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思考

2021-12-29徐爽爽李春雨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系信息技术

徐爽爽,李春雨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阜新 123000)

一、准确理解和掌握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新颁布的高职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立足于高职专业数字化转型与结构调整,特别是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对高职学生基础职业能力素养的需要,进行了系统设计和明确要求,突破了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概念和范畴。通过对标准的解读、学习体会到,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充分立足高职专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发展理念下行业企业岗位对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新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在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在关系

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是涵盖信息的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加工、应用等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在数字经济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使高职毕业生能达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各类工作岗位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信息技术也能够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具有现实意义[1]。2021年教育部重新修订高职专业目录,目录的修改和调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强调专业数字化转型要适应新发展理念下的行业用人需求。

针对“数字经济”与“高职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两方面的基础性要求,我们要充分明确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各专业人才培养实施中要立足高于具体某一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的高度进行认识,要明确意识到信息技术是通用职业能力与基本职业知识技能素质,是岗位适应性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促进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为其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知识技能的培育

基本职业知识技能是保障高职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在行业企业岗位有效发挥和维护工作岗位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前提。人员岗位流动性大是企业面临的最大困惑。目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初期最突出的问题是岗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差。结合目前的学情实际和岗位要求,其根本原因往往体现在专业以外技能与知识的欠缺,是学生总体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的问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信息化素养能力不足[2]。对企业日常生产运营数据的汇总分析、计划总结的撰写、宣传策划案的编制、表单文本编制等基础信息化技术操作能力不能很好完成,造成学生工作状态与企业工作节奏不能有效衔接,学生处于紧张、迷惑等情绪当中,进而影响到专业能力的有效发挥。

课程标准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及教学实施要求,要根据基础能力与拓展能力两方面采取针对性、差异化培养的方式来满足不同行业现代企业岗位对高职毕业生信息技术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将信息技术课程能力培养放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位置进行教学实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岗位适应性问题,为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发挥与完善提高起到基础性保障作用。

二、现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存在的显著差异

(一)课程名称界定不规范,学时安排不充足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对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分别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或“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进行执行,部分学校以“公共计算机”为课程名称。针对高职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将课程名称进行统一,全部使用“信息技术”的标准名称,以保证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执行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要求[3]。

在学时安排方面,各学校基本以每周4学时的标准,以一门常规公共基础课程的性质进行安排。个别专业会增加2学时用于专业急需的拓展内容学习。这就存在着拓展模块针对性教学安排学时不足的问题,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安排拓展模块的教学。总体来看,存在学时总数不充足,各教学模块学时分配不精准等问题。此次新课标明确了学时要求,并将各模块的学习分配进行了明确划分,便于学校教学使用。

(二)学科核心素养不明确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中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是落实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根本教育要求的有效体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在学生形成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四方面素养的基础上完成的具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育。如何将四方面的素养要求有效落实,关键是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的课程设计与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关键目标落在办公软件的应用上,这仅仅是信息技术教学要求的其中一部分,只注重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落实。

(三)教学体系不健全

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应该包括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与考核评价三部分。这三方面存在着如下突出问题。

1.课程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学总体上划分出两个部分,即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是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应知必会的内容和要求,不需要内容体系的优化与加工处理;拓展模块依据不同专业类型特点,进行针对性地选择,旨在加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仅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应用、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几个部分进行安排,重点都是围绕办公软件应用,缺乏不同专业类型的个性化培养。在学时分配和学业质量评价方面不统一、不明确,过于强调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影响了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4]。

2.课程设计缺乏项目化及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类的学习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软件操作程序进行课程内容讲解,缺乏针对性的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从而出现了学生与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不匹配现象。例如,在基础文本编制技能的教学中,类似“岗位操作流程编制”“产品说明书制作”等典型项目与任务没能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实施之中,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任务化教学设计欠妥。其原因主要出现在师资配置方面,即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缺乏对专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针对性课程设计与实施不科学、不合理。

3.考核评价体系不精准

在考核评价中,大部分学校过分依赖国家计算机等级模拟考试系统进行阶段性或期末结论性考核评价,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操作思维受到模拟考试系统的影响,导致在模拟系统中可以完成操作,但脱离模拟系统后就会出现操作界面陌生而不能将所学的技能进行实际应用等问题。

三、基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教学体系重构解决策略

(一)完善教学内容,落实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遵循与标准。在这一宏观课程标准指导下,各学校依据实际教学情况与专业结构应进一步填充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课程标准是及格水平的基础要求,而不能将课程标准认定为满分水平。基于这一观点,各高职院校要将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模块进行有效落实,需要开展以下两方面具体工作。

