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价值、维度和路径

2021-12-29庾向芳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党史

庾向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2021 年5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8号),通知要求:“高校思政课必修课要进一步深化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讲清讲透各门必修课中蕴含的‘四史’道理学理哲理。”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1-05-12,http://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思政课当中以历史教育为主体的课程,是高校思政课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也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与奋斗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党史资源。党史资源不仅包括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还包括遍布全国的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遗址、标志物、纪念馆、文物,以及百年党史亲历者的口述史或者回忆录等。上述这些内容构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党史资源体系,因此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纲要”课,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性与有效性、针对性,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②习近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求是》2021年第13期。。

一、党史资源有机融入“纲要”课的时代价值

“纲要”课是带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①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9页。。因此,“纲要”课需要引导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②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0页。,需要侧重讲授课程的规律性、思想性与理论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③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这为我们讲授“纲要”课提供了根本依据。丰富的党史资源有机融入“纲要”课,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从而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与历史观。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西方中心论”,其要害就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2页。。其表现形式是运用新历史主义和解构主义等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史进行所谓的重构,其核心政治价值是“西方道路才是人间正道”⑤杨军、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理论和方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期。。它一方面打着学术客观的旗号,以“去政治化”“还原历史”为号召,“重新评价”近代史;另一方面又以戏说、娱乐化的方式解读历史,将领袖人物、英雄人物污名化,在解读历史事件时碎片化、片段化,特别是在一些党史问题的细枝末节上大做文章,“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⑥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感天动地的战斗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不懈奋斗,涌现出了一批批革命志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鲜活生动的党史资源,是反击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只有将全面、真实的党的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提升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与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与大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提供了正确学习党史、运用党史的科学指导。“党史观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根本立场、观点与见解。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就是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⑦方江山:《树立正确党史观》,《人民周刊》2021年第7期。,就是要站在人民立场上,以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党的百年历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的方法分析党的百年历史,进而树立大历史观。将党史资源有机融入“纲要”课,可以使该课程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党史观与大历史观。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⑧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坚持把历史看作是联系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百年党史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付出巨大历史代价不断探索与实践的智慧与心血,是过去、现在、未来贯通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总是按照自身规律向前发展,谁能够认识、把握与运用规律,谁就能掌握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论遇到什么危难,都能把握历史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党的思想路线,只有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才能正确分析百年党史中遇到的挫折与失误,才能获得符合历史真实的正确认识,才能将近代以来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放在人类历史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构成的坐标体系中进行考量,使学生学会“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

二、党史资源有机融入“纲要”课的三个维度

(一)同质性:党史资源的丰富性,为“纲要”课提供了鲜活的内容

百年党史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规律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党史资源包括中国共产党从初创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其中的成功经验与历史启示,与“纲要”课的基本内容高度重合。利用党史资源可以进一步丰富“纲要”课内容,有效增强“纲要”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史。每一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都能够形成新的理论、开创新的境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将百年党史的历史实践融入“纲要”课,可以用具体史实再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催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与斗争的历史进程。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希望,由此开始关注和译介马克思主义。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不顾中国国情的教条主义倾向,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后果,促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同党内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做斗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保障。在1938 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1945 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些具体史实,用生动的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和深入的革命理论,深刻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既可以串联起党内的若干重大事件与人物,又兼具生动性与吸引力,可以使学生通过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历史事件,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二)同一性:党史资源与“纲要”课有共同的精神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的不同历史时期,同时在各个历史时期又各有侧重、各具特点。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的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上下同心、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些精神产生的历史时期与历史事件在“纲要”课的内容中都有所体现,与“纲要”课的价值旨归高度一致。“纲要”课担负着培育能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时代新人”是指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前列,具有坚定、自信、奋进、担当的精神状态,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见识,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②刘建军:《“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2期。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课的学习,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仰与信念,最终成长为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践性:党史资源为“纲要”课提供了多种教学基础

理论与实践犹如“两条腿走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交汇的探索史、奋斗史和创新史。不论是上海还是嘉兴,不论是井冈山还是延安,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遍布全国各地的革命遗址、旧居、纪念馆、文物等都是构成党史资源的重要载体,这些资源为“纲要”课提供了实践教学的良好基础。2018 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 号),要求“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既可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获得相应学分,也可通过提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18-04-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丰富的党史资源为“纲要”课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源源不断的资源与基础,充分利用好党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性,增强思政课的深度与温度,使学生在实地教学中感同身受,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理解理论,使理论知识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三、党史资源有机融入“纲要”课的路径

