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反推作用
——以How to Skin a Lion的中译为例

2021-12-29董秀静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汉语

董秀静

(太原工业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0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经济发展和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翻译的队伍,他们大量从事翻译实践,认真研究翻译理论,但是有些学者常常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孰轻孰重提出疑问,有的译者重实践而轻理论,有的重理论而轻实践。到底该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二者的关系,使翻译的质量更上一层楼成为翻译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哲学上,关于“理论”与“实践”有这样的论述,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雷蒙德·威廉姆斯曾反复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着重指出理论依附于实践,一旦后者成了惯例,就可以构成理论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需要结合在一起[1]。而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与此相似但又具有其特殊性。有些翻译家认为翻译理论是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而另一些翻译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如刘四龙曾说过,“我们目前所说的翻译理论是通过翻译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而提炼出来的,主要用来检验翻译作品,检查翻译活动的效果,而不是用来指导翻译实践。”[2]可以说,翻译实践是形成翻译理论的基础,只有拥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才能理解、领会和应用翻译理论。Howtoskinalion是一本科普读物,选自大英图书馆,其中记载了86个话题的科普冷知识。在翻译过程中,有很多地方本可以应用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译者却因经验不足,未能充分利用。本文选取典型译例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印证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重要反推作用。

一、翻译实例

(一)标点

标点的位置最不起眼,常为译者忽视,但是如果标点使用得当,却能实现意想不到的翻译效果。

在翻译本书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副标题“a treasury ofoutmodedadvice”[3]的翻译。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1041页,“outmoded”一词只有一个意项,即,“过时的;老式的”,因此只能将这个副标题译为“一本过时的建议宝库”。既然译为“过时”,该如何吸引读者?但是又苦于没有更好的译法。在校对的时候,审稿专家将这一难题巧妙处理,给“过时”一词加上双引号,这样,既不违背该词的原意,也让读者心领神会,即这并非一本真正过时的书。此外,专家还对这个副标题进行了润色加工,译为“一本彻底‘过时’的生活宝典”[4]。增加“彻底”一词不仅不会削弱本书的价值,恰恰相反,通过加强“过时”的语气,可以唤起读者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生活宝典”比“建议宝库”要通顺许多。因此,这里的改译尤其是增补双引号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例1:There are certain conditions requisite to insure neat Carvings.The knife should be sharp,not too heavy and of middling size.

原译:要确保干净利落地切肉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刀子要锋利,中等尺寸,不要太笨重。

改译:要确保干净利落地切肉,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刀子要锋利,刀身中等尺寸,不要太笨重。

英汉互译中标点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保持一致,但有些情况下是有差异的。原文第一句中间并无逗号,第一句后为句号。在该句的翻译中,译者遵循了原文标点方式,读来略显别扭,而改译文在“切肉”后面增加逗号,将条件后的句号改为冒号。这样的增补和修改可以将较长的句子断开,使译文读者获得换气的空间,同时冒号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增补“刀身”一词使译文更为明确、顺畅。

(二)词语层面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措辞是否精确、感情色彩选择是否恰当、语气是否符合上下文语境等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因此,在选择词义时,需要多查词典,仔细琢磨,选取最恰当的译法。

第一个例子是本书“淑女在上流社会如何注意言行举止”一节最后一句“As in Shakespeare’s time,a ‘small’ voice is still considered ‘an excellent thing in a woman’.”中 “small”一词的翻译。该词为常用词,意项有“小的,较小的,微小的”等,但是用来形容“嗓音”,这些均不恰当。因此,译者将其意译为“柔弱的”,而审稿专家将其修改为“温柔的”。相比而言,“柔弱的”为中性词,甚至略带贬义,而“温柔的”用来修饰“嗓音”则完全为褒义,含有赞扬的意味,与后半句“女士身上极好的品质”相吻合,也符合中西文化习俗。

第二个例子是本书“如何用花语进行交流”一节中“…presumably in the hope tha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of their posy also owns the same book and thus may be able to decipher the intention.”一句的翻译,原译文为:“……希望接受此花的对象也能同时拥有此书,这样就能破译送花者的意图了。”而审稿专家将其中的“意图”改为“意思”,根据有道词典,“intention”一词有“意图;目的;意向;意思表示”等意项。两个译本都不算错,但是将比较正式的“意图”改译为比较口语化的“意思”更能符合科普文本面向广大普通读者、词语通俗易懂的特点。

