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科教融合,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2021-12-29娄有信王旭平王世杰

科技和产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教育人融合

娄有信, 赵 萍, 王旭平,2, 王世杰

(1.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济南 250353; 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济南 250353; 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教务处, 济南 250353)

2012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颁布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提出了高等教育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发展新方向。科教融合就是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等机构联合育人的一种新模式,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一次深度改革。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大量智能化、网络化新技术应运而生,已渗透到各行各业。物联网、智能机器人、3D打印、云计算、无人驾驶等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给人们生活、学习与生产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科技的蓬勃发展也给各国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争夺成为各国或地区竞争的核心。高校不仅是社会创新中的重要知识与技术基地,更是培育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应拥抱变革中的社会,加速学科建设与发展,改变过去人才粗放式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做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1 科教融合理念的兴起与实践

1.1 国外高校科教融合发展

国际上第一所倡导研究教学合一的高校为1810年创建的柏林(洪堡)大学。该校创立伊始,就确立了洪堡提出的学术与教学自由、学术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办学理念,曾培育出5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欧美各高校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丹尼尔·吉尔曼将科研引入教学,使霍普金斯大学一举成为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到了20世纪末,美国高校出现了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及大学学术功利化倾向,美国教育家博耶提出了教学即学术的理念,倡导教学与科研在人才培养中整合,使人们对大学教育有了新认识。于是国外高校纷纷为学生营造创新性与包容性学习环境,建立以研究导向的课程体系如柏林大学Q计划、多伦多大学研究机会项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GSCS 课程设计,出现了一些富有特色的育人模式如柏林研讨式、哈佛明纳模式、斯坦福导读模式,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

1.2 国内高校科教融合理念的形成与实践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产业发展长期处于追踪、赶超阶段,主要依赖技术与设备引进。近10余年,中国在高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取得突破,少数领域已处于世界前沿,不少科技与产业进入无人区,未来发展之路只能依靠自力更生,靠自己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来解决。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高校科研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纯教学职能阶段,高校经历建国初期院系大调整后,科研职能被强制剥离,科研与教学协作关系分离;第二阶段为教学与科研双中心阶段,从改革开放到1992年,高校沿着教学育人与科研服务双重道路发展;第三阶段是以科研为核心的阶段,自1992年至今,高校科研实力快速提升,科研与教学工作矛盾日益尖锐[2]。2011年,周光礼首次提出了科教融合概念,近几年开始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3]。目前中国高校已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发表的论文占中国论文总量的近85%,获奖项目数占比超过60%,已承担起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高新技术研发方面军的作用,而科研院所更是与产业结合紧密,科研项目与实践资源丰富,二者已具备有效结合的条件,将有效推动科技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中科院作为中国最大、实力最强的科研机构,在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成立了二级学院、科教融合部、科教融合中心、科教融合办公室等组织机构,深度推进科教融合工作。中国科技大学更是将科教融合作为教育改革抓手,近年来与金属所、应化所等合建了12个科教融合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也都开展了一些特色的科教融合实践探索工作[5]。作为中国高校主体的省属地方高校,近年来也在探索科教融合之路。2017年山东化工研究院并入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与齐鲁工业大学整合成新的齐鲁工业大学。2019年,山西省农科院与山西农业大学整合成新的山西农业大学。科教融合理念突破了传统育人模式,该理念的贯彻实施对于高校教学、科研与文化氛围的形成大有裨益[6-7]。

高校经过实施多项高教发展计划,如985、211、双一流工程等,建设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阵地,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省部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涌现出许多优秀科研团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校科研体制,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条件。2020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大会上提出要重建科研与教学关系,明确了高等教育科教融合发展方向,科教融合将成为中国高校发展的新常态,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创建[8]。

