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经验和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1-12-29陈铃
陈 铃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重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而且在世界卫生防疫史上影响深远。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肩负起特殊的历史使命,有所作为。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抗疫防疫中的使命和任务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关键性胜利。目前全国疫情得到遏制,各行各业已经全面复工复产[1]。同时,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在向纵深蔓延,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公共卫生所造成的冲击十分巨大。中国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极力防范外来疫情的输入,向其他国家和人民伸出援手,并抵御西方国家和政客为转移视线“污名化”中国的种种行径。如何向学生分析阐述好这个重大现实问题,毫无疑问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全国各地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必须强调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推卸的政治使命,任重而道远。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须要着眼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个关键点,紧紧围绕抗疫形势下“为谁教”“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个重大问题,树立“大思政”的工作思路,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关于抗疫防疫的正确的政治观、大局观和生命观。
二、抗疫经验和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科学总结和提炼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地同心协力铸就的抗疫经验与精神
学校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师生有计划有重点地收集整理党中央如何运筹帷幄、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2],疫情防控以及疫苗研发和接种的相关政策和知识,政府部门如何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特别是群众的集中诉求,中国如何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如何推进复工复产、保持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等方面的素材,打造出一个较为丰富完备的数据库。这些收集的素材可用于宣传抗疫经验与精神类别的教材和读本编撰、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慕课和微视频制作。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结合抗疫经验和精神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本科四门公共政治课,外加以讲座形式授课的“形势与政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教研团体主体性,加强集体备课,整合与共享思政课教育资源和多个教学平台,结合每门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讲好中国防疫抗疫故事,讲清楚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精神。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可以结合疫情防治与进一步提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与疾病不懈斗争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防治血吸虫病、非典等流行病方面的历史经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可以结合先进人物事迹,重点阐述什么是中国精神,坚定学生们的理想信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可以结合中国和其他国家如何认识和应对疫情的复杂历程,启发同学们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反复互动和提升的过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课程思政”中嵌入抗疫经验和精神
所谓“课程思政”,指的是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从2020年初到现在,疫情防控涉及诸多领域,想必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到交叉点和闪光点。在具体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色,合理嵌入抗疫经验和精神所内含的德育元素,着重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增长学生对流行病和传染病的认知等方面下功夫。
(四)实践活动中学习领悟抗疫经验和精神
要通过打造“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抗疫经验和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在课外实践中深入观察与思考。首先,考虑到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承担的四门公共政治课中,有一定比例的课时专门用于课内实践教学,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此作为实践主题。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党委宣传部及教务处通过及时跟踪了解情况,对于优质的实践成果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其次,高校学工部、团委、宣传部可以开展有关疫情防控的校内外活动,例如举办知识讲座、主题班会,邀请为疫情防控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来做讲座,甚至让他们走上公共课讲台分享经历感悟。
(五)建立多方协同机制,保障抗疫经验和精神的长期传播
学校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完善激励机制。比如对教师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以及实际授课等情况加强检查和指导,切实提升全体教师融合抗疫经验和精神实施教学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同时,在年度教学业绩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
三、结束语
中国抗疫工作取得成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控制疫情和恢复经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等问题入手,作出全面理性的分析。在探讨抗疫经验和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时,注重把握整体性原则,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和多方协同机制打通贯穿,形成合力。切实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心同德,为继续做好防疫工作、保障全民身心健康、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向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