第三个例子为“如何把丝绸羊毛织品染成靛蓝色(法国的方法)”一节中的“…adding now and then a little urine; afterwards put into it half a pound of the best madder.”一句的翻译,原译文为:“……时而加几滴尿液,然后在染料中加入半磅最好的茜草。”审稿专家将“加”改为“加入”。这样修改有两个优势,一是符合汉语两字词语和四字词语占优势的特点。在汉语中,如果能用两个字的词语决不用一个单字,达到音韵和谐的目的。二是符合科普文本程序性强、用词严谨流畅的文本特点。

第四个例子是“如何围猎追捕狮子”一节中“On a very still calm day,when there is not enough wind to affect dust or dry leaves…”一句的翻译,原译文为:“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风力较弱不会刮起尘土或者干树叶的时候……”审稿专家将“干树叶”改为 “枯叶”。不得不承认“干树叶”这个译文并非不可,但是改为“枯叶”或者“落叶”更简洁,也更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正如上文所说,汉语两字词语和四字词语占优势,较少使用单字和三个字。

因此,词语层面的精确选意和适当增删文字可以使译文更为通畅、更符合科普文本特点,也更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三)句子层面

句子是构成篇章的“零部件”。在句子层面,译者与审稿专家的版本差别更加明显,也充分体现了审稿专家的造诣。归结起来,主要是专家灵活运用了增译、省译、语序调整、词性转换等翻译技巧。

1.增译

在“如何从火中逃生”一节,有“If no assistance is at hand,and you are in extremity,tie the sheets together,and having fastened one end to some heavy piece of furniture…”原译文为:“如果没有援助,你处于绝境之中,把床单系在一起,一头系在较重的家具上……”。审稿专家在“把床单系在一起”前面增加了一个字“可”,变为“如果没有援助,你处于绝境之中,可把床单系在一起……”。虽然只是一个字,却既补足了语气,又连接了上下文,把“如果……,那么就可以……”这样的汉语典型条件句式补充完整了,原文虽无其词却有其意,因此,增词后的译文行文流畅、充满生气,可谓“神来之笔”。

第二个例子为“如何围猎追捕狮子”中最后一段的第一句“Fallen comrades notwithstanding,the hunt should end with the lion categorically dead.”原译文为“尽管有同伴牺牲,狩猎应该以成功打死狮子而告终”。改译文为“尽管有同伴牺牲,但狩猎应该以成功打死狮子而告终。”增加了“但”这个转折词,符合汉语让步状语从句的行文习惯。在英语中“尽管……,但是……”两个连词不能出现在同一句中,而汉语是需要两个连词。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应当具备转换意识,增补连词,使行文更为通畅。

第三个例子为“如何制作萝卜酒”一节中第一段第一句“One would have thought the words turnips and wine should never be found together,and yet here they are.”原译文为“你肯定觉得 ‘萝卜’和‘酒’这两个词永远都不可能同时出现,但是这里却可以。”改译文为“你肯定觉得 ‘萝卜’和‘酒’这两个词永远都不可能同时出现,但在这里却可以。”将“但是”改为“但在”,使上下文连接更紧密,译文读起来更为顺畅,其实这里本来应该是“但是在这里”,增加“在”,又为了译文简洁,去掉了“是”,因为“但”一个字便可以表示转折的意思,因此获得了“但在”这一更为恰当简洁的版本。

2.省译

例1:Pare and slice what quantity of turnipsyou like,put them into a cyder press,…

原译:挑选你喜欢的任意数量的萝卜,去皮,切片,把它们放到榨苹果汁机里,……

改译:挑选任意数量的萝卜,去皮,切片,把它们放到榨汁机里,……

这句话选自“如何制作萝卜酒”一节,原译文“你喜欢的”和“任意”有重复累赘之嫌,省译之后也完全能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完整。而根据有道词典“cyder”一词有两个意项:苹果汁;苹果酒,因此原译文也不算不忠实,但是这里并不是特指榨“苹果汁”的机器,而是所有的果蔬都可以榨汁,修改之后,采用“榨汁机”这个上义词,更符合上下文语境,也更加简洁流畅。这就印证了省略技巧在英译汉中的应用。冯伟年曾说过:“省略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译不出来,因为译文中虽无其词而已有其意,或者在译文中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说,把一些可有可无的,或者有了反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删去,从而使译文简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一般地说,英译汉并不能随便删减词语,但汉语有其简洁的特点,如果过分强调表达一切,把每一个词都译出,反而因为保全了一些次要部分而破坏了整体,即所谓因小失大。因此,只有敢于牺牲一些不影响原意的词句,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5]109

3.语序调整

例1:…and then putting them in the vat for a longer or shorter time as the colour may be required.

