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链接”在统编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29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文教师教学

张 霞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教材中占有相当比例。考虑到历史背景、革命领袖以及英雄故事均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甚远,编者在多数课文后面以“阅读链接”的形式补充了部分选文。有的课文则在课后习题、课前导读中要求“查阅资料”,所查资料成为间接的“阅读链接”。如何运用好这些“阅读链接”,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对领袖英雄的崇敬和向往,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中的作用,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深入领会“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多维指向

综观“阅读链接”,它们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知识盲区,还兼顾了语言表达方式的传授和价值观的渗透。

(一)指向内容补充,提供背景支撑

为课文学习提供背景支撑,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是“阅读链接”的首要作用。“阅读链接”多数是对课文内容的扩充。如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前导读要求“查查资料,了解有关白求恩的其他故事”,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习题要求查找“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通过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立体化,历史事件清晰化。有的“阅读链接”可当作对重点课文的诠释。如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文后链接《十里长街送总理》,用真实具体的事件进一步诠释“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有的“阅读链接”凸显所学课文的背景。如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课后链接了《难忘的一课》,两者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与课后链接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发生在同一个时代,而美国对钱学森的迫害和对他回国的阻挠,正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二)指向语言表达,呼应单元要素

“阅读链接”中的选文在语言表达上可成为学生学习借鉴的典范,并且与单元语文要素遥相呼应。学生可以在选文有关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中照见英雄神采,如五年级下册的《丰碑》,其描写的感染力甚至超过《军神》这篇纪实小说;可以在选文有关场景、细节的铺陈中窥见革命风潮,如六年级上册的《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可以在文体形式的切换中洞见领袖风采,如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学生阅读这些文字,感受到的不仅是伟人的风采,还有伟人的文采。

(三)指向情感融合,彰显价值观引导

“阅读链接”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英雄情怀、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阅读有关梅兰芳的资料、《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文章,学生能够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坚毅刚强;阅读《七子之歌》《丰碑》《春天的故事》,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阅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以及《难忘的一课》等,学生能够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价值取向正是中华民族赖以立世的根本,“阅读链接”中的选文着力展开这方面的引导。

二、着力避免“阅读链接”的操作误区:定位清晰

教师面对课后的“阅读链接”、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资料时,如果不加选择全盘接收,就容易出现一些误区。

(一)避免过度链接时代背景,防止上成历史课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散点式分布在各个年段,即使是按单元集中编排,其历史背景也涉及不同时代、不同革命和不同战争。教师要防止为交代时代背景而把“阅读链接”的展示变成资料交流。如学习四年级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单元时,教师要善于从庞大的信息库中搜寻和筛选,并且要教会学生选择性使用背景资料。

(二)避免无意弱化语言文字,防止上成思政课

语文课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更是承载了立德树人的重任。教师要防止一味关注链接选文的思想情感,而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要与思政课相区别。如阅读《毛主席在花山》,领袖形象的高大,必须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琢磨和运用去感悟。

(三)避免平均使用教学力量,防止上成阅读课

“阅读链接”中的选文很多都是收录在人教版教材或者其他版本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如《难忘的一课》《丰碑》《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长街送总理》。在统编教材中作为“阅读链接”,其教材地位和教学价值都发生了变化,教师要防止经验主义或者以“不舍得”的心态来处理,将“阅读链接”当作课文来教学。

三、精准把握“阅读链接”的应用原则:以“适”为要

“阅读链接”尽管具有多维教学价值,但毕竟是对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服务于课文或者整个单元的学习。教学中应以“适”为要,既不一读而过,又不喧宾夺主。为此,教师需把握好教学应用的“度”。

(一)链接的时机要适宜

1.于“认知空白”之时预读了解

对于革命历史,学生缺少了解。社会的现状、斗争的残酷、英雄的选择,学生都无法真正理解。如四年级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单元,涉及唐宋边境之扰、近代屈辱历史、日本侵华战争。教师在单元教学前可以“阅读链接”的方式对民族的苦难史、抗争史做简单的回顾,以填补学生的认知盲区,为学生体验课文的情感做好铺垫。而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之前,引导学生对“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这些历史事件进行预先了解,也非常有必要。

