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隔代教养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2021-12-29田湧立岳慧兰陈传锋
陈 璐,田湧立,岳慧兰,陈传锋
(1.宁波市宁海县桃源中心幼儿园,浙江 宁波 315600;2.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0 引言
性别角色是在先天的生物学基础上,男女两种不同性别的个体所做出的一系列符合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总和,包括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双性角色[1]。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形成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阶段。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虽然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后天因素对其影响更大,如幼儿的教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对待幼儿的方式与态度[2]。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幼儿期从教养者身上获得的不同的性别角色经验会以先验的方式对幼儿以后的性别角色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在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这些经验会不断丰富并加以完善,以此促使其向着不同的性别角色方向发展,并逐渐趋于固定。杨昕昕[3]指出,教养者是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引导者和强化者,幼儿会模仿教养者的行为,教养者是否具有正常的性别角色会直接影响其教养对象的性别角色形成。
当前,祖辈参与隔代教养现象越来越普遍[4]。所谓隔代教养,是指祖辈参与对孙辈的照料与教育。根据祖辈参与隔代教养的程度和时间,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祖辈长时间与孙辈共同生活,父辈几乎不参与孙辈的教养,祖辈承担全部的或主要的教养责任,这种类型称为完全隔代教养;另一种是孙辈与父辈、祖辈共同生活,祖辈部分时间或者大多数时间参与孙辈教养,同时父辈亦共同参与教养,这种情况又可分为两种:①祖辈辅助父辈进行教养,父辈教养幼儿时间更多,父辈承担主要教养责任;②祖辈辅助父辈进行教养,祖辈教养幼儿时间更多,祖辈承担主要教养责任。
祖辈参与隔代教养,与父辈亲代教养具有不同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教养手段、教养方法等,这些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同影响,如影响幼儿的心理理论[5]、智力发展[6]、情绪与意志发展[7-8]、个性与社会性发展[9-10]、身心健康[11-12],甚至导致不良行为或问题行为[13]。祖辈参与隔代教养对幼儿的影响虽然具有双刃剑效应,但其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14]。
当前社会人的性别角色呈现多元化,包括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双性化,同时存在性别角色未分化现象和性别角色错位现象。且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如认为女孩喜欢玩毛绒玩具,喜欢帮助母亲做一些烹饪或缝纫的事情,情感丰富且较为脆弱;而男孩则具有冒险精神、性格果断[15]。王金生等[16]调查显示,存在性别角色错位的大学生占10.5%,女性化的男生占7.5%,男性化的女生占13.0%,且女性男性化的被试数量多于男性女性化;而秦晋芳[17]调查发现,男孩女性化倾向的个体占男孩总人数的11.66%,女孩男性化倾向的个体占女孩总人数的4.05%;男孩出现女性化倾向个体所占比例远高于女孩出现男性化倾向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了解3~6岁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特点,探讨隔代教养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和整群抽样,在湖州市某幼儿园两个园区随机选取小、中、大三个年级各2个班级,共调研6个班级180名幼儿及教养者。
1.2 调研工具
1.2.1 主要教养者教养情况问卷 自编《主要教养者教养情况问卷》,由15道题组成,用以考察幼儿的基本情况、家庭居住情况、幼儿主要教养人的基本情况及教养情况,包括幼儿的祖辈教养和父辈教养情况。
1.2.2 儿童性别角色问卷 采用薛祎凌[18]编制的《儿童性别角色问卷》(GRQC)。该问卷由男性性别角色倾向Male问卷(以下简称M问卷)和女性性别角色倾向Female问卷(以下简称F问卷)两个分问卷组成,分别有13、15个项目,共计28个项目。两个分问卷间相互独立,分别测量同一个体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所有项目均以图片形式呈现,每个题下均设置“很不喜欢、不太喜欢、比较喜欢和很喜欢”或者“很不愿意、不太愿意、比较愿意和很愿意”四个选项。采用四级计分,分数越高其代表的性别气质越强。每个被试最后将有一个男性化特质分数M分和一个女性化特质分数F分,M分越高则幼儿男性化气质越强,F分越高则幼儿的女性化气质越高。M问卷的Cornbach’s α系数为0.746,F问卷的Cornbach’s α系数为0.738。
问卷结果中,若一个被试的M分数高于M问卷中位数,并且F分数低于F问卷中位数,则该被试即是男性化个体,反之为女性化个体;若一个被试的M、F分数都高于中位数的个体即是双性化个体;两个分数都比各自中位数低的则为未分化个体。若一个男孩M分数低于M问卷中位数,并且F分数高于F问卷中位数,或者若一个女孩F分数低于F问卷中位数,并且M分数高于M问卷中位数,则认定该个体存在性别错位现象。
1.3 施测程序与质量控制 由于被试年龄较小,理解表达水平有限,注意力的集中也有限,故采用个别测验的方法对所有被试进行单独施测。研究者将题目问题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呈现给儿童,一对一进行问答,并由主试记录勾选幼儿的答案。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SPSS24.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幼儿性别角色的基本情况;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分析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特点及群体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被试幼儿一般情况 发放《主要教养者教养情况问卷》和《儿童性别角色问卷》各180份,分别回收127份和142份,综合考虑两份问卷的对应关系,最终确定有效问卷共120份。其中:男生66人,女生54人;小班30人,中班54人,大班36人;与父母同住58人,有祖辈同住62人。
2.2 被试幼儿性别角色分布 调查显示,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呈现出两个极端的表现:部分幼儿(32.5%)的性别角色尚未分化,双性化幼儿较多(34.2%)。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数幼儿表现出性别错位现象(5.8%)。
2.3 被试幼儿性别角色分布的年级、性别差异 对120名幼儿按不同年级、性别分别统计其性别角色分布,结果见表1。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幼儿各年级性别角色分布呈现出显著差异(λ2=29.20,df=8,P<0.001);幼儿性别角色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λ2=31.85,df=4,P<0.001)。
表1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年级、性别差异[n(%)]Table 1 Grade and sex differences of gender roles of preschool children[n(%)]
2.4 祖辈一周参与隔代教养天数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 根据祖辈一周平均参与隔代教养的时间,分别统计幼儿性别角色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祖辈一周参与教养不同天数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有影响(λ2=21.21,df=12,P=0.047)。见表2。
