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
2021-12-28林嫔
【摘要】文章以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基础教育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提前预设,生成资源;紧扣目标,统筹资源;培养倾听,捕捉亮点;允许差异,调整细节;秉持全纳,训练思维”,意在实现动态课堂的建构,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片段教学;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林嫔(1994.01-),女,福建省廈门市第二实验小学,二级教师。
综观当前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多数学生只是旁观教师和少数学生的一唱一和,“教案”表演的课堂依然是现今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训练和开拓,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提高。提问能力的欠缺和思维的僵化反过来又导致学生碰撞出的思考火花少之又少,课堂生成资源的源头活水很是匮乏。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基础教育”提出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正契合这一点。课堂的生命活力与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本研究着眼于小学中年段语文教学,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根基,尝试提出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学习生活的维度,为课堂教学注入源源活水,实现动态课堂的建构,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提前预设,生成资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如果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事先认真备课,熟练地吃透并掌握教学内容,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很容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发见解冲突。这种冲突其实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课堂生成资源。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发生思维碰撞,有利于拓宽视野,进一步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前预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会伴随课堂教学实际进度而发生微调,进而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教师在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此,教师可以提前设计一些和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比如,“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画面让你感触最深?你的内心有什么想法?”教师借助提前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正是有了提前预设,教师才可以掌握课堂教学进度,随时调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二、紧扣目标,统筹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中年段语文课堂是动态的,在把握目标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进行统筹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课文资源,变动转化
小学中年段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始发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关于课文的小问题,教师可以紧扣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小问题为抓手,结合新知对这些课文生成资源进行转化,顺势引导,有效统筹生成的课文资源,把握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的契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就是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具体情况,在学生浑然不觉中巧妙调整、变动。”教师在学生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对课文的生成资源进行变动转化,使之为教学新知服务。
例如学习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山行》一诗时,一位学生质疑:“‘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换成‘深’更好。”笔者先肯定了学生善于思考,接着以这个质疑为抓手,顺势而导,启发学生体会“生”字写出白云动态美的用法。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巧妙引导,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在动态更新中建构起来,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又如,教师在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感悟,从中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中“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的具体情景,然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我”的印象。这些都是由文本而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文本内容,深刻感悟少年闰土的形象。
(二)活动资源,收集重现
除了课文资源,语文的课外资源也是丰富多样的。小学阶段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可以成为小学中年段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平常有意识地利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这些活动,需要的时候紧扣相应的教学目标播放重现,可以有效统筹资源,实现课堂的动态建构,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比如笔者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的时候,结合秋季的研学实践,播放之前研学中黏土创作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再次在影像重现中触发感觉,打开写作思路。学生之前做过小练笔,再加上视频的体验唤醒,一篇篇“黏土变身记”巧妙出炉。课外资源的重现,创造了更鲜活的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三)生活资源,拓展延伸
生活资源也是中年段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可利用的资源。当学生全身心被周边的变化所吸引的时候,与之无关的课文内容的切入是困难的,这时候可以聚焦学生关注的生活资源,紧扣有关的习作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习作拓展延伸,既能让学生有个抒发自己情感的平台,又能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去年四月份的某天雾特别大,笼罩了学校旁边的整座高楼,学生来到教室都在讨论那天的雾。笔者发现学生此时的兴趣点完全被雾吸引了,于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雾。有的说像泼洒了牛奶一般,有的说雾像是白纸被蓝天拿来当礼服,有的说像是大迷宫等等,各种奇妙的想象汇集起来。当天学生还把它作为生活日记记录了下来,颇有趣味。由此可见,生活资源也可以成为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组成,动态地建构适合学生状态和环境状态的课堂,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师在完成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后,可以组织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一些和抗日战争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就近参观一些抗日战争纪念馆或者纪念碑等,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艰辛,深刻理解先辈们的崇高品质。学生只有真正走进生活,在观察身边的人或物中加强情感体验,才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不断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培养倾听,捕捉亮点