2 科教融合将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过去20多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壮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高学历的专业人力资源,但随着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师生比快速走低,加上教学投入减少,科研与教学对立日益加剧,教风与学风出现滑坡现象。近年,中国科技爆炸式飞跃发展,202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已接近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中国对高水平拔尖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都强烈,优秀人才日益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创新能力、素质与知识正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新指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虽已居世界首位,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却未能与规模同步发展,必须扭转过去重“量”的粗放式人才培养方式,走向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科教融合就是在现有办学基础上,以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培养为新的导向,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方式创新,将科创资源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提供更多、更高要求的专业调研、分析与交流能力等训练机会,使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达到更高的要求。科教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推动高校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3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科教融合育人新机制

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教学与科研两轮驱动,注重在工作中平衡科研与教学工作[9]。当前中国高校已开始鼓励教授重视教学工作,逐步加大教学工作的重视度与投入,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护了学生的学术志趣,唤醒了学生探寻知识与发现未知的内在驱动力,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能力。结合齐鲁大学材料学院在科教融合方面开展的一些有益探索,探讨在人才培养中推进科教融合工作的路径与方式。

3.1 不断完善教学与科研协作育人机制,加快高水平人才培育工作

高校属于教育机构,主要从事专业教育与基础研究活动。科研院所为科研机构,主要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活动。作为科教融合试点单位,材料学院与新材料研究所进行协作办学,探索院校一体化管理模式,支持双方人员双向流动交流,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到研究所参观、交流与学习,双方合作日益深化。院校一体化改革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新平台、新支撑,也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到新材料研究所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本科生来看,所选派的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视野提升明显,科研兴趣较其他学生明显增强。院校一体化联合育人为创新型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提供一个新机遇与平台,随着学校科教融合2.0版的深化,未来院校一体化还可能尝试“3+1”人才培养等模式,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有力推动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工作。

3.2 汇聚各种社会有利资源尤其是产业资源,构建具有实效的产学研协作育人模式

每所高校都有其特色,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其人才培养定位存在差别。产教、产学研、校地合作等模式也属于科教融合模式,它是将产业、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径,这种模式有很多,如军民融合等模式[10]。作为工科专业,材料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面向产业的工程技术人才,重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产教融合基地、产业研究院等。从2019年开始,学院又实施了“1+1”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模式,遴选出几十位本科毕业生校外指导教师,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鼓励学生结合企业需求选题,通过直面产业问题,让学生能够接触或站到产业前沿。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大的开放性平台,打通了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沟通脉络,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深受企业青睐。

3.3 发挥专业主导作用,系统开展科教融合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体系质量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科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改革,不是教师的个人独舞,而是要发挥专业协作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中要体现出创新能力与意识培养导向,要设计充足的调研、分析、方案设计、研究、交流沟通等教学活动安排,体现专业问题意识,做足课程含金量。学院发挥专业主导作用,在课程体系中做了系列改革,增设一些新课程如材料模拟、项目管理等,在专业某些课程教学中设置了隔热材料、介电陶瓷、莫来石制品等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训练内容。同时,还深入企业,如淄博宏大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开展调研,挖掘产业问题,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支持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专业知识大赛等活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达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创建实验班,起草新的培养方案,实施科研创新训练全覆盖。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始终承担主导作用,专业教师在科教融合中通力协作,使学生获得更充分、更科学的知识运用、分析、评价、交流等训练,保障科教融合的育人实效。

科教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是一种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式选拔培养,这是需要注意的。对于重点大学来说,科教融合工作相对容易,而地方普通高校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如教学热情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数大、科研水平不突出、行政官僚化等问题,都会影响到科教融合实施效果。但是不积跬步,无一行千里,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攻坚克难,有序推进科教融合工作,不断提升办学质量,走出一条特色的科教融合之路。

4 结语

科教融合已成为中国高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新常态,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有利于扭转当前粗放式人才培养局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教融合在推进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专业在科教融合中的主导作用,使科教融合中各方能够同向发力。但还应看到人们对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重视不够,专业教师热情不高,学生参与机会少等问题,都限制了科教融合的实施效果。高校在推进科教融合工作中,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或途径,建立与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实现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科教育人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