丰富而多样的党史资源是“纲要”课进行党史教育的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让党史资源不仅在“纲要”课的课堂教学中有机嵌入、发挥主渠道作用,还要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利用党史资源,构建“大思政”氛围,并努力将课堂延伸到校外的红色纪念场馆,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一)将党史资源专题式嵌入“纲要”课,以丰富课堂教学

“纲要”课虽然是专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但是目前“纲要”课仅用十章内容浓缩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党的十九大召开的177 年的历史,限于篇幅,只能侧重呈现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脉络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需要将党史资源中更多鲜活生动的史实及时融入“纲要”课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由于在中学阶段,很多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已经在教材中出现过,所以在大学课堂中融入党史资源,需要兼顾学理性与生动性,这样不仅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增强课程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纲要”课第四、五、六章的内容时,可以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分别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设置专题,使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理性,同时也能兼顾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引导。在专题教学中,还要注重挖掘不同地区的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开发区域性特色教学专题。比如,上海的高校可以设置关于上海城市发展的专题。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丰富的党史资源凝聚着党的优良传统与伟大精神,在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上海的城市发展变迁,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二)借助新媒体技术,利用党史资源,构建“大思政”氛围

2021 年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①杜尚泽:《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大思政”格局下,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营造“大思政”氛围,不仅需要课堂这个主渠道,还需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互联网+”的思政课课堂,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第二课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已经逐渐进入到大学阶段,他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都随着互联网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可视化、动态化、时效性的特点,将“纲要”课的内容延伸,利用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作为“纲要”课的有益补充,将课堂由线下搬到线上。从建党之初的陈延年、陈乔年,到抗联英雄杨靖宇、赵尚志,到为民典型焦裕禄、杨善洲以及扶贫英雄黄文秀、时代楷模钟杨,再到战“疫”斗士钟南山、张定宇……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都可以制作成微视频上传到网上,让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另外,可以利用VR 技术,制作还原百年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让学生模拟参与中共“一大”召开、到井冈山上跟随红军去挑粮、重走长征路、参加开国大典……通过技术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经历”百年党史的峥嵘岁月,从而使感情受到冲击、灵魂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在新时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课堂,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衔接,使学生自觉转变角色,由被动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

(三)把“纲要”课开进红色纪念馆,使“小课堂”同“大课堂”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②《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建党百年留下的众多遗址、遗迹、文物,都是“纲要”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仅以上海为例,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纪念遗址就有老渔阳里、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等,这些场馆都可以开发利用,进行实地教学。此外,上海还有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高桥烈士陵园和松江、宝山、闵行、嘉定等多个烈士陵园。其中,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是一座记录中华民族近现代英雄史诗的丰碑,里面长眠着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罗亦农、俞秀松等1 700多位烈士,是后人心目中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在这里开展实践教学,把“纲要”课实践教学的课堂开进纪念馆,上海高校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实践教学,不是带学生泛泛地参观,而是需要提前精心设计。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龙华烈士纪念馆共建的“红色育人课堂”,每堂课分成追寻英烈、致礼英烈、聆听事迹、感悟精神和课后延伸五个部分。授课之前,先让学生在龙华烈士纪念馆的英烈名单中寻找一位自己心中的英雄,制作一个创意作品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授课中,先到龙华烈士纪念馆举行缅怀英烈的仪式,再到纪念馆中寻找自己心中的英雄,随后在“红色讲堂”由龙华烈士纪念馆的老师与思政课老师共同讲授英烈们的感人事迹,课后再完成一篇《我心中的英雄》小传,并撰写自己的感悟与体会。通过这五个部分的课程环节,能够有效地让学生融入龙华烈士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氛围,使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红色文化的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品格。实践证明,这种课堂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在课后感悟中写道:“这样一次新奇、接地气的思政课确确实实地能让我们体会到、学习到奉献的精神、爱国的精神”。

余 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可以不断增强该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使“纲要”课达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进而提高“纲要”课的有效性。但是,在当前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将“纲要”课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与党史资源有效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下面几个关系:第一,教材内容与党史资源的关系。将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并保证课程仍然具有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第二,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纲要”课融入党史资源,可以有效提高“纲要”课的亲和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立体、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但是要注意“纲要”课实践课程的特殊性,不是走马观花地参观,而是通过实践课更好地掌握理论,要将实践课的内容纳入到整个“纲要”课的教学体系中,不能割裂“纲要”课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与学校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在“大思政”的理念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从学院到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因此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才能真正实现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发挥好思政课是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党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