在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中,学生发言的过程经常有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从别人的发言中去学习,磨炼学生敏感地倾听别人发言,可以更有效地触发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捕捉课堂中生成的精彩资源。
首先,新基础教育提到,“精彩资源最佳的采集应来自学生的倾听反馈。”在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本身存在很多亮点,培养学生从倾听别人的发言中学习的能力很重要。例如教学《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时候,在“滑”和“划”的辨析上,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区别,因为溜冰一般是在光滑的湖面,进而理解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这时一位学生提出他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从生活经验的角度理解其实就很清楚,学生再辨析肯定还需要花时间,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点时间是值得的。这位学生从字形角度提出了辨析,因为“划”是立刀旁,是有痕迹的,所以作者的“滑”字能更好地体现昆明湖的静。这个辨析是有价值的,其他同学可以从倾听发言中收获别样的思考。
其次,学生具备从别人的发言中去学习的能力了,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敏感地捕捉和利用精彩资源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师生共长。这种敏感能力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出来。比如,课前精读、研读教材,对教材心中有数,形成对教材的一份独特判断和价值思考;课上以关心和接受的方式去挖掘學生的潜力;课后注重反思,在听评课中不断思考,在实践中不断修行,渐渐提高对生成资源的敏感度,进而形成“课堂资源为我所用”的智慧。例如在学习《白鹅》这一课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反语,教师可以用“明贬实褒”来帮助学生理解。有些课堂教学实录中提到,可以把反语理解为“甜蜜的负担”,通俗易懂,颇有趣味。教师精心研读教材,听课后思考,捕捉的这个资源是否能为我所用,如果觉得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资源抛出来,作为启发学生的点,把精彩资源在班级中放大,在动态中形成知识建构,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
四、允许差异,调整细节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的思考肯定会有差异。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所有资源大致可分为两类:精彩资源和错误资源。从新基础教育的观点来看,对于精彩资源,适合“滚雪球”般地放大;对于错误资源,则要让个别学生先自我重建,再让全班学生巩固习得。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差异时,先判断是精彩资源还是错误资源,再决定如何调整课堂教学的细节,使生成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例如在《给予树》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体会标题的巧妙,笔者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重起题目。学生对自创标题很感兴趣,有位学生提出了以“圣诞的温暖”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这个题目起得契合文章主题和情感,是精彩的资源,于是笔者以此细节为基点,启发学生怎么起好标题,把精彩资源“滚雪球”般地放大。
对于精彩资源,“滚雪球”般放大;对于错误资源,也可以有效利用,创造价值。例如教学《观潮》时,有的学生将“薄雾”的“薄”读音念错,纠正后让读错的学生再读,全班也一起再次熟悉这个读音。在此基础上,全班巩固习得这个字的读音适用情况,更好地实现了错误资源的纠正和利用。教师扮演着课堂麦田守望者,判断学生存在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细节,巧妙转化课堂生成资源,实现课堂的动态建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五、秉持全纳,训练思维
新基础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作用生成智慧的动态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的性格、心理发展、文化积累等因素存在差异,尊重生本,以学定教,秉持“全纳”的资源利用理念,是中年段语文课堂资源利用的良好催化剂。
如教学《自然之道》第二课时的时候,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向导当时是可以解释的,但他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自然之道原本就是这样’,才会导致惨剧的发生。”学生的问题是在教师预设之外的,秉持“全纳”的资源利用理念,教师可以尝试抛开预设,组织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加深学生对“自然之道”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力,实现个体的参与价值。
在小学中年段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保持更大的包容度,给学生以发散学习的充分空间。这样,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会得到并联式反馈,语文素养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有美丽的通道和图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生成资源的倾听、引导和拓展。
例如教学统编版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时,学生对家人跟动物之间的联结特别感兴趣,各抒己见,精彩纷呈。虎妈、熊爸、白鲨妈妈、猴子弟弟等层出不穷,抓住外形、性格和爱好的相似之处,大胆发挥想象。教师不急于去否定相似点太少,而是带着全班学生去发现微妙的相似之处。教师对资源的包容,让学生更愿意去表达和记录,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让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美丽的图景。
六、结语
基于新基础教育资源利用理念对小学中年段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的启发,本研究提出了四种资源利用策略,并联系小学中年段语文教学的实际案例阐述说明,试图探索如何巧用教育机智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活水,感知和聆听学生,实现生成资源的动态建构,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1997(09):1-8.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5.
孙周敏.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林保亚.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J].东方教育,2011(09):15-17.
林秋纽.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2020(09):26.
孙喆.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0(09):31-32.
程爱玲.利用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