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2021-12-29文小燕
贺 建 文小燕
(重庆市九龙坡区彩云湖小学校 重庆 400050)
“互动”是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评价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不仅可以提升知识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内在养成。学生需要在短短的时间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见识、知识,只借助手中的一本书、教师的一张口来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远远不够,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法显现出的“量”的优势。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共享效能,相比学生自主涉猎,这种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知识和见识。此外数学教学中,需要展现出思维性、可操作性,进而让学生能够挖掘知识体系的内涵,能够生成数学模型、数学思想,而这些都来源于动态化课堂的构建,学生仅仅凭借倾听、记忆是无法实现数学学习目标的。可见,互动学习活动的构建还有助于学生生成科学化的数学学习认知,拥有数学探究能力。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
情感的生成其实需要适宜的启动点,被激活后才能展现。在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启动得不多,学生自然就会游离在学习活动之外,自然就会生成厌学情绪。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就缺少自律的能力,教师如果不能抓住学生的心,学生就会小动作不断,注意力分散,即使教师讲,学生也听不进去,这种思维处于游离状态的互动活动显然无法取得教育价值。因此,建议要对小学生的天性进行研读,要精准地把握学生的情绪走向。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始终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集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参与互动活动。例如在讲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糖,一个同学发5块然后进行提问,教师问学生:“如果你们自己把糖分给同桌两块,自己剩几块同桌有几块?”学生通过数糖的个数就能得出最后结果,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学会了加法和减法。如在学习搭配的相关知识时,可以积极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能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让学生脑海中的想象转变现实的可以直观感受的实体,让学生在“看明白”之后尽情地“说”,此时的小学生才是真真正正地在学数学。如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学会生活。在语文、英语等学科中往往会应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学习环境的建构,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参与对话,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进而在“揭秘”的过程中不断地调动情感和思维,理清脉络,生成感受。如关于价格的相关知识等等。
二、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弥补师生互动的不足
其实在开展学校教育活动时,所展现的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群体效能,在小学阶段学生受群体的影响极为突出,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与管理能力,进而让整个群体都行动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师生间各种互动不足的问题。如数学教师安排学生做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只是要求学生之间进行抢答并没有和学生之间分析做题和方法心得,学生的做题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如有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可能做到与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互动,所以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是没有办法了解的。即使当前有了云技术等作为支持,教师也很难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活动。此时,就需要借助学生间的互动来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效。如可以整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先以小组间互动的方式完成初步的学习目标,在讨论与交流中分享个性化的发现,并且生成共识化学习的成果。在有了这些做基础之后,小组间再进行成果共享,此时教师借助巡回指导,借助点评学习小组的成果进而扩大互动效能。当然,学习小组的互助效果不仅仅会作用于课堂,在课后也能够继续产生教育价值。可以借助这种方式,让学生生成学习共同体,利用课外时间生成知识的巩固、应用与突破。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开展优化互动的基础[1]。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学生才能在枯燥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在实现师生互动目标时可以发现,即使教师讲得声情并茂,但是学生却未必会积极地和我们呼应。当然,这种唱独角戏的感觉,也会让教师也备受打击。而出现这种问题的主因就是学生对于讲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如:在教了三角形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回答归纳:三角形按角和边各可以分成哪几种三角形?并说明理由。全班40多个同学举手的不上10个,答对的不上5人,说对理由的不上3人。第二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过程,一上讲台,就用双手捧着一个三角板,只现出一个锐角,让同学们猜:“同学们,请猜一猜我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谁猜对了并说对理由,今天的小测验我就给他加5分。”这一下可把同学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全班都举起手来,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那两个角也可能是锐角;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虽然外面现的是一个锐角,而另外两角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大家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在对比前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别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别就于前者无趣,而后者让学生拥有了学习兴趣,进而变得兴奋起来。此时不是教师想要让学生说,而是学生自己忍不住要说。他们会在不自觉间从内在做出改变[2]。
