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21-12-29常贺敏首都师范大学
文/常贺敏 首都师范大学
每每翻开《论语》,常常慨叹:“真字字珠玑!”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三十多岁打破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开启私人教育、平民教育之路。孔子的弟子人数众多,来自不同的阶层,年龄及个性差异可谓极大。正是大变革的时代,冲破一切的丰富灵动的教育实践,凝聚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
以语录体汇集而成的《论语》,有很多精辟的教育名言传诵至今,其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学习的三种境界
在孔子看来,学有不同的层次,“知之”“好之”“乐之”可以看作由低到高的三种境界。任何一种学问和技能,初学者只是了解皮毛,如果浅尝辄止,不能掌握根本,只能称为“知之”。有的人不满足于对知识的粗浅了解,希望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接近真相,有这样的意愿,加上不懈的努力,就成为“好之者”。通过不断的有意识的学习,增长了学识,磨炼了意志,加强了自我修养,升华了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社会和自我,都有了准确的把握,由此不断产生乐学的需求。这正是学的目的,学最终回馈给我们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感,正是这种愉悦感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乐之者”。
“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也是人生的写照。青少年时期,人们耽于玩乐,学习是苦差事,多为被迫,很少发自内心需要,是为“知之”。中年时期,由于生活和工作所需,人们多“好之”。“知天命”之年,看尽世事纷争,名利追逐已不重要,此时的学发自内心对真理的追求,没有功利,充实而愉悦。因此,“乐之”也是一种自由自觉的人生态度。
孔子是“乐学”“乐之”的榜样。他常以自己孜孜不倦学习的态度鼓舞弟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众多弟子中,孔子认为颜回是最好学的。颜回如孔子般乐观、积极、谦虚,更重要的是颜回能够安贫乐道,即使在穷苦、忧愁、窘迫的恶劣环境中,也能够快乐地追求学问和事业,精神的丰沛超越了物质的困顿。
二、如何达到“乐之”
所谓学有法。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又说:“温故而知新。”
春秋时期,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任何一门技艺,若想熟练掌握,适时的“习”至关重要。“习”不仅使掌握“学”的内容成为可能,学习者还因自我能力的增长而产生趣味和愉悦,新知旧识不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习之路豁然开朗。传说中赵氏的先祖造父就是因为熟练掌握“御”,也就是驾车的技能而始封赵城。“习”的日积月累,带给学习者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有这些知识和技能所产生的社会效用,使学习者展现自我价值成为可能。由此,学习者必然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成为“好之者”“乐之者”。
当然,孔子不提倡死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了“学”和“习”,还贵在“思”。学了什么、怎么学的、为什么学、如何能学得更有效率,这些都要“思”。一味地死学而不深思,会陷入迷惘而不可知,沉沦于被动的思考而没有实际行动,会陷入虚无懈怠,善学者应正确处理学与思之间的关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幼儿教师应该成为“乐之者”
学习是广泛的概念,学习内容绝不仅仅限于书本知识。在孔子的眼里,人最重要的是思想修养的提升,《论语》中许多重要的论述,往往是针对养成人的品德修养而言的。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身不仅应该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好之者”“乐之者”,更应该成为修习高尚道德情操的“好之者”“乐之者”。只有成为幼教事业的“乐之者”,才能每天面对琐碎的幼儿一日生活,耳畔时时萦绕幼儿的喧嚣与吵闹,却能甘之如饴。
想成为任何学问和事业的“乐之者”,不经过一番苦修是很难达到的。对于幼儿而言,重要的是种下“乐学”“乐之”的种子,开启“乐学”“乐之”的方向和道路。幼儿教师成为“乐之者”,幼儿才有可能成为“乐之者”。
所谓教亦有法。孔子说:“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善于根据弟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最为经典的是关于“闻斯行诸”的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说:“你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呢?”冉有也问:“闻斯行诸?”孔子说:“听到一个道理就干起来吧。”同样的问题,不一样的回答,因为孔子了解弟子的性格:子路行事胆大、莽撞,需要有人提醒,三思而行。而冉有做事退缩不前,需要鼓励和前进的勇气。再如弟子问“仁”。孔子给颜回的答复是:“克己复礼为仁。”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数次称赞:“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仁”最根本的解释,孔子认为颜回完全能理解,这样的回答体现出孔子对颜回的信任与赞赏。子贡问“仁”,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是个生意人,家境富裕,想要做些仁善之事,但是苦于没有方法,所以孔子教他从自身做起,推己及人。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言多浮躁,孔子用“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来告诫他,要脚踏实地,少说多做。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师者,与弟子亦师亦友。
假使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愿意经过努力成为“乐之者”,做好幼儿的榜样,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阶段特点,循着生活和自然的规律,善于启发幼儿的智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营造一种“学乐”“乐学”的氛围,与幼儿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预见幼儿未来都可以成为“乐之者”。
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二十多岁以博学闻名,三十多岁开创私学,五十多岁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教育工作,编纂《春秋》,整理《诗经》,对历史、诗歌、音乐都有深入的研究,终其一生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其弟子亦是贤者辈出。可以说,孔子是生活即教育的最早践行者,也是终身教育的开拓者。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人生、学习和事业的“乐之者”,让“乐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