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与流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进路
2021-12-29杜黎明
杜黎明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追求,并为实现这种价值追求提供最基础最核心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五大确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以来,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就成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新概括,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是否利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也就成为衡量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践成效的标志。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制度体系和具体制度安排两种层面、两种意义上的理解;丰富和完善制度体系有两种形式,一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价值追求的深化理解,及其所引致的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二是践行基本经济制度精神的具体制度安排扩容。制度耦合和制度流变,旨在释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的张力,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种实践进路。《决定》将社会主义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耦合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核,正是着眼于更好地实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决定》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流变为践行基本经济制度精神的具体制度安排,是对基本经济制度体系的丰富和完善。由此看来,《建议》不仅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具体安排,而且为深刻理解《决议》精神、探究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逻辑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性、结构性特征在基本经济制度发展中的具体体现的角度,剖析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机理,论证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进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足我国国情,反映世界发展趋势,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我们党秉持人民当家做主、人民至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价值追求,以及人的发展的无限性,成就我国强大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智慧的系统集成,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性特征
制度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和一定社会群体中形成和制定的强制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规则和规范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它既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
总结实践经验的制度安排具有显著的可操作性。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安排不是抽象理念的规范化条理化表达,不是简单地把抽象理念具体化为行为准则,而是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对照反思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具体制度安排的基础环节;能实现预期目标,在实践中行得通,实施阻力小,是具体制度安排的基本遵循。在西方中心主义者看来并不具有形式美感,或许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不是最优选择的制度安排成就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世界奇迹,其奥秘正在于此。
实践经验总结成就制度体系独特的开放性。实践无止境,实践经验总结也就无尽头,实践经验提炼上升为制度安排有着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党领导人民在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防止和避免挨打、挨饿、挨骂的制度安排也在继往开来中接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汇总集成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成就,它的开放性不是直观地表现为制度体系扩容,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吸纳借鉴他人经验,更重要的是在固守根本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的顺势而为,是在守正前提下的创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性特征
总结提炼实践经验的制度生成逻辑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性特征。实践经验有逐步成熟、逐渐丰富的积累过程,经验总结提炼自然也就形成富有层次性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既完备又开放的体系,它的历史逻辑反映不同类型的制度的形成时序,发展逻辑表明依据制度体系的框架结构衍生新制度安排的路径和方式。
实事求是成就生成制度体系的历史逻辑。实践中形成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时间顺序既揭示了三类制度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制度体系的内在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生成的历史逻辑表现为两条线索,一是先总结提炼革命和建设经验形成根本政治制度,用根本政治制度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具体制度实践,二是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具体制度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形成该领域的基本制度,根本制度;再以基本制度为基底,以根本制度为中心,丰富和完善各领域的具体制度安排。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历史逻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完善制度体系的发展逻辑凝聚精神变物质的智慧。发展逻辑表明制度体系内在的框架结构及其制度供给方式。守正固本、创新制度供给,是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式。根本制度表明制度安排的基本性质,明确制度安排、制度运行的服务对象;根本制度需要不同维度的具体的重要制度安排予以保障,基本制度为不同维度的重要制度安排提供共同的建构基础。各部门、各地区以根本制度为中心,推进基本制度实践模式创新的制度安排,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注入不竭动力,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建设规律的精神力量转为物质力量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丰富的理论意蕴。总结提炼根本政治制度指引的多年经济建设实践经验,才得以形成和确定基本经济制度,既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动反作用的体现,更是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社会存在决定的制度发展逻辑。深刻理解并积极顺应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全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变化、世界格局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影响,及时把适应变革的决策原则、行为规范补充到制度体系中,是意识主观能动性原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原理的生动体现。
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机理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新中国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实践经验总结。基本经济制度是科学体系,既有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经济建设不变价值追求的制度规定,也有体现和顺应价值追求时代性特征的制度安排。基本经济制度的价值坚守和内容流变的辩证统一,揭示了其生成和发展的机理,是实践性和结构性的制度特征在经济建设中的体现。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价值坚守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在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中体现和落实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要求。只有坚守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才可能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原则和要求。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阐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和本质特征。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自由得一无所有,导致包括资本家和工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异化;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和压榨,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使规模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力量。分工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生产社会化水平,导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复杂,使其成为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内源动力。社会主义制度区别和超越于资本主义制度,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的制度性根源,二是借助于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手段,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统一;联合起来的劳动者运用联合体的生产资料,不断充实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除两极分化的制度性根源。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原则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直观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将其中国化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决策原则。
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价值坚守的行动指南。马克思曾设想社会主义继承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与这一理论设想不同,我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落后生产力上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首先确立根本政治制度,为落实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决策原则提供了最关键、最核心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运用计划机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坚守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价值追求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既发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渴求,也揭示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难以实现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凝结了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认识。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我国围绕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同时也提出总结提炼改革实践经验,丰富基本经济制度体系的实践要求。公有制为主体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原则的制度安排,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顺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诉求的制度安排。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立足我国没有发达生产力的现实国情,为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提供了行动指南,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根基。
