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浅析
2021-12-29彭杰
彭 杰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3)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筹规划,主动作为,积极担负起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找准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旗帜鲜明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一、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之中,关系着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敢于勇于善于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1.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性质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办好大学的基础,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办学的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高校是青年学子集聚的地方,更是敌对势力抢夺、渗透的重点领域。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高校师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文化的影响,造成一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运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尖锐,手段方式更为隐蔽巧妙[1]。必须站在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巩固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2.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确保我校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意识形态工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前置性、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扎实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和风向标。站在“十四五”开局和新时代的新起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正处于重要关头,内涵发展、硬件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同步推进、相互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心聚力、共谋发展。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有不少不适应的地方,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亟需加强和改进。要准确把握高校发展的历史方位,站在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用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来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在助推高校事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作用。
二、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任务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和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提升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1.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着力解疑释惑,着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增强师生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与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巨大动力。要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用中国梦和中国精神引领师生前行。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高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领域,在全社会具有辐射引领作用。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建设和发展。要深入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让领导干部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组织者,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3.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光荣使命[2]。高校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目标,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强化意识形态引导管理,从而培养出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同,富有爱国情操、人民情怀和世界眼光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广泛、涉及部门多,对政策性、理论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制度、加大工作投入,调动各方力量、密切协同配合,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形成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3]。
1.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学院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党委、党总支要承担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责任,更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构建网上网下、校院两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联动机制。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意识形态工作当作分内事,与业务工作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一起抓好落实。
2.构建“大宣传”格局。格局影响功能。发挥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功能,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构建“大宣传”格局。全校上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集理论武装、新闻宣传、文化建设、品牌营造为一体,多方位规划意识形态工作,构建齐抓共管、协同式、多维格局;整合各种手段,形成立体化的新闻宣传体系,包括整合内外宣传,用好报纸、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构建资源整合、覆盖式、贯通格局;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大规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构建左右互动、联通式、共振格局;就是从弘扬正能量、抨击不良、应对危机等多方位开展工作,构建内涵丰富、递进式、共赢格局,从而形成一个复合的立体式的“大宣传”局面。
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路径
高校要找准工作定位、突出工作重点、融合工作载体、整合工作职能,统筹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1.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思维。以科学理念为先导,不断创新工作思维。一是要树立战略思维,从全局和长远的视角来思考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审视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二是要树立辩证思维,以变化发展的视角去认识,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意识形态工作。三是要树立系统思维,强化整体观、大局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和布局。四是要树立理性思维,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五是要树立底线思维,强化底线意识,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2.突出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要统筹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一是要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上持续下足功夫,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传播这个关键,在师生中牢固树立习近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引领地位;二是要在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上持续下足功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之成为师生内心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遵循;三是要在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引导管理上持续下足功夫,建好用好全媒体等各类网络平台阵地,配齐建强意识形态工作专兼职队伍,讲好学校故事,传播好学校声音;四是要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上持续下足功夫,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人文环境建设中的作用,结合高校实际弘扬传播传统文化。
3.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主战场和主力军的管理和指导。一是守好主阵地,加强课堂管理,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材使用、教学过程督导制度。要求教师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除了教书更重要的要育好人。加强校报、讲座、论坛等阵地管理,绝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空间;二是占领主战场,加强网络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建好管好用好校园网络;三是建强主力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专兼职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统筹推进各支队伍建设。通过管理阵地、建强载体和优化队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
意识形态工作肩负着高举旗帜、凝魂聚气的崇高使命,高校要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得力的措施,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