原译:……浸泡时间长短则要视所需的颜色深浅而定。

改译:……浸泡时间长短则要视所需颜色的深浅而定。

这句话选自“如何把丝绸羊毛织品染成靛蓝色(法国的方法)”,原译文的着重点是“颜色深浅”,换序之后的译文着重点在“深浅”二字,而淡化了这段一直谈论的主题“颜色”,这正是本句要强调的新信息,因此,改译文重点突出,更符合上下文语境和汉语的行文习惯。

4.综合运用

例1:HowtoSkinaLionisacollectionof lost and outmoded advice that invites the reader to marvel at the treasury of useful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vast archives of the British Library.Medieval manuscripts,Victorian manuals and self-help guides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ave been mined to offer up the choicest nuggets of advice.

原译:《如何给狮子剥皮》是对一些失传的古老的建议的收藏,这些会吸引读者惊叹大英图书馆浩瀚的档案室当中包含的有用信息宝库。该书挖掘了中世纪的手稿,维多利亚时代的手册和二十世纪早期的自助指南等书的精华来为读者奉上最精华的建议。

改译:《如何给狮子剥皮》(HowtoSkinaLion)一书收藏了许多失传的古老建议,它们会让读者惊叹于大英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浩瀚的档案室中竟包含着如此庞大的信息宝库。该书挖掘了中世纪的手稿,维多利亚时代的手册和二十世纪早期的自助指南等,为读者奉上精彩的黄金建议。

这是序言的第一段,译者采用的翻译方式基本为直译,这段译文也基本通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和专家的修改版对比,就相形见绌了。通过对比译文原稿和修改稿不难发现,总体而言修改稿进行了合理断句,在最后一句中间增补了逗号,考虑到汉语动词较多的特点,将“收藏”一词译为动词,将做后置定语的“包含的”这一形容词改译为动词“包含着”,同时增加“竟”一字,来呼应“惊叹”,在“惊叹”后增加“于”字,使译文读起来不突兀,此外,去掉了累赘的用词,尤其是“的”“当”“来”等,初始译本句子偏长,觉得一口气读不完,有的地方觉得读起来别扭,“……的精华来为读者奉上最精华的建议”则显得重复啰嗦。修改后的译文,分句长度适中,读起来更为通顺、流畅,动词多,主谓结构多,更加符合中文行文习惯。此外,这些表达手段可以唤起人们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实现科普文本的“感召功能”。

例2:Choice tobacco leaf i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atmosphere and to odours in the atmosphere,and will readily absorb themand affect its own taste.

原译:精选的烟草叶极易受周围空气和空气中气味的影响,因为它会吸收环境的气味而对自身的味道产生影响。

改译:精选的烟草叶极易受周围空气和空气中气味的影响,因为它会吸收环境中的气味。

例3:Preserving merely consists of a) killing the moulds,yeasts and bacteria,b) maintainingaconditionin which these factors cannot exert an ill influenceor sealing the product so that an influx of fresh moulds,etc.,is made impossible.

原译:保存食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a)杀灭霉菌、酵母菌和细菌;b)维持一种状态避免这些因素对食品保存产生不利影响或者密封食品确保活的霉菌不可能涌入。

改译:保存食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a)杀灭霉菌、酵母菌和细菌;b)维持状态或密封食品,确保活的霉菌无法进入。

例2选自“如何保存雪茄”一节,原译文中的“而对自身的味道产生影响”一句包含的信息在前文已经提及,因此不必重复,而后面增补“中”一个字表达清楚了气味的来源范围,相比之下,改译文更为清晰、简洁、流畅。例3选自“如何保存食品”一节,原译文冗长啰嗦,定语从句中的“这些因素”让读者不得不回归上文寻找“这些因素”指代什么,否则就难以理解透彻,而改译文将定语从句省略不译,却表意更为清晰,同时省译“一种”,“或者”中的“者”,并把“不可能涌入”改为“无法进入”,同时增添逗号。修改后的译文表意清晰,简洁流畅,符合科普文本的特点:“它和专业科技文本的最大区别就是词语通俗易懂,句法简明灵活,复杂晦涩的科技术语较少,结构复杂的长句不多。”[6]