(二)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流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本质要求和特征,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条件、背景、重点等都会随着社会有机体的流变而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制度流变是围绕不变的价值追求发生的具体制度安排的变迁,强调具体制度安排形式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始终坚守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追求。
内容流变体现基本经济制度“立”与“破”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立”,根源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区别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则和价值追求,奠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践经验总结;为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建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破”,是要顺应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引发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避免和防止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实践模式的僵化。具体制度安排之“破”彰显制度开放发展的要求,肩负着三重使命,一是适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地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二是顺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跃迁,经济建设条件及环境的变化,三是适应和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在经济建设中的具体细化和落实的变化。
内容流变适应变化发展的制度运行环境。制度供给体现和反映主流社会意识,在提供行为规范的同时也是对相关错误认识的回应和批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后,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昭示市场机制活力的同时,也动摇了一些人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信心;国有企业在经济市场化转轨中一度表现出的不适应,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面临的重重困境,更是成为一些人鼓吹西化,主张私有化、放弃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依据”和“理由”。党的十五大明确表述基本经济制度,既是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更是对这些错误认识的直接回应。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也会引发和滋生关于经济建设的多种认识;凝聚共识、统一认识,也是基本制度流变的历史使命。
三、制度耦合守正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进程
守正强调在丰富内容、变换形式背后的坚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二是与制度完善协同的制度执行能力的提高和国家治理效能的彰显。(2)杜黎明:《扬弃与超越: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大贡献》,《兰州学刊》2020年第10期。”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要求。制度耦合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针对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直接派生出的制度安排;它既是要确保制度实践不发生方向偏离,也是要增强具体制度安排的整体协同能力。《决定》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中提出了五方面内容: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这一整体基本涵盖了目前经济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这使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中形成了一个有机全面的子系统(3)谢华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制度体系特征》,《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第1期。。《决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具体经济制度安排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是以制度耦合的方式丰富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核。
(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整体性要求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凝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智慧。“自原始社会瓦解以来,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都是有几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都不是只有一种所有制;但任何社会总有一种所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正是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性质(4)周新城:《必须全面阐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社会形态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则处于从属、补充地位,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完整准确理解“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涵盖所有制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完整地而不是分割孤立地理解基本经济制度,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完整理解基本经济制度,需要从所有制结构和市场机制运行两个维度,区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地位。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公有制为主体”,是对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所处地位的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平等竞争的社会地位。只有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才可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平等地位,是国民经济保持竞争活力的基础条件。不同经济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处于平等地位,但不能因此而否认不同经济成分、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存在主次之分。
第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毫不动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同时讲、同样强调,才是坚持和体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整体性。脱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孤立片面地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甚至借言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而鼓吹贩卖“国退民进”“政府不与民争利”,企图在繁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旗下侵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根基,挤压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其本质是在开历史倒车,是危害而不是巩固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离不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的社会需要的发展,也难以持续稳定地激发和释放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只有国有经济的单一的实现形式。丰富和完善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正如物种丰富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性的保障,是生态系统保持强劲活力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也需要通过多种所有经济发展凸显经济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激发和释放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采用资本融合、企业战略融合、生产经营扶助等方式,使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以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利益共同体规模壮大与活力迸发(5)杜黎明、孙晓雅:《以混合所有制经济巩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经济纵横》2015年第9期。,是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
(二)制度耦合放大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功能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耦合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生产中占据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才可能在收入分配中占据主体。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单一的全民所有的国有经济运行难以采用市场的方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所有制基础。《决定》以制度耦合的方式,彰显对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认识深化,也为践行基本经济制度精神的具体制度安排发挥耦合效应创造了良好条件。
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市场机制耦合形成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核。制度耦合,是整体性在基本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体现,是在制度实践中避免和克服背离制度初衷的异化,确保制度实践永守确立制度的初衷。生产决定分配,但这种决定不是简单机械地决定,它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以一定的运行机制表现出来。党的十五大从社会生产、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明确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同时又提出从分配、经济运行机制等角度丰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实践要求。《决定》把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使因势因时因地制宜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践模式,成为丰富和完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实践途径。《决定》扩充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使社会生产、收入分配和市场机制运行耦合为一个有机体,形成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生产资料公有制耦合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发展诉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时也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劳动报酬是劳动者分享发展成果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自然落脚到劳动报酬增长。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本质上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生产资料所有者榨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手段和方式,劳动力商品价值和劳动生产率由不同的因素、不同的机制决定。