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多声部音乐能力实践

2021-12-28蔡黄莺

教育界·A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摘要】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演唱歌曲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文章分析了小学多声部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故乡的小路》为例探索了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多声部音乐教学策略,对于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多声部音乐能力;小学音乐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多声部能力的策略研究”(编号:1961)、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多声部音乐能力的实践研究”(编号:FJJKXB20-1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黄莺(1975.07-),女,福建省厦门市民立小学,一级教师。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塑造个性,提高智力,养成审美,是中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之一。多声部音乐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多声部训练有效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广大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加强小学多声部音乐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故乡的小路》是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故乡”中的演唱曲目。这是一首两段体的抒情歌曲,4/4、3/4拍,变拍子,D宫调式,全曲共分为两个乐段,以“思乡”为主题,贯穿始终。第一乐段平和、抒情,叙述了记忆中故乡的小路;第二乐段宽广、舒展,表达了对故乡的意切深情,抒发了“浓浓的故乡情”和“悠悠的思乡梦”。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多声部音乐能力的实践为平台,以《故乡的小路》为例,通过多声部音乐能力的课堂实践,积极发展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声,为学生创造集体活动的体验,培养协调合作能力。

一、开展小学多声部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是最为关键的音乐启蒙时期,是提高小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基础时期。众所周知,乐感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听到某种声音便会做出相对应的肢体动作。因此,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多声部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带的乐感进行节奏训练,多听,多模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音乐节奏规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乐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综合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处处可见,对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每个人的音乐资质、能力各不相同,许多人缺乏对多声部音乐的辨别、鉴赏能力,不利于其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多声部音乐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音乐思维,使学生熟悉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对位,加深学生对多声部音乐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最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多声部音乐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多声部训练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以小组或者三两人成员的形式开展多声部音乐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多声部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当前小学多声部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材编排不够合理

多声部音乐作品在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所占比例不高,编排不够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多声部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仅有六首轮唱曲目,导致学生缺乏轮唱歌曲的学习经验。

(二)多声部音乐教学方式单一

在小学多声部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本身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再加上单一的教学方法,更是难以提高小学多声部音乐教学质量。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大多数教师没有创新意识,直接让学生拍手或打击节奏来唱出音符,很容易导致学生唱跑调,难以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节奏,学生自然会逐步丧失学习兴趣。

(三)教师音乐教学水平有限

教师是小学多声部音乐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其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多声部音乐教学质量。但是,许多教师的多声部音乐教学能力不强,尤其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合唱指挥训练和多声部教学培训,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多声部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多声部音乐教学策略

(一)多维聆听,奠定多声坚实音高概念

审美感知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包括音乐辨别力、感受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在教学情景中,从听入手,引导学生在聆听、感受的基础上,有层次地聆听,有分析地聆听,有体验地聆听,有情感地聆听,身临体验,理解音乐,感知内涵,学会聆听,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根据《故乡的小路》委婉、抒情的风格特点,笔者以“故乡的小路”为主线,从“小路蜿蜒→小路悠悠→小路绵绵”三个部分引导学生聆听,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表达作者对故乡淡淡的回忆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小路蜿蜒。创设简短的四个乐句二声部发声练习,围绕“路”字进行“LU”的发声,提醒学生先聆听琴声,感受旋律起伏的音高走向,听辨出一、三乐句相同,二、四乐句“1和4”“2和5”的微略音高变化,建构三度音程的和声音高概念,形成初步的多声部常规意识,为《故乡的小路》教學中多声部的学习做有效铺垫。教师借助琴声和指挥手势,引导学生在音量、力度、呼吸变化中体会曲曲小路婉转蜿蜒的旋律特点。

小路悠悠。以歌曲第一乐段主题旋律导入,节奏弱起,曲调轻柔、平稳,用叙述的口吻描述“我那故乡的小路,是我童年走过的路,路旁盛开的小花,给我欢乐和幸福”。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清幽流淌的旋律犹如故乡童年的小路,幽幽曲径,充满对故乡童年往事无限甜蜜的回味。重点突出“回忆故乡”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听出每个乐句最后出现的“1 - -”“3 - -”“2 - -”“1 - -”三拍长音,并填补音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听出“故”“童”“路”“盛”“花”“欢”“福”字的重音处,自然解决弱起节拍的演唱重点。最后引导学生对比聆听“4和#4”的音高区别,感受变音记号“#4”体现的思乡深情。

小路绵绵。在歌曲的第二乐段,在“啊!弯弯的小路,梦中我思念的路,啊!路旁的小花,时刻向我倾诉”中引导学生关注在“1~6”六度跳进跌宕起伏的旋律,思乡情结随着回忆思绪逐步升温,将念乡之情推向高潮。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乐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之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呈现。”律动的核心是听,不仅要理解地听,而且要表现出来地听。教师可以借助拍手和拍肩的动作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六度跳进的准确音高,并在律动动作的带动下,聆听出4/4与3/4的变拍交换和一字多音的委婉,跟随琴声的带动,在师生接唱的小游戏中,加强对4/4与3/4拍的巩固,顺利解决多声部的和声难点。

