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肉鸭散养户鸭病毒性肝炎防控策略
2021-12-28李贺
李贺
流行特点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具有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对雏鸭的威胁较大,这种威胁随着雏鸭日龄提升而降低,3周龄以下雏鸭容易感染,幼鸭(5周以上)一般不会因鸭病毒性肝炎死亡。痊愈后的病鸭在8周内仍带有病毒,很容易传染雏鸭。饲养管理不善、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阴湿、鸭群拥挤等均可促使本病发生,虫类及野生鸭类均鸭病毒性肝炎宿主,这使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更复杂,要高度重视。
主要症状 鸭病毒性肝炎的潜伏阶段一般为4 d,雏鸭的潜伏阶段往往较为短暂。病鸭初期表现食欲不振、精神低沉、翅膀下垂、行动缓慢、无法紧跟群体、眼睛微闭症状,偶有腹泻、昏迷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病鸭还会出现脚部痉挛、无法行走、向左右两侧频繁倒下等神经症状,出现这类症状的病鸭一般迅速死亡。死亡前的病鸭呈反张弓姿态,且头部向后方弯曲,急性感染的雏鸭一般不出现症状便直接死亡。剖析可见特征性肝脏病变,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鉴别诊断 诊断中,需要注意鸭病毒性肝炎与发病症状类似的黄曲霉毒素中毒(特征性剖解病变为肾脏苍白,肝脏变黄白、肿大变硬且有小出血点)、雏鸭白点病(特征性剖解病变为肝脏、脾脏、胰腺、肾脏有数量不等、针尖大的白色或红白色坏死点)相区分,以免发生误诊。
消毒和治疗 确诊鸭群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后,视病鸭严重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如存在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症状的病鸭可及时隔离,清扫患鸭周边环境和冲洗疑遭污染的水槽、食槽等用具,并收集垫料、粪污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采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粉(10%)对鸭舍全面开展消毒,与水的比例控制为1∶500,連续消毒7 d,每天消毒1次;症状严重的病鸭直接处死淘汰,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初期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 mL,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同时全群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1瓶粉剂加入生理盐水10 mL溶解),1 mL/羽,连续注射4 d,辅助在饮水中加入45%黄芪多糖粉(0.1 g/只)和多维鱼肝油(2 mL/只),提高鸭群免疫力。经过上述治疗,鸭群可基本恢复正常。有试验指出,在治疗鸭病毒性肝炎辅助使用中药,鸭群能更快恢复健康,可将夏枯草120 g、地骨皮120 g、苍术70 g、陈茵40 g、柴胡100 g、升麻70 g、黄芪100 g、板蓝根90 g、蒲公英80 g混合粉碎后均匀拌料,用量控制为每头鸭3 g。
预防 严格防疫和消毒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措施。调研发现,很多农村肉鸭散养户对鸭苗采购重视不足,导致鸭苗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建议养殖户不要贪图便宜,应从合法正规的种鸭场引苗,并向种鸭场索要疫苗接种证明,还要避免从疫区或疫场购入带毒雏鸭,从源头上避免鸭病毒性肝炎传入;引入后还要先隔离饲养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合群饲养。当然引种前鸭舍要清扫、消毒和空舍一段时间是首要前提。定期对鸭场和饲管用具清洗、消毒是绝对必要的。
饲养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效果,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的雏鸭相比其他阶段的健康鸭子需要更好的生长环境,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和秋冬保暖防寒工作,通风和光照也需要更细致。1~3日龄雏鸭和4~7日龄雏鸭,育雏温度分别控制在30~33、28~30 ℃比较适宜。散养场尽量在建场时就规划好养殖区域,可以设施简陋但必须进行育雏、育成、肥育功能分区,尽量按照全进全出进行管理,一定要将成年鸭和幼龄雏鸭分开饲养,以减少混养造成鸭群之间互相传播疾病。科学安排养殖密度,1周龄雏鸭养殖25~30羽/m3,2周龄雏鸭控制在15~25羽/m3。
免疫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环境卫生条件差的鸭场需在12日龄前进行鸭肝炎疫苗的主动免疫或高免卵黄抗体被动免疫。没有母源抗体保护的雏鸭一旦感染鸭病毒性肝炎往往致死率超过90%,可在1日龄注射肝炎弱毒疫苗0.5~1.0 mL即可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