表2 祖辈一周教养不同天数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n(%)]Table 2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ays of grandparenting in a week on preschool children’ gender roles[n(%)]
2.5 祖辈参与隔代教养不同类型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 根据祖辈参与隔代教养的不同类型,分为工作日白天参与型、工作日晚上参与型、周末参与型和每天参与型,分别统计幼儿性别角色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祖辈参与隔代教养的不同类型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有影响(λ2=22.91,df=12,P=0.028)。见表3。
表3 祖辈参与隔代教养的不同类型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n(%)]Table 3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grandparenting on gender roles of preschool children[n(%)]
2.6 祖辈一周参与隔代教养天数对幼儿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影响 被试幼儿的男性化特征得分为(37.3±8.72)分,祖辈一周参与教养不同天数对幼儿的男性化特征得分具有显著影响(F=4.452,P=0.007),祖辈一周参与教养5~7天的幼儿男性化特征最低。祖辈一周参与教养不同天数对幼儿的女性化特征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47,P=0.103)。见表4。
表4 祖辈一周教养不同天数对幼儿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影响分)Table 4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ays of grandparenting in a week on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of preschool
3 讨论
3.1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特点与问题
3.1.1 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现象较为突出 本研究中,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幼儿最多,超过三分之一。这与当今社会提倡培养双性化人格的总体教育观念相符,也与王璐[19]的研究结果一致。现代社会文化对个体人格特质的期待在不断提高,每个个体也在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这使得幼儿的家庭教养者和幼儿园的教师逐渐转变性别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特征,使幼儿逐渐形成完善的性别角色类型。既往研究显示,当今社会,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逐渐被打破,男女平等的观念被更多的家庭所接受,使得现代男女两个性别的幼儿在气质与性格上的差距逐渐缩小,以致双性化人格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3]。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双性化性别角色幼儿的比例逐渐下降,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3.1.2 幼儿性别角色分化不明显 本研究中,性别角色未分化的幼儿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且男孩和女孩的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都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说明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在幼儿阶段并没有随着年级增长而增长。进一步访谈中发现,当幼儿被问到“你知道什么是性别吗”,幼儿回答“不知道”,当继续追问“那你知道你是男孩还是女孩”的时候,幼儿回答“我是男孩”。可见,不少幼儿虽然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其并不知道什么是性别,也不知道什么是性别角色。亦即,幼儿缺乏“性别”概念,性别特征意识薄弱,导致幼儿性别角色未分化。研究还发现,男孩性别未分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孩,这与主流研究关于性别差异的解释是一致的,即男孩比女孩懂事晚,其性别意识比女孩更弱。
3.1.3 部分幼儿存在性别角色错位现象 本研究还发现,部分幼儿存在性别角色错位现象,虽然性别角色错位的个体占比低(5.8%),但由于性别角色错位直接影响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故仍需引起家庭和幼儿园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幼儿性别角色错位的现象越严重,且男孩群体中性别角色错位的现象比女孩严重。幼儿园是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和性别特征形成的重要场所,其中,幼儿园教师起关键作用。教师不仅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将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信息传递给幼儿,还以其自身的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直接影响幼儿。当前幼儿园女教师较多,在其教育和影响下,加上儿童模仿天性,男孩难免形成更多的女性化特征,严重者甚至出现性别角色错乱。
3.2 祖辈参与隔代教养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3.2.1 祖辈参与隔代教养的时间显著影响幼儿的性别角色 在本研究中,祖辈一周内参与教养的天数显著影响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角色未分化和性别特征女性化的幼儿集中在祖辈一周参与教养5~7天的家庭。这可能与老年人传统的教养观念和身体状况有关。老年人由于自身的身体原因,如行动缓慢、反应较慢等,因而对孩子看得紧、不放心孩子跑远,更不敢让孩子从事冒险的活动,以致孩子逐渐失去一般男孩应具备的冒险性、勇敢性、独立性等品质,而逐渐养成了胆小、乖巧、依赖等女性化的品质。
3.2.2 祖辈参与隔代教养的类型显著影响幼儿的性别角色 已有研究发现,祖辈参与隔代教养的不同类型对儿童发展具有不同影响,例如,姚植夫等[20]发现,隔代抚养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存在明显的消极影响,且不同的隔代抚养类型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老年人白天照料儿童一般仅影响其语文成绩;晚上照料儿童对其语文和数学成绩、班级排名、年级排名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白天和晚上都照料儿童则会对语文和数学成绩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发现,祖辈参与隔代教养的不同类型对儿童性别角色具有不同影响:在祖辈天天参与教养的幼儿中,性别角色未分化现象最严重,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祖辈参与教养时间越多、对幼儿性别角色未分化影响越严重的结果。同时,祖辈在工作日晚上参与教养的幼儿中,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最突出,这可能与祖辈晚上参与教养一般仅负责幼儿的日常生活、而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受其影响较小有关,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综上,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呈现出两个极端的表现:一是由于年龄小,大多数幼儿的性别角色尚未分化;二是由于性别角色优化,双性化幼儿较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数幼儿表现出性别错位现象。祖辈隔代教养时间和类型对幼儿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具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