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养成的研究
2021-12-29张倩
张 倩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养成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在高校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铸魂育人。与专业课教师专业教学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传道、铸魂、解惑、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是一板一眼的专业知识,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背诵、理解,而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科研压力、社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个别思政课教师思想上会有松动,甚至会把教学工作单纯当作利益谋生的手段,对思政课程敷衍了事,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获得感不关心。长此以往,不仅没有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自己本身也是在不断退步,国家和社会赋予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也就不能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不仅仅靠体制、机制的制约和管理,作为有强大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教师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厚植教师情怀,不仅推动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也必将成为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强大内在动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
思政课教师自身情怀越深,教育的责任感越强,自身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增强教师的教学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如果思政课教师自身知识贫乏,对国家及社会缺乏情怀,把思政课教学当作简单的填鸭式教育,那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在需求
探求事物的本质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思政课教师,笔者更倾向于“铸魂育人论”[2],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将一定阶级集团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成员灵魂深处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都是社会存在的人,而且是受过不同程度教育的人,教育主体要完成铸魂育人的使命,就必须是一个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这种灵魂、信仰、素养表现出来即教师的情怀。所谓育人者要先育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这样的情怀,就没有办法耕耘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片沃土,又如何能培育出国家的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养成的基本内容
(一)认同祖国、忠于家庭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3]。思政课教师要厚植家国情怀,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只有对自己的国家有着高度的认同感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要有爱国爱家之明、爱国爱家之情、爱国爱家之志、爱国爱家之实。
(二)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仁爱情怀
仁爱即仁厚慈爱。教师对学生要有仁慈厚爱之心。思想政治理论课育的是人的思想。作为思政课教师有仁爱之情才能将思政教育教学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对学生有仁爱之情才能不断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进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对社会和他们有仁爱之情才能真正赢得尊重。
(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育人情怀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有为人师表的态度,教师要想为师、为范,自己首先要具备为师为范应有的学识、素养和品行,而教师的素养品行要靠更高的学来供养,更高的“行”来要求自己。
(四)传道、解惑的师者情怀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毕业的学生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但是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低下,那么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就会大于对社会的贡献。在新时代培养人才不仅仅是坚持“德才兼备”,还特别强调“以德为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解惑本身就是教师的职责。在新时代,思政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时期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政教师就要更加的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价值、人生等方面的疑惑,传道的同时更好的解惑。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养成的有效路径
(一)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情怀养成之“明”
思政课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也要明确情怀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特性。思政课教师要深知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明确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就必须要有深厚的情怀,教师要有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根植出最深厚的情怀。
2.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历练情怀养成之“志”
思政课教师要有情怀,更要有把这种情怀坚持下去的意志和信心。思政课教师有扎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情怀,才能深切感受到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人才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才能理直气壮、心无旁骛的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更有底气和力量。思政课教师有扎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志向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铸魂育人这一使命坚持到底,才能不断挖掘育人潜力,全力以赴,才能敢为、有为[5]。
3.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践行情怀养成之“实”
思政课教师要将厚植的情怀、真挚的情感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去。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是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因素。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整体表现出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明确,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坚定立场,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强烈,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基于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身份和社会责任,需要教师不仅要自己有很强的政治素养,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4.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蕴育情怀养成之“情”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情感的共鸣引发“共情”,情感一定是有感染力和传导力的,老师付出了感情,养成了情怀,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帮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生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有情感,学生才能有情感,教师有情怀,才能帮学生铸灵魂,才能引导学生谈情怀,抒发情怀。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养成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1.充分有效利用高校教育资源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情怀养成需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当前,各个层面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可谓空前高涨,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来说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从目前来看,仅在不同层次上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几次系统学习和培训,并不能满足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和进修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教育载体的高校教育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时代,知名高校专家学者、教师的讲座和课堂等宝贵的教育资源要实现共享已经完全可以实现。有效的利用这些优质资源,既为思政教师提供了学习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各高校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此外,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互相取长补短不能仅停留在每年的思政大赛、教学比赛当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走出校园,学会去发掘教育资源,丰富自己的学识,厚植情怀;学会与其他学校交流、学习,这样才能在相互的交流学习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全国所有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根本任务和教学内容对所有的高校来说都是一样的。各高校教师存在着地位上的差别,直接影响了各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获取。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承担繁重的课程,另一方面却存在科研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让教师能够公平的享有相应的权利,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