(二)合声融和,激发多声丰富情感体验

文化理解关注社会人文素养,是音乐作为人类感情表达最为直接、真切、生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灵魂,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有感情地歌唱是多声部教学的主要目标。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高年级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与识读简单乐谱能力的培养,并能够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等常用记号,有表情地参与轮唱、合唱,为多声部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在以“故乡的小路”为主线的聆听基础上,借助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形谱辅助,以“小路美美-小路交错-小路延伸”三种情景引导学生对歌曲内容进行理解,以图代文,音画交融,将情感表达与歌唱能力相统一,寄托着离乡游子对故乡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的惦记与深爱。

小路美美。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说:“要给旋律、和声、节奏配上各种颜色,使它们色彩化。”是的,《故乡的小路》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每个游子心中最动听的一支歌谣。采用小花、小草等图形的高低位置分布与第一乐段旋律交相融合,引导学生巩固“1、2、3、5”的音高音准,根据四个乐句的旋律走向特点,将故乡的小路直观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故乡纯真、美好的画面中,用轻柔、优美的歌声,随着旋律的起伏声情并茂地演唱。并通过小花、小草等各种图形、长短线条、旋律线走向的具体直观呈现,引导学生感知歌曲中的一字多音、长音、旋律起伏变化等相关的音乐要素,化抽象为具体的生动理解。

小路交错。根据歌曲第二部分多声部旋律的各自走向,通过“田间小路”轻盈、舒畅和“石子小路”低沉、浑厚的演唱对比,在交汇错落的图形谱中,引导学生分组学习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的旋律,感受不同旋律的不同音响效果。也可以建议拓展思维,演变成“泥泞小路或草丛小路”等多种唱法交错,带领学生区别多声部旋律的多种变化走向,感受多声部丰富灵动的表现和歌声的和谐统一,不管哪一条路,都是我们心中的回家之路,从中体会离乡游子内心“长长来时路,依依寸草心”“归情于故乡”的难舍、澎湃激情,也将此情此景巧妙融合到歌声中,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小路延伸。在学生掌握第二乐段歌曲原有二声部旋律、歌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特意在第二声部每个乐句句尾的长音处增加“小路”“小花”“倾诉”等词汇,拓展丰富的表现,围绕歌曲主题的小路,将小路与路边小花、小草的依偎互动活灵活现地再现融合,将“小路弯弯曲曲”与“路旁小花摇曳”依依难舍的思念之情再次升华,歌声中透露着绵绵倾诉与和谐呼应。

(三)创新表现,创设多声多元艺术拓展

艺术表现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四项内容。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多声部能力培养中,可以有多声部演唱与演奏的灵动融合,引导学生为“故乡小路”主题旋律进行初步的二度创作体验,进一步加强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结合律动、小型乐器等多种形式参与多声部的多元感受。在课堂实践中,笔者以“小路多彩-小路多韵-小路召唤”三种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地结合律动、小型打击乐器演奏、朗诵、律动等多种形式,尝试二度编创的演奏与表现,巩固多声部能力。

小路多彩。在第一乐段的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大胆采用独唱、对唱、齐唱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与交流,结合简单的动作进行情景表演,可以表现童年开心行走在小路上去学校,也可以表现放学和同伴在小路上嬉戏游玩;可以是春天在小路上采花扑蝶,也可以是冬天在小路上堆雪人,打雪仗;可以先播放主题背景音乐,加入第一乐段歌词的朗诵,也可以借助丝巾、绸带、花草等道具,搭起一条多彩路,一条伴着童年成长的幸福路。

小路多韵。在第二乐段的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在掌握第一和第二声部演唱的基础上,借助三角铁、碰铃、木琴、钢片琴等小型打击乐器,选择合适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等,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比如,在多声部每个乐句弱起后的“弯、我、路、诉”强拍处加入拍击,在悠扬的铃声中梦回故乡,在甜蜜的回忆中抒发对故乡的眷念;也可以尝试轮唱的形式,改变歌曲的速度和力度,特别是在第二次的重复结束处进行渐慢、减弱的艺术处理,表现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久久难忘之情。值得一提的是,小型打击乐器的加入,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某种乐器的演奏技能,而是以乐器为辅助,体会音乐的多韵之美。

小路召唤。随着我们的成长,小路也随之改变,故乡的小路或许已成条条大路,路旁的小花小草已然是参天大树,高楼林立。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多声部歌曲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改变歌词内容进行二度编创,比如“故乡的小学”“故乡的小池塘”等等;也可以改变歌曲的前奏和结尾或结构,比如在前奏处或尾声处增加旁白或动感的rap说唱,歌颂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还可以将规整的二段体改编成ABA“离乡-思乡-归乡”的结构形式,在结束尾声处,鼓励每位学生编创一个造型动作定型,表现对故乡的一份守望与期盼。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多声和美,多元适宜,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多声部音乐能力实践探索中,我们秉承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以美育为重心,聚焦“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三大主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多声部学习的科学规律,引导学生有效聆听和自然演唱,积极参与综合性的艺术表演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声部学习习惯,提高其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參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学
关于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的对策分析
以新型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小学音乐教学多元化生生互评
小学音乐教学中互动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重视儿童心理特点,完善小学音乐教学
用流行音乐激活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