如果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意味着劳动者分享、甚至是占有了劳动生产率改善所创造的发展成果,劳动生产率改善丧失了促进剩余价值生产的功能,这违背了生产资料私有者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初衷和秉性,不可能得到私有制度的认可和承认。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尽管不能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事实上存在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但它可以把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原则和要求融入到分配体制机制的设计和运转中,并借助公有制经济的示范和市场竞争机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承载着耦合分配制度和市场机制的使命。《决定》同时强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长的舞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撑,这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求,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基本方略,是释放基本经济制度耦合效应的重要方式。《决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要求,体现了新技术革命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体现了大数据时代数据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6)王朝科:《分配制度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必然和实践必然》,《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第1期。,全面彰显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耦合效应。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耦合。凭借自身拥有的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获得充分而合理的市场回报,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方式。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评价生产要素贡献的市场机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可能得以健康成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双向互动,就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耦合效应的彰显。二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展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耦合。构建钱权交易的关系网、围猎政府官员,一度曾是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成功秘诀”,也是个别企业野蛮生长快速扩张的“法宝”。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呼唤亲清政商关系,没有亲清政商关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可能健康成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双向互动,也是彰显基本经济制度耦合效应的重要方式。
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耦合效应。科技创新必然引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7)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31页。”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正在引发商业模式、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盈利模式的深刻变革,为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带来难得的机遇。《决定》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纳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顺应了彰显基本经济制度耦合效应的现实诉求。
四、制度流变丰富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的具体制度安排
制度流变适应总结实践经验,推进具体制度安排创新的现实需要。制度流变是探寻制度演进的方向,积累制度演进动力的重要方式。《决定》在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增加了分配制度安排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由“一”到“三”的内容表达形式的流变。《决定》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由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上升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制度安排,形成“中心—外围”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耦合形成制度体系的核心,由两项发展政策流变而成的制度安排成为制度体系的外围实践操作层,开创了总结制度实践经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的新境界。
(一)制度流变是围绕核心的具体制度安排
制度流变不同于一般的制度变迁、制度创新在于,它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一个主题展开。如果说制度耦合是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内涵层扩张,那么制度流变是则是制度系统中的外围层扩张。制度流变是践行制度精神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扩容,推动制度体系不断走向成熟定型。相对于制度耦合形成制度体系内核的稳定性,制度流变形成的具体制度安排表现出实施时效的阶段性和变化性。制度流变进程中,变化的是实现制度精神的具体制度安排,是制度实践的具体流程和方式,不变的是制度流变所围绕的中心和主题。基本经济制度流变,既要及时把实践中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制度安排,又要防止以改革之名侵蚀社会主义根基,充实“不走改旗易帜邪路”的经济基础。
制度流变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建设模式,只有既经受了理论逻辑证明,又接受了实践验证,证实其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才可能上升为具体的经济制度安排。基本经济制度以制度安排的形式,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则和价值追求。不管基本经济制度补充了多少的具体内容,也不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实现模式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只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公有制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提高人的发展水平的保障功能还在有效发挥,基本经济制度的根基就没有发生动摇。基本经济制度流变,既表现为践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制度安排创新,也表现为基本制度体系内容的丰富和结构的完善。
制度流变丰富基本经济制度体系的内容和结构。党的十五大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制度实践,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但不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全部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耦合性既得到理论逻辑的证明,也得到改革开放实践的证实;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由“一”到“三”的内容表达形式的流变,是《决定》推动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的重大成果。世界历史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都昭示了科技创新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由具体政策上升为具体制度安排,形成基本制度体系核心层和外围层协同发展的格局,以制度流变的方式彰显了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深化。
(二)制度流变充实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基
党和国家的战略和规划对经济建设提出实践要求,做出制度性的规定和约束,是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的基本途径。局部的、阶段的实践要求和制度性约束流变为具体制度安排,是实践经验总结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动体现。相对于经济建设领域的一般性制度安排,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制度安排具有更持久和更广泛的规范和约束力。《决定》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暂时性的制度性约束流变为具体制度安排,顺应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
制度流变丰富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从后思索法”,制度流变可视为基本经济制度耦合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先由一般的经济制度安排,流变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制度安排,再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耦合形成基本制度内核。经济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的认识,并将其上升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制度;《决定》将分配制度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并丰富了具体分配制度安排,实现分配制度鼓励先进、激发活力、促进效率又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大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决定》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的具体制度安排,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给予了更为基础、更为原则、更为持久、更为广泛的制度性指引。党的十九大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部署集中在完善产权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现实紧迫性强的领域,重在务当下之急。《决定》则从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竞争、建设要素市场制度、维护产权保护的公平原则、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等方面,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予行为指引,重在务根基务长远。
制度流变充实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安排。制度流变使科技创新体制、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从阶段性工作目标和任务上升为长期性的制度安排。党的十九大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中,从加强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等方面,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做出制度性的规定和指引。《决定》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流变为建构科技创新体制的目标,从建构和充实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基础的角度,对研究投入、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开发、科技评价等做出制度安排。党的十九大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中,从“一带一路”建设、培育贸易新模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供给等维度,对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阶段性的制度安排;《决定》解构这些阶段性制度安排,从开放领域、开放方式、开放管理、开放高地、开放安全等维度,做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础性和长期性制度安排。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制度耦合和制度流变,论证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进路,为制度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