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点“亮”课堂
2021-12-29王英帅
○王英帅
在一次次听课的过程中,有关学生朗读的种种现象令人担忧。首先,朗读的目的性不强。教师在朗读前没有要求,朗读过程中没有指导,朗读结束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其次,课文朗读平淡无味,缺乏感情。那么,怎样让学生的朗读随心所动、有感而发,又怎样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情达意呢?
一、唤起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关键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比试竞争,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语文学习小组竞赛,将学生划分成6个语文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一人,依据学习成绩不定期地轮换。把学生的朗读比赛等都纳入学习小组的竞赛内容,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总结。此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成绩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针对性进行朗读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读得好!”“你真棒!”……这类泛化式、简单而又笼统的表扬方式成了一种“表扬公式”,这种廉价而又空洞的评价不但让学生觉得无味,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帮助。反之,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不但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穷人》中“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教师说道:“你只把我们带到桑娜家门口,还没让我们看到桑娜的神情。”当有学生读得更好一点时,教师是这样说的:“这次我们看到了桑娜,并看到了她的不安。”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教师赞扬道:“听了你的朗读,我真能看到桑娜那忐忑不安的样子,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矛盾。”这位教师就是很好地结合了文本的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评价。
三、引读调动朗读情感
怎样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呢?引读,可谓是首选形式之一,它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但必须找准引读的切口。适合反复引读的句子大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承载着文本大量信息;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三是适合学生集体朗读。
从一节节优秀课例中可以总结出教师进行引读的几种方法:引入有关阅读资料、图片、录像,激发学生情感朗读;挖掘课文留白处,发挥学生想象,训练语言,进行体验朗读;变换角色、语速、语调等多种形式进行个性理解朗读;带动作朗读;配乐读;表演读,内化语言;教师创设情境引读;抓关键词引读等。
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并挖掘出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把最美好的东西带到学生最美好的童年,让朗读在课堂上“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