5.其他

例1:How to pack for a 12-month expedition into the interior of Africa

原译:准备进入非洲内陆进行为期一年的旅行,该如何准备行李

改译:准备到非洲内陆旅行一年,该如何准备行李

这是本书中某一节的标题,原译文基本为直译,略显累赘,“为期一年”略显正式,改译后语言简洁、通畅,非常符合汉语行文特点,也符合科普文本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文本特点。

例2:On dressing for dinner,the brush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headduring five or six minutes,and during about ten minutes at night.

原译:更衣准备赴宴的时候,要把梳子插到头发里大约5~6分钟,晚上大约10分钟。

改译:更衣准备赴宴的时候,要梳头5到6分钟,晚上则大约10分钟。

这句话选自“如何打理保护头发”一节,“要把梳子插到头发里大约5~6分钟”一句表意不清,其实,就是指“梳头”,将“5~6分钟”改为“5到6分钟”也更为符合汉语的写作习惯,增加“则”一字,略带转折和对比的语气,使上下文承接更为自然、连贯。

例3:Two or three of thesefigure of eight loopswill cover the hand.

原译:手上要缠两到三层这种八字圈。

改译:手上要缠2~3层这种8字圈。

这句话选自“如何让脱臼的下巴复位”一节,这里既然有“figure”一词,那么说明是使用了象形文字,“八”是汉字,恐怕外国作者并不知晓或不会在这里使用汉字,而阿拉伯数字“8”则是国际通用的,而且包扎的时候用“8”字形打结更为牢固,是常用的包扎方式。因此,这里改为数字“8”则是形象地展现了包扎的样式,此外,从形式上来说“2~3层”比“两到三层”更符合汉语的写作习惯。

二、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反推作用

以上列举的实例都是一些细微之处,但足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如果只看笔者的原译文,也基本上都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是“有比较方能知高低”,看了审稿专家的改译文之后,改译文是如此自然,仿佛就是原文的标准译文,是译文该有的样子,既准确又简洁。正如俞平伯称赞《红楼梦》的语言一样,改译文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足见审稿专家的语言功底之深厚,恰到好处。从以上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原译者(即笔者)对翻译策略的运用不到位,但这并不是因为译者不知道这些翻译理论。事实上,原译者非常熟悉增译、省译、语序转换、词性转换等,也非常清楚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只是在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滞后和障碍,对原文本亦步亦趋,使有些译文带有明显的欧化风格,翻译腔十足。原译者也非常清楚这是科普文本。根据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译文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交际,科普文本的目的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文本唤起人们了解科普知识的兴趣,启发人们创造更新科技,因此应当侧重使用口语化的语言,但是翻译过程中还是难免运用自己比较擅长的偏正式的文体。通过翻译实践和专家的审改过程,原译者可以强化和验证已有的翻译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补充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如翻译中标点符号的妙用,象形文字的妙用,以及在审校时坚持脱离原文、只看译文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翻译腔的产生,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更清晰、流畅、通顺、自然。这些不经过翻译实践是不能获得的。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例证分析,翻译工作者须承认翻译理论无处不在,其作用在翻译实践中自然显现,翻译理论的研究自然十分重要,但是翻译实践也必不可少。著名翻译家傅雷就特别重视翻译实践的作用,曾说过:“翻译重在实践,我就一向以眼高手低为苦,文艺理论家不大能兼作诗人或小说家,翻译工作也不例外。写翻译理论头头是道,非常中肯,译东西却不高明得很,我常引以为戒。”[7]625当然,辩证来说,从事翻译实践的工作者不能否定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引领与指导作用,而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者,更不能否认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验证、强化与补充更新。翻译理论只有指导实践才有其存在的意义,而把每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抽象和提炼,才能升华为翻译理论,更好地用来指导今后的实践。因此,翻译工作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多做翻译实践,架起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桥梁,缩小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距离,否则只谈理论而不实践,翻译理论就会变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翻译理论与实践相伴相生,进行翻译实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翻译工作者只有大量进行翻译实践,提炼翻译理论,并再次用来指导实践,才能将翻译越做越好。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汉语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追剧宅女教汉语
英文摘要
弟子规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