四、关注激励性评价的应用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空间中,还在倡导应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让学生的学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把握,教师能够时时抓住学生的心,调整学生的情绪。用有效的“评”来衔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过这里所说的“评”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评语,而是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应用应变能力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进行精准地引导,对于学生的现实表现能够做出准确地评估,进而查找适宜的切入点,既引导学生的行动也能够引导学生的情感。在开展互动教学活动时,也需要发挥出“评”的效能。如某一次的公开课中,教师让某个学生起来回答某题错在哪里时,他始终都没站起来,于是老师问全班同学他的成绩怎么样?同学们都说很差,老师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立即说道:其实老师在小学时成绩也很差,但老师愿意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就是回答错了也敢于继续回答,结果老师的成绩就上去了。所以每一位同学都不要害怕成绩差,只要敢于面对它,你就是胜利者。教师的话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特别是那位差生,更加踊跃了。例如班上的某位同学,说话不清楚,成绩很差,不完成作业,每次考试也就得几分十几分,以前从没得到过老师的重视。当在课堂上提问简单问题时就叫他回答,结果答对了,就叫同学们鼓掌鼓励,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之后在辅导作业课堂巡视时经常到他身边鼓励他,夸他有进步聪明,时而摸摸头……。在这种氛围中,绝大多数的学生会愿意参与后期的学习活动,并且情绪变得高昂起来,想要积极地表现自己,而少部分学生虽然还不具备积极表达的能力,但是他们却已经生成想要参与互动的强烈需求。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强的自律性,进而生成更多的学习成果。
五、给学生积极表达的机会
其实学生能够应用语言来进行个性化见解的表达,学生能够应用语言来描述数学模型与数学思想,理性的分析数学现象中的信息脉络,对于学生生成数学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这种让学生积极表达的教学方法,还会让学生极易分散的思维变得数学化。在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时,要对学生做好相关的培训,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拥有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不断地展现出自己的天性优势,他们好说好动的天性会成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如在讲述“圆柱和球”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会滚动的就一定是球”时让学生讨论。甲同学:“这不一定,圆柱也会滚动呀。”这时老师不轻易表明观点,在学生继续思考后,教师因势利导共同归纳出:会滚动的不一定是球,圆柱和球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会滚动。例如:在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储存功能,收藏一些不同时间点的钟表图片和钟表走动视频。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随机地找出几张图片,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数学知识,来先认识一下钟面,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哪个是秒针,并说一说其中的不同(秒针最长,分针中等长,时针最短)。老师对其中说得好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表扬,不对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引导。然后,老师可以再鼓励学生们说一说图片上的钟表是几点几分几秒,让学生们回顾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并对时间有个基本的概念。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利用交互式白板的绘画功能,进行随机的钟表图片的临时添加,让学生们多做练习。不管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还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其实都有数学学习的潜能。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已经习惯成为“权威”,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探究、代替学生完成各种设计。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这样的教育者培养不出有个性、有探究能力、有创客意识的学习者。需要给自己重新进行定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为学生调整学习节奏,进而让学生不断地感受、思考,拥有表达的机会,显然可以让学生生成数学学习能力[3]。
六、借助留白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活动
在引导学生完成互动活动时,要将思维的激发与引导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当然,只有让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够回归本色。在激活学生的思维时,人们惯用的方法是“提问题”,借助问题的精心设计,教师会反复考量知识的重难点,也会考量学生的个性优势。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让问题以画龙点睛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当然除了问题教学法,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应用。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建议要将“留白”这种方式也融入进来。所谓“留白”原是国画创作的一种构图方法,可以起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需要借鉴这种方式,为学生调整学习的节奏,给学生发现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结束语归纳的时间。此时学生能够将一个个的“空白”,转变为生成思维、完成探究的骨架。如可以将“留白”与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整合。教师在问题提出以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丰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学生会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探究行动也会顺势而为。至于后期的学习活动必然会在互动的过程中有效地得到推进。在应用“留白”方法时,还要注意让课上教学与课外学习进行整合。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往往会担心放得出去收不回来,学生也会在不自觉间进入一种“竞争性”的氛围,所以有些放不开,因此课堂中的“留白”有优势,也有不足。如果能够将各种“留白”活动与课外更为自由的学习时间进行整合,必然可以让小学生彻底地放开,并且愿意在课堂之外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想要和教师之间建立合作共享关系,在课堂互动过程中也能够表现出自信心。
七、结束语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如何才能使小学生养成思维性,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育者。作为专业的教育者,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构建互动课堂,让师生之间实现能力加成,进而在互相支持的过程中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生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