2.于“愤悱欲启”之时互文参照

“阅读链接”还应该成为课文教学的助推器、触发点,为学生理解课文推波助澜。如果在学完课文之后轻描淡写地组织学生阅读选文,学生的感悟就无法聚焦,往往会“如薄雾一般蒸融了”。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当学生读到我们的国土被外国人占据,中国人受欺辱反倒被训斥时,情感会涌动。这时候,教师联系文中“中华不振”这个词,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社会现状,补充人民遭受屈辱的事例,学生的情感就容易被激发甚至喷薄而出,进而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价值选择。

3.于“情感淡漠”之时着力凸显

与课文有距离,会使学生情感淡漠,容易背离“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要进行价值观引导”这一目标。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感性的、具体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比如,《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篇政论文,高屋建瓴,文辞抽象艰涩,读来难免有情感和认知上的隔阂感。教学“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一段时,教师可让学生阅读《十里长街送总理》,圈画人们送别总理的句子,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通过文中对“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等不同年龄人群的描写,不仅能够领悟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同时还能激发出对总理、对张思德的崇敬、爱戴之情。

(二)链接的内容要适度

1.取其梗概,拓展阅读的宽度

学习“阅读链接”不需要使用与学习课文一样的力度。对于偏重内容扩充的“阅读链接”,只要读懂文章,对其背景、事件有大致的了解即可。如《黄继光》的课前导读要求“再读读其他英雄人物故事,和同学交流”,交流中学生能描述英雄事迹,对英雄有所敬佩,即为完成要求;对于课后链接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学生了解到美国对钱学森的迫害和对他回国的阻挠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横向比较两件事在时间轴上的重合度,使其对“抗美援朝”的政治背景有所了解即可。

2.取其重点,关注阅读的深度

对于文学性强的选文,教师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出发,选择文质兼美的部分,作为夯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媒介,引导学生朗读、探究、感悟。如学习《丰碑》时,关注对冻死的军需处长的静态描写,以及对军长语言、动作和神态变化的描写;学习《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时,聚焦文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这样处理“阅读链接”,就可从语言文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同时关注学生阅读的深度。

3.不设限制,注重阅读的自主度

对于查资料类的“阅读链接”,教材的包容性比较强,学生的选择就比较宽泛,他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阅读文体、阅读媒介、阅读方法和阅读速度。但是需要在主题和范围上提出要求,教师可以简单设计一些课外阅读单,注明阅读主题,并罗列以上阅读要素,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完成阅读作业。

(三)链接的形式要适切

1.比较鉴别

链接选文与课文在主题、文体、语言等维度上有共同点或者能提供另一种视角、另一种可能性。《七律·长征》文后链接了《菩萨蛮·大柏地》,两者不同的是文体形式,一首诗一首词,相同的是对敌人的藐视、对鏖战之后胜利的喜悦之情。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和言行的描写”,《为人民服务》是政论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则很好地凸显了单元语文要素。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发,同一主题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写作角度和表达方式。阅读选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非常有益。

2.读写结合

“阅读链接”中的很多内容可作为学生读写训练的支架。比如,《丰碑》对军长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极为准确地表现出了军长由痛苦到愤怒到震动的内心变化。教师可以“军长愣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为支点,要求学生“写一写军长此时的内心独白”。又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习题要求“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教师在教学时可链接选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猛拉导火索,壮烈牺牲的片段,组织学生交流李大钊、刘胡兰、邱少云等革命烈士牺牲时的场面描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___________,我难以置信_________,我想对您说:‘________’”的句式写话。学生于读写结合中发展了语文能力,也加深了对英雄的理解和崇敬。

3.活动实践

“阅读链接”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起着以点带面、拓展阅读的作用。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后链接了《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伟大的友谊》《春天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主题式阅读实践活动,以朗诵、演讲、演课本剧、歌唱等方式展示阅读实践成果,在阅读中让“预测、提问、有一定速度地阅读、根据目的选择阅读内容”等阅读策略的训练贯穿始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革命文化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根”与“魂”。深入解读“阅读链接”的编写意图,以“适”为要,用好“阅读链接”,能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重温血与火的革命场景,聆听伟大灵魂的精神赞歌,感受并传承蕴藏在红色经典背后的民族情怀和民族力量!

猜你喜欢

课文教师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背课文的小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