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班级活动为载体,构建爱心教育“情感场”
2021-12-29□金滢
□金 滢
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和最重要的情感因素。然而,综观当前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学生所受到的情感教育明显不足:在公共场所,学生是被照顾的对象,其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被过度包容,由此弱化了他们付出爱的动力;在家中,家长忙于鞭策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包揽了本该由他们承担的家务劳动;在班级中,以“团结”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实际却难以满足学生情感层面的需求。这些情况导致学生缺乏社会生活体验,缺少人际交流,习惯索取,不懂得给予,平等的情感交流难以实现。
将“爱的教育”特色活动引入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创设和谐有爱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品格孵化场所,培养其良好的品格;能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帮助其孕育美好的情感;能让学生融入社会,培养其责任意识,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
实施“爱的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在教育过程中付出自己的爱,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要在教育目标中关注学生“爱”的情感的生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班级活动,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渗透班级文化,并以主题、特色活动为纽带,为学生创设了足够的“情感场”去感受、体验并传递爱,从而更好地达成“育人”的教育理念。
一、优化环境,孕育“友爱情感场”
班级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阵地。班级环境是展开德育的基础。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创设和谐有爱的班级环境,将爱的教育渗透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
(一)创设班级文化,奠定班级主旋律
教育具有互相感化的特点。教师应信任学生,愿意和学生交心,并花心思去思考如何科学地教育学生,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如何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正面影响学生。创建班级文化,让团结友爱的信念在班级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是无形的,也是最核心的途径。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讨论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及代表意象。学生一致选择以彩虹为班级意象,因为彩虹颜色丰富,形状如桥梁,有着积极乐观、包容接纳、有效沟通等内涵。确定以“彩虹”为班级文化意象后,学生开始了对班徽的设计,每位学生都用画笔绘制出了自己心中的班级意象图。在进行全班展示、评比后,学生选出了自己最喜爱的图案,最终确定了班级文化图。之后,学生自主制定班规,并依据班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班级文化的创设过程中,“人人参与,还原学生对班级文化的常态理解”和“坚持呈现学生的想法”是教师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每位学生对发言权、选择权、决定权的使用过程就是对班级文化的认同过程,该过程也形象地展现了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后期,在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中,班徽被运用于柜帘、墙报等的布置上,时刻提醒学生“我是彩虹中队的一分子”,由此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班级文化的归属感。
(二)崇尚赏识教育,催生学生的归属感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给予学生的赞美不仅能缩短情感的距离,还能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帮助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应在日常相处过程中给予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鼓励、赞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2020 年10 月11 日,我班举行了“我是班级小主人”的班会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积极讨论了开学第一个月里“自己为班集体所做的特殊贡献”“找找我们班的与众不同”“未来我想为班级、为同学做些什么”等问题。通过班会前对同学、教师的调查采访,以及对日常生活照片的观察,学生评选出了第一批“优秀班级小主人”。这些“小主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能够激发大家不断挖掘自身在班级里的存在价值。如小Y性格内向,学习能力弱,课上、课间都习惯沉默不语。但他在打扫班级卫生方面十分积极。在第一批的“优秀班级小主人”评选中,同学们纷纷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教师抓住机会,放大他的优点,表扬他爱劳动、乐于付出的品质。获奖后,小Y 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他也愿意主动和同学们交流。
“赏识教育”应依据学生在班级中的日常生活、学习需求以及兴趣特点出发。教师应在班级工作的设立、开展中,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质,激发他们“N+1”的无限潜力。学生在获得认可后,会进一步增强班级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创设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
二、立足实践,激发“奉献情感场”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丰富的班级特色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迅速成长的舞台。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而后逐渐培养其关心社会之事、关心社会之人的情怀。
(一)评选美德榜样,激发道德追求
教师以学校传统的“育才智仁·美德少年”的评选活动为契机,在班级中大力动员并推行“美德少年我来评”的前期准备活动,由此通过家长、学生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典型形象,让学生在自我与榜样的对比中提升自身的道德风尚。在一次“美德少年”的评选中,我班的小A 和小B 都进入了决赛阶段。评选时期,全班同学主动加入现场投票的“啦啦队”。他们分工合作,一部分学生帮助两位班级代表制作海报、宣传卡片,一部分配合他们进行现场表演和展示,向全校师生介绍先进事迹。短短几天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全班学生齐心聚力。最终,两位同学都获得了校“美德少年”的称号。
“美德少年”的评选过程是一个推崇美德风尚、树立美德形象的过程。教师用身边最熟悉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用行动关爱社他人和社会,做一个讲道德的人。班级中一次次的榜样推选,展示的是班级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开展亲子活动,践行爱的教育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导师。每个寒暑假,教师都会布置一份特别的作业清单:与家人来一场旅行,开展一次家庭圆桌会议,写一份亲子游记。这些作业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家长,旨在帮助家长改变“唯学习成绩论”的观念,和孩子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同时,也让孩子获得更多探索世界的机会,拥有广阔的视野,建立多元的价值观,培养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每学期一本的班级文集以家庭成员共同的视角和笔触来记录亲子间的旅程,分享全新的体验。在开学的“小眼睛看大世界”分享会上,学生用青涩的相片和稚嫩的文字介绍与父母一起旅行的经历,分享在旅途中获得的快乐。
爱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教师借助旅行营造亲子共融的氛围,引导家长重视陪伴的意义,并让每个家庭都参与班刊、文集的创编,通过语言文字展示“家庭和谐幸福”的状态,让每个孩子都能自豪地表达来自家庭的幸福感。
(三)开展小队活动,提倡奉献精神
一年级学生加入少先队后,教师鼓励他们组成假日小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在家长的支持、帮助下开展各类小队活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看到的是真实的生活,是人们彼此给予的意义。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得到了提升。如G20 杭州峰会期间,队员们走上街头,成为提供志愿服务的小交警。他们在交警的指导下,维护文明有序、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他们在斑马线上宣传“车让人”“人让车”的双向互动,主动搀扶有需要的长辈过马路,展现了杭州的文明风貌。
主题式小队活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共同支持。学生在学习、锻炼、创新、自主的成长氛围中产生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精神,为优良品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四)开展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中明确指出“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是学生应当具备的素养。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是“爱”,是对他人、对社会、对生命的爱。教师借助自身作为志愿者工作的经验,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充足的精神力量。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凶猛来袭,医院手术用血日趋紧张。笔者作为第一批复工的志愿者,主动捐献血小板的抗疫事迹得到媒体的宣传报道后,班级中的家长、学生纷纷表示愿意出力。学生在家中绘制防疫口罩宣传画,观看《谢谢你,因为有你》的感恩视频。家长在班级群中发起了“压岁钱献爱心”的捐赠活动,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压岁钱,请求支援武汉。虽然只是绵薄之力,但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担当。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学生成长的核心引领人,是培养学生文明和谐行为和大众无私精神的人力资源。在志愿者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活动的社会价值、教育性和参与度,借助社会力量、家长力量,带领学生做公益,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初步认知,习得宝贵的“志愿者精神”。
爱心教育意义深刻且内容丰富,影响着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班级活动能够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是德育的良好载体。几年来,爱心教育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学生。从独立的个体,到班级的一分子,学生在一次次的班级活动中感受到了在集体中的归属感。他们不断体验、理解、反思,学习“为人之道”。在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中,一批批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学习的阳光少年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