1.依据课程标准,细化具体分项教学内容标准体系

要将基础模块中的“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三方面的核心内容细化出分项教学标准;同时,基于专业大类岗位的实际需要,建立教学素材与案例库,加强与企业教师的沟通,共同参加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从整体和宏观角度使信息技术的任课教师能驾驭专业培养目标。要将“基于工作岗位任务需要为导向的典型教学项目”做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核心;要将“信息检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三方面的教学任务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梳理;要将信息安全教育引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认知、云计算与现代通讯技术等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素养有所侧重地引入教学中。

2.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组建有效教学案例库

目前针对新颁布课程标准的配套教材尚未开发和使用,因此各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要立足于高职专业目录修订所体现出的专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转型”两个核心特征,做好各模块分项教学标准和内容体系的设计。在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任务、新时代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前提下,要编制校本数字化教材。在教材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情实际和教学标准的可执行度,摒弃传统教材的框架与逻辑关系,去章节化,使用模块化与项目化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建设基于不同专业大类的课程教学素材包和应用实践案例库,将学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案例库建设的主要出发点,同时考虑学生执行项目完成情况与标准要求。

(二)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活动

明确立足课程标准的任务要求,深入开展学情分析。做好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建设是课程教学达成度的基本内涵。将课程标准进行有效执行的关键在于学情分析是否科学、完全。目前高职各专业学生生源基础差异性较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各具特征[5],差异较大。因此,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明确同一项目教学的不同要求,区别对待问题,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的关键因素,明确如何将教学模式从教会学生到学生会学的转变问题。

1.搭建有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体系,把握好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看懂弄通的任务绝不课堂讲解这一基本点,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信息化技术的自觉学习和训练。及时将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教云课程资源和国家开放课程等平台的优质素材通过各学校的教学平台引入教学中,将碎片化资源有效融合,纳入到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中。在此过程中,加强对资源性质和作用的甄别,不能盲目地大量引用,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甚至产生厌学情绪[6-7]。要基于课程标准对课程框架进行完善、改造和提升,对课程每一部分(章、模块)进行完善。每次课程分课前平台自学、课中练习、课后巩固和提升三个阶段。要充分利用线上(例如职教云)、线下课程资源(机房)和学生个人的学习条件(笔记本电脑及移动学习端等)[8],开展现代化教学。

2.积极将日常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将学生日常各级、各类活动,如创新创业能力大赛、文体活动策划任务书制作、各类学生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活动有效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加强第二课堂与兴趣爱好小组的建设。要积极开放学校的公用计算机实训室,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践训练,巩固学习项目的熟练操作,保证每名学生有均等的实践机会和时间[9]。

(三)创新评价体系,落实有效执行

1.评价体系的结构与评价关键点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实际,要执行基于学习过程评价与学生综合信息素养培育为核心的评价方法。应将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从“分项目累积评价”与“课程结论性评价”相结合的传统方式,完全转入“基于学习过程性评价”“项目达成评价”“综合信息素养培育”相融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克服了重复进行单一项目与任务考核的弊端,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2.有效执行评价体系的途径

将考核的权重完全拆分到学生学习全过程中,要将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方面的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与成绩折算之中,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完成。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任务的掌握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觉性,进行有效补充。实行过程性评价完全符合现在的教学实际与学情特点,它能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社会责任、数字化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进而提升学生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诊改体系建设

(一)课程诊改的依据与关键点

依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对课程诊改工作所提出的“课程建设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课程教学目标建设预期是否达成;对课程标准是否进行科学性与精准执行”,在对标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优化以及评价考核体系创新等具体教学实施中,要积极开展课程层面的诊改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二)课程教学诊改的框架制订与实施路线

在诊改层面,重点要检查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检查校内是否开展了对课程建设工作和教学质量的诊改,并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10]。从框架建设角度,重点是完成课程目标的确定、目标完成标准的制定和教学运行制度的优化。课程目标要在课程标准之上,重点是依据专业大类明确拓展模块,同时融入优质教学素质与实践案例。目标完成标准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的根本目标在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建立,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第二课堂等方式进行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检验与评估。教学运行制度层面,要强调教学团队的综合任务实施能力的保障机制建立,将教研、教改活动贯穿于教学实施过程中,研判在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通过课程教学诊改体系的建设,真正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课程是专业的支撑,更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将课程教学诊改体系与实施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发现日常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改进,使课程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评、可测、可改,进而形成课程质量的可持续化提升闭环。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解读,并对现行的课程教学实际进行研判可以看到,只有对本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课程模式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才能改变以往诸多计算机公共实训课教师各自为战、参差不齐、未形成合力和整体效果差的问题。课程设计上,要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上,坚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从全校角度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完成课程诊改与质量保障的基本框架、实施路线,从而完成适合新时代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信息技能提升与信息素养培育的根本教学任务,真正实现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体系信息技术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