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万里关山月
2021-12-29臧明艳
◆臧明艳
西汉初年,名将霍去病一路向西征服了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从此,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祁连山脉便成了华夏民族的疆土。世世代代的将士们守护在此,他们的坚守被盛唐诗人李白写进了诗中:
关山月
〔唐〕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民歌之一,当时守卫边疆的将士经常在马背上吟唱这一曲调。关山月,伤离别,这一带有悲伤色彩的曲调在李白的笔下却变得意境开阔,仿佛将一幕幕宏大的电影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汉代时期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天山。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们驻守的玉门关。想象一下,人烟稀少的天山脚下,一抬眼便看到一轮皎洁的明月,那是多么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李白以他大胆的想象和诗意的表达,让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仿佛迎面而来,边塞的辽阔与苦寒一览无遗。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可见山势凶险,易守难攻。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胡人历来觊觎(jìyú)青海的大片河山,出征的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故乡。这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将士们望着边境的景象思念家乡,夜深明月照,他们的脸庞笼罩着一层不为人知的愁绪。而在千里之外,远在家乡的妻子又何尝不是在此苍茫月夜,伴着声声叹息来思念自己的丈夫呢!
李白的诗歌恣意洒脱,古有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今有诗人余光中用“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来赞誉李白。在盛唐的诗坛之上,李白与杜甫是两座不同风格的高山,他们不仅仅是合称“李杜”,更是在用自己一生的才华与情感书写眼里和心里的大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开四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那时他眼中的月亮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离开故乡踏上远游的征途之后,性格豪迈的李白走遍大江南北,创作出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壮丽诗篇。
当诗人李白看到边塞漫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时,他的内心也许是矛盾的:既有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豪情,也有对于戍边将士的悲悯之情。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给那些将士们的家属所带来的痛苦是沉重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而诗人又何尝不是在关山月下沉思?一代代人为守护边疆付出了多少岁月乃至生命,他们的坚韧与隐忍如同沉默的天山,绵延不绝,亘古不变。但若这山河无人守卫,又何来这天下的太平盛世?
胸襟博大如李白,他用浩渺的笔调勾勒出深沉、磅礴的边关图景,描摹着边关将士们思乡的意境。李白不会知道,千年后的中国,依然有一群群不畏苦寒的将士守护着华夏的边疆,每一代将士们的坚守,都是为了下一代的风清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