患者的服药、饮食、锻炼等依从性均明显提高,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储姜采用“互联网+”模式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提升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因此,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建设是促进老年健康教育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今后重点发展方向。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大数据平台,整合各医院资源,交互串联老年健康教育的信息孤岛,实现患病人群及高危人群信息的互联互通,不断为老年健康教育提供信息化支持。但是,目前“互联网+医疗健康”仍存在着医疗及健康信息杂乱、专业性不强、科学性低等严重问题,应加强信息监管的力度,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规则及标准。
六、结束语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老年健康与终身教育相融合,可以在预防、康复等过程从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对老龄人群的健康进行管理与指导。健康中国战略提倡的是一种大健康理念,要求从疾病的预防到诊断、治疗、康复等,全程融入健康理念,让老龄人不因疾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影响社会活动参与度。构建一个融政策、融管理、融师资,融经济产业的路径,鼓励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为老年终身教育提供基础保障。实现老年医疗健康管理与老年终身教育资源相融合,深入理解祖国医学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对于促进老龄人群健康,提升老龄人群生活及生存质量具有长远的意义,是未来老年终身健康教育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