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让思维从“复制”走向“创造”
——以《年、月、日》教学为例

2021-12-29张金勤朱宇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天数艺术节知识点

○张金勤 朱宇

作为计量单位的常识性学习内容,“年、月、日”是一致公认的教学难点。难度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数量多,如果细致铺陈,教学时间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对“年、月、日”的认知经验零散而肤浅,学习个体间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给学习进程的推进带来较大阻碍。

本课教学通常按照以下路径展开:观察年历→发现规律→归纳总结→简单识记→实际应用。如此教学,条理清晰,但是因为着力点在知识的梳理和记忆,过度关注学习材料的整理与知识点的提取,思维加工任务轻,知识复制痕迹重,一旦遇到情境复杂、信息隐蔽、综合程度高的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

针对以上状况,我们经过思考和分析,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策略的《年、月、日》课堂教学方案。方案设置了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问题解决为手段,把探索新知蕴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既化解了知识难点,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思考的价值,最终以自我建构的方式,建立年、月、日等计量单位的内在逻辑结构,课堂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走向数学思维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自主预习,收集思维素材

我们注意到,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如自己的生日、重要的节日等。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不同学生的认知经验存在差异。我们不能以个别经验为教学起点,应该了解差异,尊重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作为可开发利用的素材资源。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前,我们设计了前置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一查、理一理、画一画的方式,尝试将已有的零散知识进行梳理,完成“预习单”,为分享交流提供素材。

“预习单”主要包括:数一数,从某一张年历卡中数一数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填在表格中;分一分,根据天数的多少尝试着把12个月分类;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年的总天数;查一查,了解一些节日,知道这些节日在几月几日。

二、互助分享,交流思维成果

通过课前预习,每名学生的认知储备被激活。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预习成果,在展示中呈现差异,在交流中分享差异,使集体认知水平在新的高度趋向一致,同时提升所有学生表达、倾听、质疑、思辨的水平。

展示环节按照“组内分享交流—全班集中展示—同伴质疑补充—阅读数学课本”的流程展开。例如:将与“年、月、日”相关的零散知识用图表进行整理,让人一目了然;倾听同伴发言后进行质疑和补充,如:“关于大月和小月的分布规律,我还想补充一下”“我想向你提个问题:下半年与上半年最多相差多少天”“求全年的天数,我还有不同的想法”……

我们发现,在独立预习过程中,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存在不准确、不到位的情况,通过成果的交流与分享,学生都能获得思想的碰撞与启迪。由此可知,具备先学基础的分享,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能够有效促进认知建构,提升思维发展水平。

三、综合应用,深化思维水平

教学中我们发现,需要经过筛选、提取、加工有效信息才能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存在较大挑战。因此,我们杜绝单纯识记的机械练习,设计富于变化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方法综合解决问题。

1.条件间接呈现,提高学生对已知信息识别、加工、转化的水平。

例如:一罐奶粉有300克。宝宝每天吃10克,这样的一罐奶粉,够吃一个月吗?需要整合关于“大月、小月、2月”的知识,在“够”还是“不够”的辨析中梳理大月、小月和2月的天数。再如,如果根据某个月的信息制作本月的月历,仅需简单计数,毫无思维含量。我们作出如下改进:提供上月某一天的信息,或者呈现下月某一天的信息,让学生展开观察、想象,进行正向或逆向推理,理解月历结构,完成月历制作。

2.问题情境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使思维既发散又缜密。

例如:芳芳喜爱书法,平均每天写2页毛笔字。今年芳芳连续练习了两个月,最少写了多少页毛笔字?解决这个问题,要考虑大月、小月的组合,还要考虑二月这个特殊的月份,在多种组合的比较中筛选出正确答案。

3.丰富思考路径,培养逆向思维。

例如,课本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艺术节3月28日上午开幕,4月3日下午闭幕。艺术节举行了几天?从培养思维的可逆性出发,可以改成:为期一周的学校艺术节于4月3日下午举行了闭幕式,请问艺术节几月几日开幕?

4.注重信息融合,增加问题的创新性。

例如:小明比小红大1岁,他们的生日在相邻的两个月中,已知这两个月一共有62天,问小明、小红分别出生在哪个月?这个问题跳出了“连续两个大月就是7月和8月”的固定思维模式,从同一年扩展到相邻的年份,学生认知的面更广了,思维更灵活了。

在任务驱动的背景下,知识应用水平的考查,以解决问题为线索,有机整合相关知识点,精心选择有关联的素材,引导学生运用预习整理和分享交流中获得的知识,发展推理、归纳和分析等思维能力。

四、适度延伸,拓展思维空间

《年、月、日》的教学,有一个绕不开却又难实施的环节,那就是关于历法推演和天体运行等知识的介绍。很多公开课上,虽然有“地日运动”课件的演示,“大月小月由来”的讲解,但是都无法让三年级学生真正理解诸如“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科学道理。

既然如此,这些知识介绍是否可以直接忽略?我们认为,“年、月、日”的相关科普知识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载体,忽略是不科学的。虽然不适合在课上集中讲解,但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视角?课前,收集相关科学常识、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整理制作成宣传画册。课尾,为学生设置“你知道吗”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心中的疑惑,从画册中自主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阅读。如果释疑解惑的目的还没有达到,那就借机引导课外阅读,例如查阅平年、闰年产生的原因,阅读科学教材《地球的运动》等,既丰富对年、月、日的认识,又激发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探求欲望,进一步感悟数学的价值,实现学习的可持续性。

本课教学,以任务驱动为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由浅层次参与走向深层次思考,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天数艺术节知识点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一张图知识点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我国雾霾天数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雾霾天数影响因素分析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